书城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7434700000007

第7章 反应术——攻心高手大都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3)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两条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善于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方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之前就用圆略来诱惑对方,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率别人也就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作“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鸡蛋说:“我怎么看眼前的石头都不顺眼,我得把它砸了。”说着,就径直冲石头去了。结果悲剧上演了。

蚂蚁说:“瞧大象那不可一世的样子,它是不知道我的厉害,我去把它打一顿。”说着直奔大象而去,结果悲摧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是不自知,无法自知,就会高估自己,看低别人;就会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鸡蛋”数以千计,这样的“蚂蚁”数不胜数,当悲剧迎面走来时,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闪躲的能力。

我们无法想象让姚明去打乒乓球的样子,也无法想象让梅西去打篮球的样子。谁会相信一口真能吃出个胖子?谁又认为郭晶晶从娘胎里出来就会跳水,而且还能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这些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一如喜马拉雅山不是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

鬼谷子有云:“知之始己,自知知人。”意思是说,人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智慧之人。这样的人,会为自己的未来作好充分的规划;这样的人才会从一点一滴做起,最终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能扬长避短;这样的人,更能在自己处于弱势时,稳住情绪,暗自发力,最终扭转颓势,反败为胜。总之,只有读懂自我的人,才是最牛×的人。

一位大师隐居山中,平日一边参禅,一边研习武术。想跟他学习武术的人络绎不绝。一日,一群人相约上山拜访大师,行至半路,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只挑了很少的水,两只木桶只装了一小半。众人不解,大师武功盖世,怎会挑不起两桶水呢?

于是上前询问道:“大师,您为何不将水桶灌满呢?”

大师道:“挑水之道并不在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更加疑惑了。

于是,大师从他们中找出一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水桶很重,那人挑得异常吃力,左摇右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洒了一地,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大师反问道:“水洒了,还要重新去打,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

其中一人问道:“那么具体该挑多少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一看,桶壁上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便是底线,水不可高于此线,否则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因为我们已经很清楚自己到底能挑多少、能用多少了。”

不了解自己,便无法知道自己的能量如何,这样的人往往会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最终却总是事与愿违。只有了解自己,量力而行,才能做到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少年皇帝康熙,倘若不了解自己,一味蛮干的话,恐怕也早已在与奸臣鳌拜的对峙中败下阵来。那时,他不但性命难保,整个大清江山恐怕也要丧于他手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福临驾崩,享年二十四岁。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立年仅八岁的皇子玄烨为皇太子,待其“持服二十七日”后,即皇帝位。因玄烨年纪尚幼,又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以后辅佐玄烨治理国政。玄烨即位后,明年改元为康熙。

时光飞逝,转眼四年过去了。这一年的九月,康熙帝大婚,册封内大臣索尼的孙女儿赫舍里氏为皇后。此时,范文程、洪承畴等一班功臣都已先后逝世,四位辅政大臣牢牢掌握着朝政。

这四位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资格最老,人品正直。遏必隆、苏克萨哈的声望相对较低,凡事都听索尼主张。唯独鳌拜自恃功高,横行无忌,不把索尼放在眼里。他一门心思想趁皇帝年幼,处死其他三位大臣,独揽大权。

苏克萨哈性格耿直,对鳌拜的骄横行为十分不满。鳌拜对他恨之入骨,遂想方设法将其弄死。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鳌拜是镶黄旗人。顺治初年,睿亲王多尔衮曾把镶黄旗应得的地方给了正白旗,而另外给了镶黄旗右翼地。鳌拜对此心有不甘,想收回原属镶黄旗的领地。其实他是在故意滋事,为自己除掉苏克萨哈找借口。结果鳌拜的建议获得了宗人府会议的批准。然而,旗民们却并不想搬迁,遂怨言四起。此时负责此项事宜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人体恤民情,便上书请求停止此次活动。鳌拜便借题发挥,称这几人目无尊上,要求将他们处斩。当时,索尼、遏必隆等人都点头同意了,只有苏克萨哈不发一言。鳌拜火冒三丈,转而对康熙说:“我们的意见一致,请皇上发落!”其时,小皇帝康熙在鳌拜眼里已根本不是什么皇帝了,他只是一颗棋子。

就在康熙还在犹豫之时,鳌拜两步跨到他的面前,拿起一张纸,提起康熙的红笔,便写道:“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不遵上命,着即处斩”十七个大字,写完后,摔笔而去。很快,这三人就被行刑了。心明眼亮的康熙早已发觉了鳌拜的狼子野心,经此一事,他更加料定鳌拜有篡位之意。鳌拜的气焰越加嚣张,处处想找苏克萨哈的麻烦,绞尽脑汁地想将其除掉。康熙对鳌拜的意图心知肚明,便一再阻止。

一次,两人因此事,竟然朝堂之上僵持起来。鳌拜不禁大怒,挽起袖子冲到康熙面前,欲以老拳相揍。年少的康熙被他的架势吓得惶恐失色,遂支支吾吾道:“就是要处罚他,也不应凌迟处死。”

最后,在鳌拜的坚持下,苏克萨哈最终被处以绞刑。康熙自感自己护臣无力,悔恨万分,便跑到慈宁宫去向太后哭诉。对于鳌拜的种种跋扈表现,康熙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马将其处死,为苏克萨哈报仇。但他转念又想,如今的自己实力太弱,而鳌拜却党羽众多。此时若与鳌拜直接对抗,自己必将处于弱势,那时,自己不但性命不保,就连大清王朝都要落在鳌拜手中。一番左思右想之后,康熙终于将心中的怒火压下了。

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开始暗中训练武士,以便在将来的某日将鳌拜碎尸万段。于是,他暗中挑选了几百名年纪与自己相仿的亲王子弟,与他们一起练习武艺,研究拳术。结果这些将门之子,不到一年时间,就学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了。此时康熙心中有了底气。但他却装作不动声色,还封了鳌拜为一等公。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见时机已到,便召鳌拜上朝议事。趁鳌拜放松警惕之际,下令身边的卫士一起将鳌拜打得头破血流,奄奄一息。最终削去了鳌拜的官职,将其打入了大牢。

康熙是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当初鳌拜飞扬跋扈时,康熙自知实力不济,无法与鳌拜抗衡,便一忍再忍。直到他有了十足的把握能将鳌拜置于死地了,他才大胆出手,最终将其除掉。

倘若康熙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看清自己和鳌拜的实力对比而贸然出手的话,恐怕最后死的就不是鳌拜而是他了。

要了解别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自己有了定见,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进退自如。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别人的长短善恶,固然算得上聪明;但若能知人更能自知,才真正算得上大智慧。

鸡蛋硬要去碰石头,粉身碎骨的一定是它,蚂蚁非要和大象一比高低,结果只会命丧黄泉。不自知,不了解自己,只能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唯有懂得“知之始己,自知知人”的人才能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