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7434700000014

第14章 忤合术——我要鱼,也要熊掌(1)

相背为忤、相向为合。鬼谷子认为,世间万物趋合与背反是普遍存在的,时而互逆、时而互补、时而互换。趋合与背反,就像大家都认为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于是,一个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要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既得到鱼,又得到熊掌呢?

一、趋合倍反,计有适合——联合或对抗的艺术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忤”为“背反”,“合”为“趋合”。所谓“忤合”即为对立与顺和之法,相背为忤、相向为合,这是一个灵活应变的谋略。世间万物趋合与背反就如一年有四季更替一样,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时而互逆、时而互补、时而互换,或者合于此而忤于彼,或者合于彼而忤于此,左右逢源,变化多端。凡是有心想成大事的人,必精“忤合”之术才行,这样才能做到“因事为制”。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凡联合与背反,都要有合适的计谋才行。这就如同骑车,上坡时要加力,下坡时要刹车。客观条件不同,客观环境不同,就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胸有成竹,左右逢源。

凡是那些把名字记在历史簿上的人物,都非等闲之辈。他们在为人处世时,总要比常人更善于观察形势、思考问题、制定策略。所以,他们常常能将胜利握在手中,而笑到最后。古语有云: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这话也可以改作:狭路相逢智者胜。所有能在江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一定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会打打杀杀之流,相反,他们都是靠智慧和计谋取胜。

三国争霸时期,笑到最后的是曹操。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曹操是个善用计谋之人。他深谙“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的道理,所以他虽数次遇险,却都能捡回一条命,并且最终将整个局势翻盘。试问,对于这样一个人,上天又怎会不多看他一眼,不多给他一些机会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刘备亲自到东吴联姻,最后偕夫人平安回到荆州,使得孙权以“招亲”为名谋取荆州的计划未及施展便已失败。孙权恼怒异常,打算派兵攻打刘备,以雪己之耻。谋士张昭立马劝道:“曹操时刻在等待机会,报赤壁那一箭之仇,只因他怕我们同刘备联合,所以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主公不能忍下这口恶气,派兵攻打刘备,曹操定会乘虚而入,到那时,东吴就岌岌可危了。”

孙权略作思索,感觉张昭有理,便问:“那该怎么办?”于是,谋士顾雍献计道:“依我看,您应派人到许都去,故意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曹操知道后,必然会认为我们和刘备关系甚好,因此便不敢兴兵伐吴,而刘备也不会怨恨主公。然后,我们再施反间计,挑唆曹操和刘备互相攻伐,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乘虚谋利,夺取荆州了。”

于是,孙权立即派华歆携奏表前去许都。听完华歆的一番话后,曹操惊慌失措。谋士程昱说:“丞相在矢石交攻时,都未曾怕过,今天听说刘备得了荆州,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呢?”

曹操说:“刘备乃人中之龙,平生未曾得水。今天荆州落入他手,便是困龙跃入大海,没人会是他的对手,我怎能不惊慌呢?”程昱说:“丞相可知华歆来意?”曹操摇头,程昱说:“孙权一直视刘备为眼中钉,一心想兴兵讨伐他,但他又担心您会乘虚袭击东吴,所以才会派华歆为大使,前来举荐刘备为荆州牧,他这是在安抚刘备,并断绝您‘渔翁得利’企图的手段啊!”曹操顿时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对,对!”程昱接着说:“我有一计,可让孙、刘之间自相火拼,然后您就可以乘虚谋利,将他们逐一击破。”曹操听后大喜,忙问:“是何计谋?”程昱说:“周瑜是孙权最倚重的大将,您可向皇帝推荐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并留华歆于朝廷重用。如此一来,孙权、周瑜就会为得到南郡、江夏,而兴兵伐刘,我们则可乘虚进攻,渔翁得利。”

曹操认为此言有理,立即采纳了程昱的建议。就这样,曹操把孙权踢来的球给踢了回去。事情的发展果然如程昱所料,周瑜一上任,就向孙权表示要夺回荆州。从而,孙、刘两家又陷入了战争的漩涡。结果周瑜不但没能收回荆州,反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了。

孙权举荐刘备为“荆州牧”,意在引起曹刘大战,自己坐山观虎斗。但聪明的曹操却并不上当,他将计就计,向皇帝推荐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又把矛盾交还给了孙权。这便是鬼谷子所说的:“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曹操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自己陷入困境时,根据具体形式,灵活地制定策略,从而变被动而主动,最终笑到了最后。

善于谋略之人,往往栽不了。他们就像是变色龙,可以随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应变,这就像是给自己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别人都中枪倒地,他们却可以反败为胜,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讲的是联合或对抗的艺术,无论是联合还是对抗,只要能够制定出灵活应变的策略,即使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也可以顺利脱身。

二、大小进退,其用一也——从个人到国家,都可用攻心术来搞定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占领高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畴,还是用在小的范畴,其功用都是一样的。

任何人在社会上都离不开商场、官场、职场。当我们一脚踏进去的时候,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人打交道。所有人都知道,与人打交道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该怎么说而又不让对方产生反感呢?特别是对于那些跟你不熟,或是对你有所警惕的人,你该如何应对呢?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身边的人相信自己很容易,由于他们信任你,所以对于你的想法和建议,他们很容易就能接受。而对于那些相对陌生或是有利益冲突的人来说,想要让他们接受你的建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这样的人,鬼谷子认为应该善用忤合之术,攻心为上。所谓攻心为上,就是抓住对方的死穴、痛处,然后进行攻击,这便是制胜的关键。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当年就是用这一招,成功说服东吴统帅周瑜合刘抗曹的。周瑜在鄱阳湖训练水师时,听说曹操大军已经来到了荆襄一带,于是便去找孙权商议计策。

鲁肃是主战派,一见面,就把想法跟周瑜说了。周瑜不慌不忙地说道:“子敬莫愁,我自有主张。可速请诸葛孔明来见。”说完,就打算休息。鲁肃一走,张昭、顾雍、张纮等几个主和派又来了。张昭上前一步道:“曹操拥兵百万,屯于江汉。昨天送来檄文,虽有吞并之意,但尚不太露骨。吾等劝主公降曹,以免江东之祸。可子敬却把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带来,劝说主公迎战。他真是执迷不悟,请都督决断。”周瑜说:“我早有降曹之意,你们请回,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论。”

这帮人刚走,程普、黄盖、韩当等主战派又来了。程普说:“吾等自跟随孙将军开创基业,大小数百战,方才得现在这六郡城池。今主公听那一帮谋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乃可惜可耻之事。我们宁死不辱。望都督劝主公兴兵,我等愿效犬马之劳。”老将黄盖更是异常坚定地说:“吾头可断,誓不降曹!”周瑜一听,便说:“我正想与曹操决战,怎肯投降,将军们请回。见了主公,自有定论。”

周瑜以为这下可以休息了,不料诸葛瑾和吕范等文官又来了。诸葛瑾说:“吾弟诸葛亮从江夏来,说刘备欲结东吴,共伐曹操。因诸葛亮是吾弟,我不便多言,只等都督回来一议。”周瑜问:“你意下如何?”诸葛瑾说:“降者易安,战者难保。”周瑜一听,笑道听:“我自有主张,来日见了主公再下决断。”诸葛瑾等人走后没多久,吕蒙、甘宁等人又来了。

这些人中,有主战的,有主降的,争论不休。周瑜只是笑了笑,说:“都不必多言,来日见主公,再作决定。”

次日,鲁肃引诸葛亮来拜周瑜。鲁肃先开口问道:“今曹操驱兵南侵,是和是战,主公不能决,只听将军一言。将军之意如何?”

周瑜说:“曹操以天子之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甚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意已决,来日见了主公,便遣使纳降。”鲁肃一听,大感意外,忙说:“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日送于他人?孙策将军临终前留下遗言,外事托付给将军。如今正依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为何说出懦夫之言呢?”周瑜说:“江东六郡,百姓众多,若打不胜,必然怨我,因此决计纳降。”鲁肃立马回道:“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未必能胜。”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着,坐在一旁的诸葛亮一言不发,只是冷笑。周瑜便问:“先生为何冷笑?”诸葛亮说:“不笑别人,只笑子敬不识时务。”鲁肃又问:“先生此话怎讲?”诸葛亮说:“公瑾主张降曹,甚为合理。”

周瑜见诸葛亮站在自己一边,便说:“诸葛亮乃识时务之士,必然与我同心。”鲁肃十分着急,说:“孔明兄,你怎么也这么说。”诸葛亮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一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之对抗。今这些人皆被曹灭,天下再无人矣。只有刘玄德不识时务,强与之争锋;可是他也孤身江夏,存亡难保,将军决计降曹,一则可以保妻子,二则可以保富贵。何足惜哉!”鲁肃一听,不禁火冒三丈道:“你这是教我主屈膝受辱于国贼!”

诸葛亮丝毫没生气,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有一计,投降时用不着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要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得到此二人,他百万之众,马上便可撤走。”

周瑜忙问:“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江东去此二人,如大木飘去一叶,太仓减去一粟,而曹操得之必大喜而归。”周瑜追问:“到底是哪两个人?”

诸葛亮说:“我曾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一台,名曰铜雀,极为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居其中。曹操生性好色,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发誓:吾有二愿,一是扫平四海,以成帝业;另一个是得江东二乔,放在铜雀台上,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依在下看,曹操虽陈兵百万,虎视江南,其实是为了得此二乔。将军何不去找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派人送与曹操,他得了二乔,称心如意,必然班师回朝。此乃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用之?”

周瑜颇为不信,忙问:“曹操想得二乔,以何为证?”诸葛亮说:“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命他作一首赋,名曰《铜雀台》。赋中说他成天子,誓取二乔。”周瑜紧接着又问:“这篇赋,先生可能背诵?”诸葛亮说:“我很爱其文华美,曾背诵过。”说着,就背了起来。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激怒周瑜的目的,他故意把其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共”一句,曲解为大乔和小乔。其实在这里的“乔”指的是“桥”。

还没等诸葛亮背完,周瑜便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老贼欺吾太甚!”诸葛亮假装不明就里,便问:“过去单于屡侵边疆,汉天子以公主和亲,今天借民间二女,何足怒哉?”周瑜说:“先生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妻子,小乔乃我周瑜之妻也。”

诸葛亮立马装作惶恐之状,说:“亮实在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周瑜却依旧愤怒,道:“吾与老贼势不两立!”此时,诸葛亮反而说:“事须三思,免致后悔。”周瑜听罢,信誓旦旦道:“我承伯符寄托,岂有屈身降操之理?我自离鄱阳湖之时,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回头,也不能易其志!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共同破曹。”诸葛亮知道目的已经达到了,立马回道:“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听候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