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易经教你闯社会
7434400000010

第10章 出来闯不可不知的实用潜规则(1)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出来闯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我们需要《易经》来告诉我们答案。这一章将告诉你人际障碍的处理技巧、礼仪常识以及如何借助外力把握时机等。如果你野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本章将告诉你如何创建一个牛×的团队!

21.噬嗑卦——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哲学家说:“全部生活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哪里没有矛盾,哪里将是一片荒芜。”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矛盾复杂的综合体。人与人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感性的一种。

有了矛盾就要解决,不妨看看《易经》给我们的启示。

《易经·噬嗑》曰:“噬嗑,亨,利于狱。”意思是,通过沟通,利于判案,化解矛盾。引申过来,就是人在发生矛盾时,要主动沟通,化解误会。

牙齿和舌头有时也会“打架”,何况是感性的凡夫俗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个性、思维、原则,当不同个性、思维、原则发生交锋,有了出入时,矛盾就产生了。

一般来说,人的相处会有三个阶段:奶油期、巧克力期、咖啡期。

奶油期的相处,通常是刚认识的前两个月,在新鲜感的促动下,彼此间有很多共同话题,沟通做得最好,能够随时分享心情,相处愉快,发生矛盾的几率低。

巧克力期,会慢慢掺杂些不和谐。因为巧克力在甜劲过后,会残留一丝苦意在嘴里。这个时期,通常在三个月以后,朋友间变得熟悉,新鲜感褪去,多了平淡,话题少了,沟通稍显滞后。巧克力先甜后苦,人们的相处也因缺点的暴露,开始有矛盾。对一个人的认知也逐渐理性起来。

咖啡期,是由普通朋友到好朋友的过度,喝咖啡时,人们通常比较安静;而且咖啡苦涩的味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说明双方可以相互磨合、包容。不能接受的,彼此间就不会主动沟通,导致有些隔阂变成矛盾。

从上面可见,矛盾多出现在巧克力期和咖啡期。这两个时期,产生矛盾的因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沟通的缺乏。

《易经·噬嗑》曰:“上九:合校灭耳,凶。”意思是,戴上大枷,遮住耳朵,就会有凶险。

一个人遮住耳朵就听不进别人的话,自己戴上大枷,行动也会不自由,看不到别人做什么,听不见别人说什么。这时就封闭起了自己,无法达到沟通。一个没有沟通的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假想中,开始带着主观色彩去想象对方在做什么、干什么。一个小问题出现,也会让双方关系恶劣下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准备向邻居借斧子,他的邻居有些吝啬。他边走边想,自己到了邻居家门口,问邻居借斧子,邻居肯定会说:“我的斧子被人借走了!”“哼,明明有斧子,非说被借走了,不过是小气罢了。”他想到。

边想边走,他很快就到了邻居家门口。恰好邻居准备出门,看到他,准备打个招呼。话还没说,借斧子的人就叫道:“我知道你有斧子,就是不借给我罢了!真是小气鬼。”邻居被气得半死,想到:“真是出门遇到鬼,他发魔怔了!”

这就是封闭自我的可怕之处,一个人闭着耳朵永远也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双方的关系僵化。

遇到这个情况,千万不要头脑一热,顺嘴说话。卡耐基说:“如果你是对的,就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想要说问题,就先坐下来交谈,很多事就没自己想的那样恶劣。就像邻居吝啬,可能是因为你曾经借他的东西,将他的东西弄坏了,没有说清楚。一旦开始沟通,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矛盾也不过是误会。

只要我们坐下来,去说、去听,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解决。

《易经·噬嗑》曰:“六二:噬肤灭鼻,无咎。”意思是,咬破皮肤,割去鼻子,没有灾祸。

这里所说的咬破皮肤割去鼻子是对犯人的惩罚。显然,这种惩罚已经很严酷了,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过错呢?因为对方的耳朵嘴巴还在。我们知道审查犯人需要从他的嘴里听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不管双方曾经出现多大的症结,即使双方都被伤害到体无完肤。只要去沟通,双方心结解开,就没有什么矛盾了。

当然,沟通还要有正确的态度。

很多人想解决问题,为什么坐到一起之后,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矛盾加大了?就是因为态度不对。有时是最初的态度就不对,有时是到了双方的焦点,情绪激动,态度改变了。

《易经·噬嗑》曰:“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意思是,咬嚼带着骨头的干肉。性格刚直,不怕困难,坚守正道,才能吉祥。

我们说沟通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交流,借这个机会,双方把心里想说的,通通摊在桌面上,这也是一种坦诚。有了良好的沟通,大家才能将心比心地相处。

当然,双方如果有症结,沟通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就像咬带着骨头的干肉,需要人好好费一番口舌。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坚持自己最初的态度,坦诚以对,不怕困难,不耍心机。这样去沟通,再大的症结,都能化解。

当然,有时候,我们想真心沟通,但对方却带着偏见,该怎么办?

《易经·噬嗑》曰:“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意思是,咬嚼干肉,性格中正不偏,坚守正道又能谨慎处事,没有灾祸。

与我们有矛盾的人不仅是正直善良的,还有一些宵小之徒,他们的言辞本身就是恶意的挑衅。这个时候,就要谨慎行事,不要偏激。我们不妨学学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公正的态度去对待伤害自己的人。有道是,被狗咬了,不能再咬狗一口,但是,可以适当地反击。

杜罗夫是德国著名的丑角演员。在一次演出中途休息时,一位傲慢的观众走到他面前,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你看观众多么喜欢你。能在马戏团中受欢迎,丑角是不是一定要有一张又愚蠢又丑陋的脸呢?”

杜罗夫听后点点头:“那是当然了,如果我能长出先生的那张脸,我就能拿双薪了。”

这样一个小幽默虽然看上去是退却,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进攻。以含蓄婉转的方式,避免正面冲突,但又带着辛辣的味道。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不去退却,也不与对方发生正面的冲突,那么,就会得到“黄金”——他人的好感和赞赏。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易经》说用沟通解决症结,不是靠隐忍退让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正确的方式,根据对方的态度来采取相应的态度。

总结来说,解决问题,先看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态度端正,那我们就端正地去解决。如果对方态度恶劣,我们也不必用热脸贴冷屁股。

22.贲卦——关于礼仪,你不可不知的这些事儿

什么样的人才算美人呢?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说了自己的美人邻居:“这女孩子长得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天然的美才是真的美,这样的美,美得恰到好处,不必增添一点修饰,就足够震撼人心。当然,长得恰到好处的美人必然很少,这就需要用修饰来遮掩不足了。

贲卦,贲就是文饰的意思,通过外在的弥补来让事物变得更好。具体到生活中,这就是礼仪。今天我们说礼仪,多是从外在来看的。但是,事实上,一个人礼仪的好坏,最核心的部分是个人品德。

礼仪本身就是一个人本身的修饰。小人礼仪做得再好,香水用得再恰到好处,服装穿得再合体,对他本身发展也没什么太大好处。但是,如果一个人品德不错,那么礼仪到位就能给他加分了。古人说,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一个君子品格在那里,只要外在的礼仪做得不是很差,就能得到大家的称赞。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礼仪才是好的呢?

答案是:恰当的。

《易经·贲》曰:“贲:亨。小利有所往。”意思是说,恰当的修饰有利于发展。

《易经》这里告诉我们,恰当的礼仪有利于发展。虽然我们经常说礼多人不怪,但如果我们对着很铁的哥们端着礼,这就过了,不仅不会让对方感到舒服,反而会疏离两个人的关系。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文过饰非”。客套过头没什么好处。当然,如果我们遇到陌生人,客套一番,不过分,恰到好处,这就能提高自己的印象分。

所以,我们说讲礼仪,不同的人表达也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恰如其分地做好礼仪这一步。

避免“文过与质”

《易经·贲》曰:“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意思是说,穿着漂亮的鞋,有车不坐,徒步行走。

《易经·贲》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意思是说,有车不坐,徒步走,是符合道义的。

鞋再漂亮也是用来走路的,这里可以引申为,一个人礼仪做得再好再合乎规矩也不要舍本逐末,只是为了追求礼仪,而忘掉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扩大来说一个人做再好的花瓶也不过是花瓶,不可能获得大的发展。而缩小来说,我们注重个人的礼仪是可以的,但不要重心太大。如果我们不是明星,不是新娘,花两个小时化妆,两个小时选衣服,两个小时卸妆,整理衣服,天天如此下去,这辈子就不可能有什么前途了。

所以,生活中不要让装饰重于我们的本身内在的东西,只有我们的内在积累好了,才能在装饰自己上做得更好。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易经·贲》曰:“六二:贲其须。”意思是说装饰胡子。

《易经·贲》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意思是说,修饰胡子是为了(与内在)保持一致。

关羽曾经被称为美髯公,因为他的胡子长得很不错。曹操还为关公的胡子做了袋子好让关羽的胡子保持最佳状态。曹操厚待关羽最根本的原因不过是关羽武艺高、人品好。所以,才有了曹操对于关羽胡子的重视。

人本身就是如此,一个人长得不错,能力不错,如果不注意外在,衣着邋遢、脏乱就会为他减分。如果一些场合的话也不懂得如何说,那么这个人是块金子,也只能被晾起来,不会得到上司的重用。很多恃才傲物的人都不屑于讲究礼仪,这就很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小人,因此一生抑郁不得志。

顺和自己本性来装饰自己

《易经·贲》曰:“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意思是说,像刚洗过一样的装饰,就是好的,必然会通达。

稍微了解化妆的人都知道,最精妙的化妆是让一个人看起来像是没有化妆。别人看起来这个人长得就是如此。

礼仪也是如此。一个人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喷什么香水,与人怎样客套聊天,都不能给人感觉别扭、做样子,如果给人这样的感觉,那礼仪宁可不要。所以,我们说礼仪,要让礼仪本身融入自身的特质中,这样才会给人亲切、真实的感觉。

可以说,礼仪本身不是让一个人不像原来的自己,而是让这个人比原来更好。就像是一块玉,打磨的时候,要顺着纹理去打磨,而不是不顾形状、纹理生硬地切割。这样去做玉,再好的玉也成了废料。

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易经·贲》曰:“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意思是说,简单装扮,淡雅宜人。骑白马向前走,不是抢劫,而是求婚。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一个美人,为什么笑颜如花,眉目含情,却穿着白色的衣服呢?)

孔子说:“绘事后素。”(因为白色的衣服能让她的美浑然天成。)

子夏又问:“礼后乎?”(礼也是这样吗?)

孔子赞叹道:“子夏启发我了!”

大美若素,生活中的各种打扮都是如此。去观察明星的穿衣,你就会发现,正式的场合,他们着装很少是圣诞树的样子,五颜六色,眼花缭乱。为什么?因为这样做很不好看。了解穿衣之道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身上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太多了就繁赘了,别人看着不舒服,颜色太多,我们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本色。

所以,按照自己的风格,选择最恰当的装饰,不必过多,简单才能大方。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礼仪是锦上添花,只有恰如其分融于自我,才是最好的。

23.剥卦——事情进展有衰败迹象时,不能轻举妄动

花开盛时,下一步便是残花满地;日到中午,最是极盛时期,也逃不过日落西山的归途。世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落,盛极必衰,这是自然演变的规律。

《易经·剥》有云:“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意思是,事物的状态发生改变,有衰败迹象时,不能轻举妄动,要观察情况,顺天运而行。

人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发达和衰败总是相对的。事物的兴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只要我们掌握这种规律,顺势而行,就能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地发展事业。

齐国的管仲说过:“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代高明。”

历史的发展,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波浪线,跌宕起伏,盛世与衰亡,交替向前,才构成了我们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不论是处于峰顶还是峰谷都不能逆时行事,这必然会遭遇失败。而顺应形势,不是懦弱投降,而是寻找时机,重振旗鼓。

《易经·剥》曰:“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意思是,床腿坏了,就会有凶险。

床腿坏了,床还能睡么?显然不能。这时的床腿坏了,引申的含义是根基被毁,大形势大趋势已经开始转变。这个时候,聪明人就要适应形势,改变策略,这样才会有出路。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了一个绝妙的实验。

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一起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放倒瓶子,让瓶底朝着窗户。

下面的情况,很有意思。你会发现,蜜蜂不停地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而死。而那些苍蝇,竟在不到两分钟内,通过另一端的瓶颈,找到出口,逃离出去。

环境根基改变,曾经我们遵守的规则都会因此改变。我们看蜜蜂的死亡,正是由于它们对光的喜爱,以为有光的地方,就是出口。的确,这个逻辑在某些地方是适用的,但是,却不适用于玻璃瓶。

而对于苍蝇来说,它遇到障碍,全然不理会光的吸引,误打误撞地碰到好运,逃过一劫。所以,遇到环境改变,自己不去变一定是死路一条。相反,去改变,即使误打误撞,也可能赢得生机。

杰克?韦尔奇说:“如果你速度不是很快,而且不能适应变化,你将很脆弱。”这句话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

在竞争险恶的生物界,得以生存的物种,不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变的物种。很多物种,通过改变自身的颜色来保护自己。所以,谁能说清楚,变色龙究竟是什么颜色?

在看足球比赛时,最优秀的射手,也许并没有高超的球技,只是善于捕捉时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射出正确的点,这就成功了。

有一个“一二三”的戏言,即谈恋爱不超过一年,学英语不超过两年,在一个岗位上不超过三年。这句话也许只是个笑谈,但可以从中得到些启发。

人只有在变化中,才能不断发掘自身潜力,过久的处在原地,思想也会呆滞,心理出现麻木并不利于发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有时必须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新的地方寻求机会。

《孙子兵法》云:“兵形像水。”最理想的作战方式,应该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孙子主张作战要学习水的精神,力量无穷,因势利导。

而这句话应用到现实中也是如此。做事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要把握事情的原则,静待事情的变化相机行事。聪明之人能够在事情略有表象时察觉,然后运用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

追求成功并非要你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去效仿别人的成功法则,也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信念上随机应变,向着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