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拳击(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7433100000018

第18章 腿法防守与反击技巧踹腿的防守与反击(4)

(三)肱骨位于臂部,是典型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二端。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在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各有隆起,分别称为大结节和小结节,两者之间的纵沟为结节间沟。下端处稍细,称外科颈,为较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体中部外侧有一粗糙的隆起,称三角肌粗隆。在肱骨体的后面有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故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此神经。肱骨下端前后扁平,末端有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滑车,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滑车后面上方有一鹰嘴窝。下端的内、外侧部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的背面有一浅沟,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当内上髁骨折时,容易损伤此神经。

肱骨骨折常发生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挤压、打击及扑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

(四)尺骨与桡骨.尺骨位于前臂的内侧部,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上端有两个突起,后上方的较大,称鹰嘴,是肘后部的重要体表标志,前下方的较小,称冠突,两突起间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冠突的外侧面有一凹面,称桡切迹,与桡骨相关节。冠突前下方的粗糙突起为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稍膨大,称尺骨头,尺骨头的后内侧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茎突。尺骨从鹰嘴到茎突在前臂背面的皮下可以摸到。

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上端细小,下端粗大。上端有圆盘状的桡骨头,其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为缩细的桡骨颈,颈下方的前内侧有桡骨粗隆。桡骨下端外侧缘形成茎突,内侧有凹形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的下面有凹陷的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桡骨下端关节面2~3厘米处是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即解剖薄弱处,易骨折。当跌倒时,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前臂旋前,即可发生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当抓握对方手腕极度扭转前臂,也很容易将桡、尺骨折断。

(五)足骨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跗骨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全部为短骨,共7块,分别为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和3块楔骨。其中跟骨和距骨最大。

(1)跟骨最大,位于足的后下部,在距骨的下方。跟骨的后端突出部分,称为跟结节。跟结节的后部与跟腱相连,下部支撑地面。

(2)距骨位于跟骨上方,小腿骨的下方。距骨上面有滑车形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其特征为前宽后窄。距骨滑车两侧都有关节面,分别与小腿骨的内、外踝关节面相接。距骨的前面和下面的关节面,分别与足舟骨和跟骨相连。

跖骨跖骨共5块,全是小型长骨。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但比掌骨粗大,尤其是第一跖骨特别粗。

趾骨趾骨共14块,与手的指骨相似,但较指骨短小,拇趾骨特别粗壮。

若足部被强力内翻或外翻,也可引起踝内、外侧韧带被牵伸而扭伤,甚或部分撕裂,可使距骨发生骨折或脱位。若距骨颈骨折后,距骨体因循环障碍,可发生缺血性坏死。

人体的要害穴位

一、中医学的基本知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肺、肝、脾、肾,六腑是指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一)脏与腑的联系.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速降,肺气速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速降。

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二)经络与穴位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犹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经络周布全身,具有运行气血、濡养身体、抵抗外邪、保护身体的作用,用于保持人体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比如气血稍有不顺,气血封闭不动时,就会导致身体的损害。

穴位为针灸学名词,是人体“经络”与外界相通的“门户”,是气血输出、输入的通道,是体表与脏腑相连通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反应比较强烈的特定部位,也称腧穴。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因此,腧穴又称为孔穴、穴位、穴道、骨孔和砭灸处等。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中医学认为,气血在体内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循环运行的,并遍布五脏六腑各个地方。这个路线正经十二脉(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再加上“督脉”和“任脉”,就是平常所说的“十四经”。那么,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十二正经的走向为: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十二经络中的气血运行,首先从手太阴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奇穴是后世发现的,具有固定穴名、固定部位、特殊功能,但没有分布在十四循行通路上,或尚未被划归十四经内的穴位称为奇穴,又称为外穴或经外奇穴。阿是穴是过去在查病切诊过程中当触压到患者病灶最痛的地方时,患者发出“啊”的呼叫声,此处便是需要治疗的穴位,起名称为阿是穴,又称为痛点、痛应穴、天应穴。

(三)武学中的点穴.点穴法点穴或打穴是根据经络脏腑的生理变化在人体相关穴位上可产生一定反映的原理,运用拳、指、肘、膝等骨梢击打人体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致使对手气血阻塞,脏腑与气血对应产生离合,造成气滞血淤,体内阴阳平衡,使其产生麻木、酸软或疼痛难忍,失去抵抗能力,造成人体行为障碍,从而制服对方的一种技击方式和技法。点穴中取的穴位不是取人体上所有的穴位,而主要是取人体上的腧穴,大都在皮肤和肌肉间。例如,刺激手上的“合谷”穴可以影响到头面;刺激小腿的“足三里”穴,可以影响到胃肠;点打“少海穴”,因其属手少阴心经,势必导致气不足,影响心脏功能,并会出现心烦、惊悸、多梦,严重时还可出现昏迷、痴呆等精神失常的症状;足阳明胃经的某个穴位受伤,因气血不畅,胃将失去功能甚至萎缩,最后不能吃喝而死亡。但是点打穴位时应在对手放松、松弛部位的穴位突发进攻,若对手如有防备会肌力收缩肌肉隆起,抗击打力能力增强,致使点打穴位攻击不畅,点打穴位效果不佳。另外,对于人体没有掩盖的外露穴位或身穿春夏装,点打较为便利,对于内藏穴位点打时较难,因此,必要时可利用短棍、小尺子、钥匙等物品点打穴位。值得注意的是武林诸多拳种记载人体有致命穴,实际是过分夸大其功效,并非击打致命,但不可否认,攻击要害穴位对人体必有伤害。

点穴的要求

(1)认穴要熟知人体十二正经、任、督脉的起止线路,以及穴位、穴名,归属经线,时间所注此经和不同时间流注穴位的内容。如气血之头在某时应在何穴,在某时经流何穴,始自何时几刻,又终止于何时等。因此,习练者要经常专研点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才有所得。习练者还须深知气血循行,行之某经是逆行还是顺行,是向上还是向下,是向左还是向右等。

(2)知行要熟知人体诸经的气血循行轨道及其变化,气血循行在何时经何经络,注人何穴,顺逆凝滞,缓急多少等,必须辨其明,知其详,方能得心应手,点之即中。如武学曰:“气未到,血已过。”就是说未点在气血头上,任你指头上很有功夫,也难实效。

武林歌诀曰:

点穴之妙在血头何时点打须追求何时正头注何处何时气血经穴流五枝血头须详辨丝毫偏误不可有更考时辰多幻变悉知五枝血注头切记交手抢直头若失良机命要休劝君切莫忘练气点穴无气功白丢

(3)练功修练内功,调理气血,增强出击的速度,习练攻击技法的硬功,通过指禅功、鹰抓功、插沙功等,增加技法攻击的力度和硬度。

点穴与季节时辰的变化武林医学认为,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等。因此,武林点穴就有“四季点穴”之论,有着“春不打肝,打则命归天;夏不打心,击中命归西;秋不打肺,肺伤性命危;冬不打肾,肾伤魂魄飞”的讲究。民间点穴还认为:“按季对时穴受伤,就是神仙亦惊惶;春夏青龙巳时醒,秋冬白虎惊戌时。”因此,点打人体要害穴位,在一天中又分不同的时辰点打才能有效。因为经络气血循行,既有一定路线,又有一定时间规律。每天,人身气血在人体各经络中循行1周为24小时即12个时辰,而且,“周身气血有一头”,一天中的各个时辰,气、血之头注入何经、何穴均有一定规律。因此,在一天中穴位相对地又有“实穴”和“空穴”之分。如辰时气血走胃经,胃经上的穴位如乳中穴、人迎穴等就是打开的,称“实穴”,此时点打乳中穴或人迎穴,便会使对手气血停顿阻滞,不能正常流行,引起全身各部麻木,而其他十一经的穴位则是闭合的,也称“空穴”,若此时点打其他的经穴则效果不如此穴。因此,武学把一天中的某一时辰,气血按时注入的经络穴位,称为“实穴”,而错过了这一时辰,“气未到”或“血已过”,称为“空穴”。那么一天之中,只有当气血注入某一特定穴位时,适时点打该穴位,才能产生打击的奇效。在少林点穴中,足底的涌泉穴属于“死穴”,被视为“气血之所系,百脉之中枢”,按照气血流注的顺序,“每当亥正时分,气血之头注入涌泉穴,亥时末刻气血出宫行入别穴”。只有在一天中的亥时点中涌泉,才会使“穴道封闭,轻则限期取命,重则立刻身亡”。否则,错过了穴位的打击时辰,气血一过,穴位走空,虽说是要害,但击中是“空穴”,因此很难奏效。为此,民间习练点穴,要求在一定时辰里,点打某一气血流行开合的穴位,致使对方气血流行中断,产生知觉失效,没有反击能力,这就是武术点穴中的“按时取穴”的原理。

(1)民间点穴歌凡人周身之血液,日夜运行不停留;按时点穴重伤损,一时不活命要休;子时走在心窝穴,丑时需向涌泉求;对口是寅山根卯,辰封天平已封头;午时却与中脱会,左右命宫分在未;凤尾归申封门酉,戌时下阴亥涌泉。

(2)时辰子时:23~凌晨1点钟;丑时:1~3点钟;寅时:3~5点钟;卯辰:5~7点钟;辰时:7~9点钟;己时:9~11点钟;午时:11~13点钟;未时:13~15点钟;申时:15~17点钟;酉时:17~19点钟;戌时:19~21点钟;亥时:21~23点钟。

二、武学中的人体要害穴位中医的经络学说,是我国历代民间郎中和武术人士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将经验加以总结、归纳、积累而成的。现在,人们对经络实质问题进行着多方的探讨与实验,证实经络活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民间的武术艺人更是将经络活动看作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形式,看作生命的主宰,并认为掐拿、压迫、打击这些“穴位”可以使人的肢体麻痹、周身剧痛、酸麻无力,并造成严重伤害、昏迷或者死亡的,视为生命系统的薄弱环节,也为人体的要害穴位。因此,我国历代民间武学家们,通过中医经络学来专门研究确定人体的要害穴位,以及点打的手段和训练的方法。

民间传说人体要害穴位包括致命穴、致残穴、擒拿穴,还有破气散功穴、终生不育穴、点中不动穴及哑穴、呆穴、晕穴。比如民间的致命穴歌日:“一击即死穴最凶,前后对心枕骨中;太阳耳根伤即死,膻中乳中数时亡;拳击喉结亦致死,颈侧掌劈亦可亡。”

致残穴歌曰:“身若电触是阴穴,心惊胆寒身难近;鬼哭狼嚎痛穴寻,纵是金刚亦求饶;脚背总筋穴一伤,车失轮子马短;膝外一穴绝难挡,一击即损成废人;肩胸一伤手臂垂,任你神力无外使;腿中重击人即晕,筋缩肉痿腿残废。”

致晕穴歌曰:“击打眉中及眉心,神智不清即昏倒;喉结受击即晕眩,顶心受击眼发黑;对口一击即扑街,凤池穴伤人不醒。”擒拿穴讲“臂中肘脉人皆知,气门一伤无气力”、“太冲穴伤腿难走,血池一损马失蹄”、“下膝眼伤即无力,内关臂中脉门穴”。

武学记载,少林武术在其点穴理论中还明确地提出将经络气血分为五枝:上下两枝、左右两枝、正中一枝。其中以正中一枝上的诸穴位最为要害,这“正中一枝”则正是指人的头、颈和躯干部。这种古老的点穴理论,不仅在经络学上,而且在解剖学上也站得住脚。

因为人体很多重要的生命器官都分布在头、颈和躯干,这说明他们不仅在对人体要害的认识上,已能跳出狭隘经验的小圈子,而且在技击实践中也已经具体领悟到人体要害与人的重要生命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在他们的拳谱、歌诀中也有很多生动的记载。如少林拳谱中的“罩门连肝通血池,一拳内流血腔淤”、“二法通天突,锁喉致昏哑”、“十三破期门,肠翻漏粪便”、“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等,都是将人体要害穴位与人体的重要器官相联系。关于时辰打穴、致残穴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