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7410300000008

第8章 三 字 经(7)

注释①披蒲编:西汉人路温舒家贫,在水泽边放羊时砍蒲草编成本册,当作书写文字的纸张。披:劈分。②削竹简:西汉人公孙弘幼贫,在竹林中放猪时将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书抄在上面苦读。③头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非常刻苦,晚上阅读时,他把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④锥刺股:战国人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来警醒自己。股:大腿。⑤不教:不用督促。

译文西汉时,有个人叫路温舒的人,家里很穷,上不了学,把书借来抄在蒲草编成的席子上阅读;家境同样贫寒的公孙弘在为别人放猪时,将借来的《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学习。他们两人都因为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却知道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学习。东汉人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不让自己打瞌睡。战国的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痛大腿提神。他们学习时是不用别人督促的,全靠自己的勤奋与刻苦。

故事链接

1.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苏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一边帮助哥哥种田,一边学习。

在学习期间,苏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除了和同学张仪轮流把头发剪了去卖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助人家抄书。在抄书时,他常常发现一些有名的著作。他想把他们抄下来带回去仔细研究,可是,身边又没有带可以当作纸用的竹片。他就把那些文章用墨写在手掌和手臂上,晚上回到宿舍,再找来竹子,做成竹简,把它们誊写下来。他用这种办法抄了许多书。

学习结束以后,苏秦曾到秦国去活动,希望由秦国来统一中国。但是,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这时,他已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皮袄已经穿破了,钱也花完了,只好挑着行李,穿着草鞋,步行回家。从秦国到洛阳,有好几百里路。他忍着饥饿,跋山涉水,即使路途再艰辛,身体再虚弱,他也始终舍不得把书丢弃。

苏秦回到家时,形容憔悴,家里人差一点认不出他来。苏秦外出读书,家里人本来就不乐意,现在看他狼狈归来,更瞧不起他。妻子对他不理不睬,嫂嫂不给他烧饭,连父母也不愿意答理他。

在家人的非难面前,苏秦虽然感到很难过,但他并不气馁。他横下一条心,不管家里人怎样反对和阻拦,都要继续读书。白天,他坚持参加劳动;晚上,他刻苦读书。有时太疲倦了,昏沉沉地想睡觉,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剧烈的疼痛使他清醒过来,他督促自己又继续学习。

后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2.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绳子拉一下头发就惊醒了,他就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原文 如囊(nánɡ)萤①,如映雪②,家虽贫,学不辍(chuò)③。如负薪④,如挂角⑤,身虽劳,犹苦卓⑥。

注释①囊萤:晋朝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他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亮夜读。②映雪:晋朝人孙康贫苦,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读书。③辍:停止。④负薪:汉朝人朱买臣靠砍柴为生,挑柴时将书放在柴草担上边走边读。⑤挂角:隋朝人李密给人家放牛,他把书册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⑥苦卓:刻苦自强。卓:卓越,不同一般。

译文比如晋朝人车胤(yìn),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灯来读书。还有孙康,冬天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苦读。他们两人家境都很贫苦,读书学习却从未中断。像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一边挑着柴担一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一边看。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已经很劳累了,却依然在刻苦学习。

故事链接

1.“囊荧”“映雪”

“囊荧”、“映雪”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和孙康刻苦学习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事迹。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做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买油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晋代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2.买臣负薪

汉朝的朱买臣年轻时家贫,靠着上山砍柴维持生活。他砍柴的时候,把书放在树下读,担柴回家的时候,则把书悬在担头上,一面诵读着回家。

他的妻子崔氏受不了这种贫苦的生活,想要改嫁,买臣劝他说:“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显达了,你暂且忍耐不要烦恼。”崔氏不听,竟然要了一纸休书后自己再嫁了。但朱买臣并未气馁,仍然读书不辍。

崔氏改嫁后不到五年,买臣在汉武帝朝中做了官,担任会稽太守,上任时穿着官服,仆从前呼后拥,车马纷纷。当他回家祭祖时,经过崔氏旁边,崔氏看见了,想要与买臣破镜重圆,买臣就对她说:“我当初劝你不要改嫁,你再三不从,如今看见我荣耀了,却想再认我为夫。你去拿一盆水来,倒在马前,若你收得起来,我就收你为妻。”崔氏自知不可能,羞愧得撞死在马前,买臣将崔氏埋在池边,在墓前题上“羞墓”二字。

3.李密挂角

隋朝的李密,家贫替人放牛,但他一心好学,常常在放牛时读书。一次,他想出一个翻书的好办法,将书本挂在牛角上,一手抓着牛缰绳,一手翻着书页,边走边读。这情形正巧被路过的当朝宰相杨素看到了,很称赞他。后来李密学有所成,跟着杨素办事,做到了蒲山公,成为隋朝出色的人物。他曾作了一篇檄文,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激起国人对炀帝的愤慨。

原文 苏老泉①,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②,宜早思。

注释①苏老泉:苏洵,别号老泉,宋代著名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与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内。②尔:你,你们。小生:青少年。

译文北宋文学家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读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像苏老泉上了年纪,还是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你们这些小孩子啊,更应该早点觉悟,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故事链接

1.苏洵发愤

宋朝眉州人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他生有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他们三个人的文章、学问都很好,被后人称为“三苏”,占了唐宋八大家之三。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主要在苏洵的一念觉悟,发愤用功,才有这样的成果。

苏洵幼年时不喜欢读书,长大后认识不了几个字。到了二十七岁,他的哥哥中了科举做了官,苏洵才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才对,于是在家专心致志地读书。

一年以后,他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他想一定是自己准备不周到,于是把一年多来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从此闭门读书,不再提笔写文章。过了五六年,他充实了很多学问。于是再提笔作文,顷刻间就写出数千字的文章,见解也非常独到。

苏洵因为老来才求学,深知其苦,因此对两个儿子,从小就严格地督促。学成之后,就带着两个儿子到京师考试,三人都考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被后人称为“三苏”。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才华,将他的文章献给宰相韩琦看。从此苏洵的文章名闻天下,人人争读并且学习他写作的方法。

原文 若梁灏(hào)①,八十二,对大廷②,魁多士③。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①梁灏: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晋、后汉、后周,直到北宋太宗雍熙年间他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说梁灏实为宋人。②对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问题。③魁多士:在众多名士中一举夺魁。魁:为首,第一。

译文比如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在所有考生当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你们这些小孩子,更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下远大的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故事链接

1.梁灏夺魁

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的时候才考中状元,在殿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对答如流,成为所有读书人的魁首。梁灏从小就喜欢读书,青年时就中了解元。他教子成功,儿子中了状元,可说是一门五福。

梁灏生于五代后晋时。他从天福三年开始参加考试,但时运不济,屡次名落孙山,经历后汉、后周。他发誓:不中状元,誓不罢休。

到了八十二岁,宋真宗雍熙二年,梁灏才中状元,在金銮殿上与真宗对答问题时,独占鳌头,是所有应试者的第一名,他头角峥嵘,器宇轩昂,真是表现得太好了。

梁灏中状元后很高兴,作了一首谢恩诗,内容是说:我自天福三年就参加考试,直到雍熙二年才成名,虽然头发都白了,我心中只欢喜终于平步青云。当我看榜的时候,已经没有跟我同辈的朋友了,回到家中也只有子孙来相迎。大家都知道,年少登科很好,有谁想到龙头竟是我这个老头?

由此可知,一旦立下志愿,而且努力不懈,终会成功的。梁灏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毅力,真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原文 莹八岁①,能咏诗,泌(mì)七岁②,能赋棋。彼颖悟③,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④。

注释①莹:北魏人祖莹,八岁时就能作诗成诵。②泌:唐朝人李泌(722-789),七岁时便能作出棋赋,有“方若棋局,圆若运知”等句。③颖悟:聪明有悟性。悟:理解力强。④效:效仿,作为榜样学习。

译文祖莹八岁就能背诵《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写出好诗。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你们现在正是刚刚求学的孩子,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故事链接

1.唐皇试李泌

公元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坐,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唐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这时玄宗正与燕公张说对弈,便让张说以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稍假思索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意思是说,方是做了要公正、正义,圆是要灵活变通,动是要施展自己的才华,静是如愿后要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