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7410300000031

第31章 百 家 姓(22)

上任前夕,令狐楚先派得力助手去兖州,乔装私访,掌握赈灾第一手资料。助手来到兖州,深入乡间、市镇调查,得知兖州素为鱼米之乡,以往连年丰收,民间贮粮甚多,但多集中在一些财力甚丰的大户手中,广大老百姓没有多少余粮,多是青黄不接时借贷,收下粮食后偿还。这一遇歉收,有的断了顿,有的变卖家产,以求度灾活命。但因米价天天上涨,故刮起抢米之风,致使不少米店关门不卖米,使米价更加上涨。加之,前任节度使只知出告示压米价,不知采取有效引导措施,故米店纷纷关门,大户人家更是囤米不卖,百姓嗷嗷待哺,社会局势动荡,潜伏着造反危机。兖州官仓中还有不少存粮,但为了保证驻军的供应,也不敢轻易开仓放粮。

得知这些情况,令狐楚思谋良策,怎样才能让那些囤积居奇的大户们售出存米,来赈救灾民呢?突然,他想起大户们存米,不外乎是想等粮价越涨越高时抛售赚大钱,若他们得知米价涨到极限,马上就下跌时,肯定会纷纷抛售的。对,自己就制造个“米价马上下跌”的假情报。

主意已定,令狐楚带手下人走马上任。消息早传到兖州,州内大小官员迎出郊外。未及进城,寒暄几句后,令狐楚马上问来迎的官吏,州内米价几何,州中有多少官仓,共存米多少。听完汇报,令狐楚掐指算起来:存米多少多少,可调出多少多少投放市场。多少多少米投放市场后,可将米价压下多少。最后说:“看来赈灾救民不成问题了。”他故意算得很响,让前来迎接的官吏和他们的随从们都听到。

官吏、随从们回到家,赶忙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新来的节度使要开官仓平米价了,米价马上要下跌,赶快抛售存米!一时间,“米价马上下跌”的消息不胫而走,存米大户纷纷抛米换钱。没用令狐楚开一个官仓,米价就压下来了。

原文 鲜于(xiānyú)闾丘(lǘqiū),司徒司空。亓官(qíguān)司寇,仉(zhǎng)督子车。

注释

鲜于:相传西周初武王封商纣王的诸父、贤臣箕子于朝鲜,箕子旁支子名仲,食邑封在于地,仲的子孙后遂以祖上封邑中的鲜和于,组合成姓氏鲜于。

闾丘:春秋时齐国大夫婴居住在闾丘,世称闾丘婴,子孙后代遂以闾丘为姓。

司徒:相传帝喾之子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契的后代中遂有以司徒为姓氏者。司徒也作司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主要掌管国家的土地民众、田赋徒役,汉代以后司徒官职渐高,职权相当于丞相。故祖上担任司徒官职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司徒为姓氏。

司空:西周时司空为六卿之一,主管建筑和制作业,春秋时夏禹后裔晋国的士蒍(wěi)担任司空,子孙后代遂以司空为姓。

亓官:古代插定发髻(jì)和弁(biàn)冕的簪子称笄(jī),弁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自周代开始设立了专门执掌王侯冕服与等制的礼官弁师,又称笄官,因“笄”与“亓”通,所以也称亓官,他们的后代中遂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

司寇:西周时六卿之一,主管刑狱,周武王时苏忿生为司寇,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后代也担任过司寇,他们的子孙遂以司寇为姓。

仉: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党(zhǎng)氏,是周公族之后,因“党”与“掌”音同,故又演化出掌氏,“掌”与“仉”通,故又有仉氏,所以党、掌、仉三姓不仅读音相同,而且源出一宗。

督:春秋时宋国大夫华父督的子孙以其祖名字中的督字为姓。又战国时燕国督亢之地(今河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最为肥沃,燕太子丹为刺杀秦王,派荆轲带着夹藏匕首的督亢地图假作进献秦王的礼物刺杀秦王,结果行刺失败,荆轲被杀,督亢之人因此有以督为姓者。又汉末少数民族“板盾七姓”中,有改称汉姓督氏者。

子车:春秋时秦国有大夫子车氏,其族人中子车奄息与子车仲行、子车虎三位贤臣同时辅佐秦穆公,号称“三良”。秦穆公卒,以三良殉葬,国人哀伤而赋《黄鸟》诗,今复姓子车即为秦国子车氏的后裔。

原文 颛孙(zhuānsūn)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yuèzhèng),壤驷(rǎngsì)公良。

注释

颛孙:春秋时陈国有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其名字颛孙为姓。孔子的弟子颛孙师,字子张,据说就是他的后代。

端木: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为孔子弟子。子贡有雄辩之才,田常代齐时本想出兵伐鲁,孔子打算选派弟子游说田常而救鲁国,子路、子张、子石争相请行,孔子却点名叫子贡赴齐,结果子贡先后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造成了史籍所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子贡后代遂以其祖之名中的端木二字为姓。

巫马:周代设有巫马官职,掌管疗治马病等事务,子孙遂以祖上官职为姓。孔子弟子巫马期的先人就是周朝时的巫马官。

公西:春秋时鲁国国君桓公的儿子名季友,季友的后裔季孙氏家族自鲁文公以后世代为大夫。权倾一时,以至鲁国公室日益衰微。季孙氏中有一支子孙后以公西为姓。孔子弟子公西赤即其族人。

漆雕:春秋时鲁国的漆雕氏中有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三人同时成为孔子弟子。其中漆雕开,字子若,喜读《尚书》,不乐做官,最为孔子赏识,漆雕一姓由此广为人知。

乐正:周代设有大小乐正官,掌管礼乐教化,其后代遂有以祖上官职乐正为姓者。

壤驷:据说周代时已有壤驷氏族,但最早见于史籍的是春秋时的孔子弟子壤驷赤,字子徒(一说字子从),以《诗经》《尚书》见长,复姓壤驷者一般认为壤驷赤即其先祖。

公良:春秋时陈国有公子名良,他的后代遂以公良为姓,孔子弟子公良儒,字子正(一说字子幼),就是出自这一氏族。孔子经过蒲地时被蒲人所困,公良儒驾车仗剑为孔子解围,深得孔子赞赏。

原文 拓跋(tuòbá)夹谷,宰父(zǎifǔ)穀梁(ɡǔliáng)。晋楚闫法,汝鄢(yān)涂(tú)钦。

注释

拓跋:鲜卑族政权北魏王朝自称是黄帝之后,受封于北土,谓黄帝以土德王,而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君主为“跋”,故北魏皇族以拓跋为姓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以《周易》解释“元”为万善之始,遂改拓跋为汉姓元,所以北魏在历史上亦称拓跋魏或元魏。

夹谷:满族的祖先在五代十国时称女真,到辽代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王朝,金代女真族有加古部落,后来写成夹古,遂成为复姓,为子孙沿用。

宰父:周代设有掌管朝议、考核官员职守等级的官职宰夫,后演化成复姓宰父。孔子弟子宰父黑即出自此氏族。

穀梁:春秋时鲁国有大夫食邑封于穀梁,后代遂以先人采邑为姓。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战国鲁人穀梁赤,即这一氏族的后人,他后来为《春秋》作传,与《左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一说古代种植穀粱的氏族后代以穀粱为姓,后改粱作梁,遂姓穀梁。

晋: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建唐国,唐叔虞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国南有晋水,改封国称晋,自称晋侯,晋侯后裔遂以晋为姓。

楚:西周时鬻熊立国于荆山,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其裔孙熊绎受封于周成王,被称为楚子(子爵),其国则称为楚、荆楚或荆蛮。之后楚国疆土不断扩大,并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被秦所灭后,公族后裔遂以楚为姓。

闫:西周时周武王封周太伯(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曾孙姬仲弈于阎乡,其后人遂有以阎为姓者。阎与闫通,故闫姓与阎姓同宗,是阎姓的别支。

法:战国末期田齐被秦国所灭,齐襄王的子孙为避祸不再称田姓,而改以襄王名字法章中的法字为姓。

汝:西周末年幽王被杀,太子宜臼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封少子于汝(今河南省境内),其子孙后以封地汝为姓。一说殷商有贤人名汝鸠,汝鸠后代遂以汝为姓。

鄢:春秋时郑国有鄢邑(今河南鄢陵),《左传》载“郑伯克段于鄢”,记郑庄公讨伐反叛的弟弟共叔段至鄢邑,指的就是此地,鄢人后代遂以邑名为姓。

涂:相传夏代有涂山氏,其后代去山字以涂为姓。又古有涂水(即今安徽东北部的滁河),居住水畔的人们遂以涂为姓。

钦:本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东胡的别支,于秦末被匈奴所灭,其后人避祸迁徙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改称乌桓族。乌桓族亦称乌丸族,其中的钦志贲(bēn)部落的后裔子孙,在民族融合中改称汉姓钦。

故事链接

1.拓跋家族与北魏

北魏王朝经拓跋珪、嗣父子两代的经营,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进击南朝。然而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赫连夏称雄关中,匈奴别种卢水胡建立的北凉盘踞河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割占陇右,辽东则有冯跋建立的后燕,北方的柔然更是不断犯界侵扰,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强硬的对手。同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亦虎视眈眈。公元424年,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一面改革内政,整顿吏治,督课农桑,在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局面,史称“元嘉之治”;一面积极筹划北伐,力图收复武帝刘裕北伐时所丢失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河南之地,形成对北魏王朝的又一个威胁。因此,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拓跋焘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柔然。柔然,《魏书》称蠕蠕,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约在5世纪初,建立起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便不断侵扰,“蠕蠕犯塞”的记载史不绝书。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故都。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他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九月,拓跋焘大集士卒,治兵于东郊,准备北征。十二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今内蒙古凉城东北),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明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大举北伐,东西五道并进,大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并没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始光二年(425),夏主赫连勃勃死,子昌继位。先是,赫连勃勃立太子赫连,后欲废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于是攻杀伦,三子太原公昌又率兵攻杀,勃勃即以昌为太子,及勃勃死,昌遂得继位。拓跋焘闻知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遂乘机西伐。始光三年(426)九月,以司空奚斤领一军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宋兵将军周几领一军袭陕城(今河南陕县西),进逼关中重镇长安。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行至君子津(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九十公里黄河处),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今陕西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魏军亦先后占领弘农(今河南灵宝北)、蒲坂、长安。

始光四年(427)春,赫连昌遣其弟赫连定领兵两万向长安,力图夺回这一关中重镇,魏兵固守,双方相持于长安城郊。拓跋焘闻报后,遂伐木阴山,大造攻城器具,准备再度伐夏。五月,分部诸将,以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等领骑兵三万为前锋,常山王拓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等领步兵三万为后援,南阳王优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等领步兵三万护送攻具,将军贺多罗领精骑三千为前候。大军到拔邻山(在黑水东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魏军舍弃辎重,拓跋焘领轻骑三万奔袭,至于黑水,魏军在周围山谷分兵设伏,拓跋焘领一军直趋统万城。赫连昌本欲坚守,待在关中的赫连定回师援救,然赫连定正与长安魏军胶着不下,拓跋焘又故意示之以弱,令士兵采集野菜为食。于是,赫连昌引步骑三万出城迎战,魏军伪退,夏兵鼓噪追击,魏军突然反击,夏兵不及防备,大溃而奔,魏军乘胜攻入统万城内,赫连昌逃奔上邦(今甘肃天水),长孙翰领军追至高平(今宁夏固原),不及而还。正在长安城外的赫连定闻统万已破,军心大乱,亦收众退奔上邽。明年二月,平北将军尉眷领兵攻占上邽,赫连昌退保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不久,被魏兵所擒。赫连定收拾余众,保据平凉,即皇帝位。

当拓跋焘大举攻夏之际,柔然见魏军方有事于西方,又屡屡侵扰边界,神麔元年(428),柔然骑兵万余攻入塞内,大掠边民而走。因此,拓跋焘决定再行北伐柔然。神麔二年(429)四月,拓跋焘治兵于南郊,分军遣将,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同会于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东道魏军到达漠南,舍弃辎重,轻骑奔袭。兵至粟水(今蒙古国西北部之翁金河),柔然可汗大檀闻听北魏大军来到,不及设备,只得携其家族,焚毁屋舍西遁,部落四散,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大檀弟匹黎先闻有魏军来攻,帅众欲来救援,恰遇西道魏军到达,被魏军击溃。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六月,到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今蒙古国杭爱山南之推河),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纳林河),北越燕然山(今杭爱山),原来受柔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落之多,所获牛马百余万匹。七月,拓跋焘引兵东还,回到漠南,闻东部高车屯驻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人畜甚众,遂遣左仆射安原等领骑兵往攻之,招降东部高车数十万落,将他们劫往漠南北魏控制地区。十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

原文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注释

段干:春秋时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国大将,受封邑于段干,其子孙后代以封地段干为姓。

百里: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姓百,名奚,字里)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被晋国俘获当作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来一度出走入楚,又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用为大夫,世称五羖(ɡǔ)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由余等共同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其子孙后代遂以百里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