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7410300000002

第2章 三 字 经(1)

原文 人之初①,性本善②,性相近,习相远③。苟(ɡǒu)不教④,性乃迁⑤,教之道⑥,贵以专⑦。

注释①初:初始。这里指人初生下来时。②性:生性,天性。③习:幼习成的习性、习惯。④苟:如果。⑤迁:迁移,变化。⑥道:方法。⑦贵:最宝贵的。这里指重视、注重。专:专一,始终不懈。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一样,行为习惯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chǔ)①,子不学,断机杼(zhù)②。窦(dòu)燕(yān)山③,有义方④,教五子,名俱扬⑤。

注释①昔:往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为“亚圣”。择:选择。处:安家居住。②机杼:织布机上穿引纱线的梭子。③窦燕山:五代后周时人,名禹钧。因家居渔阳,地处燕山脚下,故号燕山。④义方:指良好的家教。⑤俱:全都。窦禹钧共育五子,因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登第,名扬于世。

译文昔日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长大成才,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孟子不爱学习,有一次逃学,孟母就割断了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孟子,告诉他梭子一旦断了,就再也不能复原,也就再也不能织布;学习也一样,如果中断了,那将会是一事无成。五代时,燕山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教育后代很有方法。在他的教育下,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天下。

故事链接

1.孟母三迁

人们熟知的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前372—前289)。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晚年,他在《孟子题辞》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的成人与‘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关系极大。”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业为主,家境甚为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孟母见此情景,异常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了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孩子成长。”便定居于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

2.断机教子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匹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3.五子登科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也就是现在天津市的蓟县。在古代,渔阳属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

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

窦燕山将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他的义风家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侍郎冯道赋诗一首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窦燕山家庭如此美满,令人赞叹。但他年轻时并不明白道理,虽然家境富裕,却不懂得接济穷人,广行善事,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祖父和父亲聚在一起,教训他说:“禹钧,你要赶紧回心向善!因为你今生的命运不好,不仅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很短促。孩子,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改变你的命运。”窦燕山从梦中醒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把祖父和父亲的叮咛一一铭记在心,立志从此改过行善,大积阴德。

窦家有一个仆人,盗用了主人的钱。后来,这个仆人担心被人发觉后受罚,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十二三岁的女儿胳膊上,债券上写着:“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从此仆人远逃他乡。

窦燕山知道这件事之后,看到小女孩身上缚着的债券,心里很哀伤,很可怜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他马上焚毁债券,收养了仆人的女儿,并嘱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等她长大了,给她找个好人家的子弟嫁过去。”女孩成年以后,窦燕山替她备了嫁妆,为她选了一位非常贤德的夫君。

那位仆人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就从外地回来,到窦燕山家里,哭着忏悔自己以前的过错。窦燕山不仅没追究往事,还劝他浪子回头,重新做人。仆人全家感恩不尽,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于是,他们把窦燕山的画像挂在堂前,早晚供养,以表达知恩图报的心愿。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窦燕山到延庆寺佛前进香,忽然在后殿的台阶旁边拾到一个钱袋,里面装了二百两银子、三十两黄金,他想,这一定是别人遗失的。金银的数额很大,他不敢在寺内久留,赶快拿着钱袋回家了。

第二天清晨,窦燕山早早来到寺庙,在那里守候失主。不一会儿,见一个人远远地痛哭流涕而来。窦燕山问他为何痛哭,那个人实情相告:“父亲犯罪,将要被发配到荒僻的边疆充军,为了给父亲赎罪,我恳求哀告所有的亲戚,好不容易借来了钱,都装在一个袋里,须臾不敢离身。谁知,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喝酒,喝醉以后头昏脑胀,不知怎么回事,钱袋竟然丢了。没有钱,我怎么给父亲赎罪啊,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说着,他悔恨交加,号啕大哭起来。

听他这么说,窦燕山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经过验证,钱数相符,窦燕山把他带回家,不仅把失物还给他,还安慰他不要着急,并且赠给他一些财物。那个人欢天喜地道谢而去。

窦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自己生活得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窦燕山建的书院先后造就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有一天,窦燕山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和父亲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十六年,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将来都很显达,能够光宗耀祖。你寿终之后,可以升天做真人。”说完,又嘱咐他:“因果报应的道理,确实不虚。行善造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应在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啊。”

从此以后,窦燕山更加努力地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他以身作则,治家非常严格,窦氏家规上说:“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严格的家教培养出孩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窦家五子都荣登了进士,被称为“五子登科”。从此以后,“五子登科”成为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后来,窦燕山官至谏议大夫,享寿八十二岁。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①,教不严,师之惰②。子不学,非所宜③,幼不学,老何为④?

注释①过:过错。②惰:懒惰,责任心不强。③宜:应该。④何为:做什么,怎么办。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给学生知识,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没有尽到职责。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 玉不琢(zhuó)①,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③,习礼仪。

注释①琢: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②义:道理,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③亲:亲近,尊敬。

译文玉石不经过仔细打磨雕刻,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为人处世的正确道理。凡是做儿女的,从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圣明的老师,结交贤能的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 香九龄①,能温席②,孝于亲,所当执③。融四岁④,能让梨⑤,弟(tì)于长(zhǎnɡ)⑥,宜先知⑦。

注释①香:黄香,东汉时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九龄:九岁。②席:炕席,卧具。③执:做到,遵守。④融:孔融(153—208),东汉末鲁(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⑤让:谦让。⑥弟: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长:兄长。⑦知:明白。

译文东汉时期,有个孩子叫黄香,刚刚九岁就知道孝敬父母,到了冬天,要先用自己的身体把父母的被窝焐暖和。这种孝顺父母的行为,是每个子女应当做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故事链接

1.黄香扇枕温席

汉朝的时候,江夏(今湖北境内)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知道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更好。黄香孝敬双亲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人们纷纷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2.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四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原文 首孝弟(tì)①,次见闻,知某数②,识某文③。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④。

注释①首:首要。弟:同“悌”,尊敬兄长。②数:数目,算术。③文:文字,文章,文理。④千而万: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按照十进位算术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积下去可以无穷无尽。这里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如此,基础非常重要,从少到多逐渐累积,就能最终成功。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接下来才是要增广见闻,学会算术和认读文字文章。这样从一到十,十个十相加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能成一万,以此积少成多。

原文 三才者①,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②,君臣义③,父子亲,夫妇顺④。

注释①三才:《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善与恶;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②三纲:汉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纲领,法则。③义: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④顺:和顺,和睦。

译文“三才”是指构成我们这个宇宙的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这就是天、地、人。“三光”就是带给我们光明的三种东西,这就是太阳、月亮和星星。“三纲”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丈夫与妻子之间要有和顺之义,妻子要服从丈夫。

原文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①。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yìnɡ)乎中②。

注释①运:运行。穷:穷尽,终止。②应:对应。中:中央。

译文被称为春、夏、秋、冬的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就这样循环往复,永远也不会停止。被称为东、南、西、北的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都必须与中央位置为基准相对应,这样才能把各个方位确定出来。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xínɡ)①,本乎数②。曰仁义③,礼智信④,此五常⑤,不容紊(wěn)⑥。

注释①五行: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②本:本源,根源。数:天数,天理。③仁:仁爱。义:应该遵守的道义。④礼:礼仪,礼节。智:有才智,晓事理。信:诚实守信。⑤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法则。常:常规,准则。⑥紊:紊乱,改变。

译文金、木、水、火、土被称为“五行”,这些“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规则。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为人处世的原则被称为“五常”,这“五常”要遵守,不容紊乱违背。

原文 稻粱菽(shū)①,麦黍(shǔ)稷(jì)②,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ǐ)③,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①粱:似粟而大,有青、黄、白三种,俱可酿酒,其性凉,故称粱,又叫小米。菽:大豆,也泛指豆类。②黍:黏谷子,去皮后北方称作黄米子。稷:一种谷物,古代对其形态记载解释不同,可泛指粮食作物。③豕:猪。

译文水稻、小米、大豆、小麦、黍子、高粱,合称为六谷,是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叫六畜,是人类家家饲养的家畜。

原文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wù)欲①,七情具②。匏(páo)土革③,木石金④,丝与竹⑤,乃八音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