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7410300000017

第17章 百 家 姓(8)

孟:古代兄弟排行居长者称孟或伯,以下依次是仲、叔、季。春秋时鲁桓公次子仲庆父趁其同父异母弟鲁庄公去世,先后作乱杀死即位的子般和鲁闵公,引起鲁国人公愤,被迫出逃,后自缢而死。其家族后代仲孙氏以仲为耻,改仲孙氏为孟孙氏,继又改孟孙为单姓孟。又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字孟公,子孙后以孟为姓。

平:战国时韩哀侯少子婼(chuò)被封于邑(今山西临汾),韩亡国后婼的后代南迁下邑(今安徽砀山),以平为姓。

黄:颛顼帝后裔有封于黄者建黄国(今河南潢川西北),后被楚灭,子孙散居四方,以黄为姓。

故事链接

1.乐羊子求学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礼、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待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枉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牵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内心的相思,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七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

2.清代大将傅恒

傅恒,字春和,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姐姐为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故而他又是外戚。家族显贵使之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正当傅恒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之时,地处西南边陲的四川金川地区燃起战火,乾隆任命傅恒为经略,前往金川督师,并拟旨说:“能够奋身致力的大将只有傅恒了。”随之又晋升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十一月初三,傅恒出师。临行之际,乾隆帝亲自到场为傅恒行祭告礼,并“亲祭帅旗”,还一直送到东长安门外,亲赐傅恒壮行酒,命他在御幄前上马。众皇子和大学士来保还奉命到良乡为傅恒送行。典礼之隆重前所未见。

离开京城后,傅恒率所部日夜兼程奔赴金川。进入四川境内后,山高路险,气候也十分恶劣,行军异常艰难,加之四川地方财力匮乏,军队所需马匹常常不能及时供给。傅恒为了尽早赶到金川前线,常常是精简行装,昼夜兼程,自己有时候都要随军队一起步行。乾隆帝为此特颁旨嘉奖。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傅恒到达卡撒军营后,大力整顿军队纪律,同时亲临两军阵前,仔细观察地形。待傅恒感到他充分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且想出破敌之策的时候,便把想法上报给了乾隆。谁知,此时的乾隆屡次接到太后旨意,要他“息武宁边”,于是乾隆在十四年正月十五下令傅恒班师回朝。

但是傅恒却反对中途撤兵。他上奏说:“事态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就这样撤兵,必然后增长贼人的气焰,边境将永无宁日。”于是不顾乾隆的再三催促,纵兵大破金川土司莎罗奔。莎罗奔到傅恒帐上乞降,保证效忠清朝,不再侵犯其他土司,并交纳赋役,履行职责。乾隆帝闻讯非常高兴,特地颁诏嘉奖,赐给傅恒豹尾枪两杆、亲军两名。同年三月,傅恒班师返京,乾隆帝命皇长子和裕亲王到郊外迎接,又在大殿摆宴为傅恒庆功,并下令按开国元勋的待遇建宗祠,祭祀傅恒的祖父、父亲,还在东安门内赐住宅一所。至此,傅恒备受恩宠,无以复加。

3.顾恺之思母成大家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又以画女人像和女神像最为拿手。画人物像时,他又特别工于点睛。说起顾恺之画人物像“点睛”,还有一段传说呢。

据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母亲就去世了,他一直由一个奶妈抚养。顾恺之因为生得虎头虎脑,很讨人喜欢,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虎子。小虎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一岁就能说话,一岁半就能走路,四五岁时就能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有一天,小虎子玩得正欢,忽听一个小伙伴“妈妈”“妈妈”地叫,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妈妈哪儿去了?为什么从来不见妈妈的面呢?想到这里,他拔腿就往家里奔去。

顾恺之的父亲虽说是当时朝廷的一名小官,但他不满朝廷,无意功名,因而一直在家著文写诗。看见小虎子突然奔跑回家要找妈妈,不禁伤心起来,抱起儿子说:“小虎子,你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外婆家去了。”小虎子问:“妈妈几时回家来呢?”

“个把月就能回来的!”父亲为了搪塞孩子,一时随口回答。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虎子扳着手指头,扳满了三十天,还不见妈妈回家来。那天,小虎子天没亮就爬起身,蹲在门口,眼巴巴地守着,守着。快到中午了,小虎子急得哭了。父亲过来抱起小虎子问道:“小虎子,你在门口等谁呀?”“我等妈妈嘛!上次爸爸说,妈妈一个月之后就回家,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怎么还不见妈妈回家来呢?”父亲再也瞒不住儿子了。他抱起小虎子,走到堂前坐下来,说:“小虎子,我告诉你妈妈的事,你听了别伤心!你妈妈一生下你来就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小虎子,从今以后别再想啦!”还没等爸爸说完,小虎子就伤心得昏迷了过去。

以后,小虎子变得更加寡言寡语了,他不玩也不笑,只是常常缠着爸爸问:“妈妈是怎样的人?妈妈的脸是怎样的?身材是怎样的?手脚是怎样的?”日里问,夜里问,一直问个不停。有一天,爸爸对小虎子说:“你妈妈的面貌是:樱桃小口鹅蛋脸,丹凤眼睛眉似线。”

又说:“你妈妈的手是:两手过膝指儿尖,白玉腿儿足金莲。”

又说:“你妈妈的身材是:不胖不瘦像你姐,长短个儿到我肩。”

爸爸说一句,儿子重复一句。爸爸说完了,儿子也背熟了。小虎子听得出神,听得开心,最后问:“爸爸,妈妈喜欢穿啥衣裳?”爸爸回答:“你妈妈穿的衣服是:冷天爱穿蓝布棉,热天爱穿绸丝艳。”

从此之后,小虎子天天脑子里都浮现着妈妈的音容笑貌。

小虎子长到七八岁了。有一天,他又蹦又跳地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想给妈妈画个像。”他爸爸惊奇地问:“你没见过妈妈,怎么个画法呢?”“我照爸爸说的画。”父亲连连摇头:“你是个孩子,既没学过画,又没见过你妈妈,画不像的,一定画不像的,别耍孩子脾气了。”

小虎子仍旧坚持画。他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这样,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一幅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一看,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一点也不像你妈妈。”

小虎子这下要灰心了吧?嘿,还是一点也不。他仍然坚持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不停地画,半年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一幅画像给他父亲看。父亲一看,还是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全不像,一点也不像你妈妈。”

小虎子这下该灰心了吧?嘿,一点也不。他还是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半年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小虎子又拿着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一看,还是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就是小脚有点像。”

小虎子一听父亲说小脚画得有一点点像了。于是更加起早摸黑地画,画呀画,画呀画,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他又拿着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微微地摇摇头,说:“手足完全像,身材有点像,其余都不像。”

小虎子心里像灌了蜜糖,画像像得多了。可他既不自满,也不松懈,继续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画。他画呀画呀,不知不觉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

一天,小虎子又拿着画像给父亲看。父亲一看,连连点头说:“像了,像了,全身都像了,就是眼睛不太像,特别是‘睛’不像。”

开花要结果,造塔要结顶!小虎子狠下决心,天天画眼,日日点睛,画呀画呀,点呀点呀,半年时间过去了,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画像走到父亲身边,往桌上一摊。父亲看了,连连点头,赞不绝口地说:“像了,像了,全都像了。”他伸出双手捧起画像,细细地看着看着,喃喃地说:“像极了,眼睛特别像呀!”

从此,顾恺之拿手的“点睛”功夫就出名了。可他不满足,继续勤学苦练,到二十岁时,他的艺术造诣更高了。传说那一年,南京要建造一个大寺院,寺僧请当时的达官贵人捐款,认捐的富贵人家没有一个超过十万的,谁知,顾恺之却认捐了百万。有人说他说大话,他却不在意,只是全心全意地在寺内白壁上画了一幅女神像,就是没有点睛。他对寺僧说:“明天是初一,我点睛时大家可来看,但每人需捐银十万两。”果真,初一那天,许多达官贵人都来看他点睛了。只见顾恺之登上高台,挥笔一点,那画像顿时发出灵光,满室生辉,那班人惊得个个跪倒,人人叩头,都来许愿,顷刻之间捐得了数百万两银子,大大超过了他认捐的数目。后来,顾恺之终身坚持不懈,越老越深入钻研,他的艺术成就,也就越来越高超了。

传说,顾恺之老年时,画人像从不点睛,人家问他为啥?他说:“哪能点睛?一点睛,人像就要讲话呢!”

原文 和穆萧尹(yǐn),姚邵(shào)湛(zhàn)汪。祁毛禹狄(dí),米贝明臧(zāng)。

注释

和:传说尧、舜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有羲氏、和氏,后羲与和合称成为官名。又太阳的驾者、太阳的母亲均名羲和,和姓后代以之为荣,遂以上述神话传说的人物为其远祖。一说楚国发现“和氏璧”玉璞(pú)的卞和后代,取其祖先名字中的和字为姓。

穆:春秋时宋宣公弟弟和继承兄位,在位九年,临终前力排众议将君位让给宣公之子兴夷,即宋殇公,而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去郑国居住。为褒扬其品德,死后谥号穆,子孙后代遂以穆为姓。

萧: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后裔乐叔大心平息叛乱有功,封于萧邑,建附庸于宋的小国萧(今安徽萧县),后被楚灭,后代遂以萧为姓。

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hào)之子殷被封于尹地(今河南新安一带),后代遂以尹为姓。又尹在古代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作尹,后代便以祖上的官名为姓。

姚:传说舜的母亲生舜于姚墟,舜的后代便有以姚为姓者。

邵:春秋时邵与召(shào)为同一个氏族,都是召公夷(shì)的后代。召公姓姬名爽,为周的支族,曾助武王灭商,后又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为西周“四圣”之一,封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后代遂以召为姓。召姓后人又有加邑(右“阝”)旁表示封邑之意,于是又有了邵姓。

湛:传说夏朝时有一氏族建斟灌国,后因战乱亡国,国人为避祸,相约分取国名两字中的各一半“甚”和“水”组成湛字为姓。

汪: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代遂以封邑汪为姓。一说汪姓来源于汪芒氏,夏禹时有防风氏因罪被禹诛杀,后代以为耻,于是改防风为汪芒,在商代时建汪芒国(在今浙江武康东),后代以国名中的汪为姓。

祁:春秋时,节献侯四世孙名奚,官拜大夫,封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后代遂以祁为姓。

毛:周文王之子伯聃(dān)被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周文王庶子叔郑封于毛国(今陕西岐山一带),史称毛公,后代于是以国名为姓。

禹:春秋列国中有一小国名鄅(yǔ),在今山东临沂一带,鄅国后人去“邑”旁改姓为禹。一说夏禹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禹为姓。

狄:周康王姬钊推行其父周成王政策,周国力日盛。两王并称“成康之治”。康王封其弟孝伯于狄城,后代遂以狄为姓。一说孝伯为周成王舅父,封食邑于狄,后人遂以狄为姓。

米:西域少数民族“昭武九姓”之一。原居住在昭武(今甘肃临泽北),后为匈奴所败,迁居至中亚地区,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隋唐时,米国有一支系来到中原地区,遂按照汉俗以米为姓。

贝:西周召公后代的一支被封在(pèi)水畔的丘(今山东淄博北),后代子孙去汉字的水旁为贝字,作姓氏。

明:春秋时晋国灭虞国后俘获了虞大夫百里奚,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百里奚与蹇(jiǎn)叔等共同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为秦国大将,曾率军大胜过晋国军队,后代子孙遂以孟明视字中的明字为姓。一说,传说中燧人氏有大臣叫明由,明姓由此而始。

臧: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名(kōu),被封在臧邑(今山东境内),子孙遂以臧为姓。又鲁惠公之子名欣,字子臧,其家族一支便以先祖字中的臧字为姓。

故事链接

1.萧何月下追韩信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他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十八个王,自称为“西楚霸王”。

在十八个诸侯中,项羽最忌惮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有机会争霸。刘邦对封地很不满意,无奈自己兵力弱小,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了。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 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了?”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韩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