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7402800000020

第20章 幸福——终生享用的财富(1)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

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并时刻准备着用孝心去回报吧。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因为它从来不要求回报。有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的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海拔6500米的雪山,开始夫妇俩很轻松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然而,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卷。气温陡降至零下34°C。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这时或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或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一个山洞,进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情况下,任何一点裸露的肌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死。丈夫制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口。”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2℃。她的体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几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即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结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满足地睡眠,而且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这种爱中不掺杂一丝利害关系。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她的爱永远流传。

我们应该对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顶礼膜拜。在我们的心里头,应该永远牢记他们的恩情,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回报他们。

幸福是拥有亲人和朋友

有一个皇帝偶然得到一颗长生药,但皇帝得到药后非常谨慎,不敢贸然吞下去,他想知道吃完药后自己会不会幸福,于是他招贴告示,说谁能帮他预知未来,谁就能获得丰厚的奖励。

贴出榜文的第二天早上,卫兵带来两个人,一个是白须飘髯的智者,一个是蓬头垢面的乞丐。皇帝坐在高台上,和蔼地征询他们的意见:“你们谁能告诉我,吃了长生药,我会幸福吗?”

智者抢先一步站出来,手捋长须,连声高喊:“当然要吃,当然要吃。尊贵的陛下,您难道没有想过吗?您长生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征服整个天下,到时候看着四周全是您的臣民,您能不幸福吗?您长生不老便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屯聚天下财富,到时候看着一大堆属于您的金银财宝,您还会不幸福吗?”

皇帝微笑着点了点头,挥手示意智者退下,然后脸转向另一侧,去听乞丐的话。乞丐慢吞吞地走上前去,语气平稳地说:“陛下,智者刚才只讲了长生的幸福,却没有讲长生的不幸,现在我来讲给您听。服了长生药,您固然有足够的时间去聚集更多的财富和征服更多的臣民。可是,有一天您的妻子会死去,接着您的儿女,您的子孙也会陆续死去,您的朋友,您的仆人,您的熟人,也都会相继死去,有一天,您会发现这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亲人和朋友。这就是长生药带来的‘幸福’,假若陛下觉得满意,就赶快把它服下去吧。”

“那怎么能行。”皇帝从座位上猛然站起来,声音高昂地说:“如果没有亲人和朋友,我要财富和权力干什么?我又为什么要活着?”

思考再三,皇帝想着乞丐的话,想到服药后的孤独,于是他毅然把长生药投入面前熊熊的炉火中。

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追求幸福,但许多人却并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往往把财富、名誉、权利等东西和幸福画上等号,殊不知,那样,是真正的错误。

父母、亲人和朋友,我们尽所有的力量去爱他们,关怀他们,这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幸福。

幸福由心生

幸福是自己找的,只要换个想法,转个念头,人生会更好。

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如果你整天沉溺在自己悲伤的情绪中,久而久之,别人眼中看到的你就是眉头深锁的苦命人;相反,若你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取得点点滴滴的快乐,自然而然的,你的眉宇间就会散发光彩。一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伸出肿胀、肮脏、颤抖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兄弟。”乞丐也紧紧地捏了捏作家的手指说:“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一种救济啊,兄弟。”

屠格涅夫后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最后写道:“我懂了,我也在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救济。”这似乎是一次有悖于常理的不可思议的“施舍与被施舍”——作家明明没有给予乞丐东西,乞丐却说得到了他的“救济”;乞丐更不可能给作家东西,但作家也像乞丐那样认为自己得到了对方的“救济”。

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手丢给他一枚硬币,而是用力紧紧地握住乞丐那只“肿胀、肮脏、颤抖的手”。施舍者握手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他们已经从精神方面得到了新生的幸福感。

不用怀疑,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你的掌心永远有一种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去,只需简单地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播撒的少。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你就不是一无所有。即使身无分文,你也能给予别人救济,至少你还有善良和爱。

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经济的差距,但大家在人格和灵魂方面都是平等的。平等的眼光,纯净的心灵,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这些都是金钱衡量不了的,却是人人都能给予的。因为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这种尊重是人最大的快乐源泉,所以用真诚、用关爱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们的灵魂也能得到升华。

幸福不能被胁迫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它在家里找感觉。穿上睡袍的他很快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连床看起来都那么扎眼。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最后,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一番心力交瘁的折腾后,他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了,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挥了,甚至是胁迫了。现在的他相反却很怀念以前舒适的旧睡袍,于是狄德罗就把这件精致高档的睡袍扔进了柜子里,找回以前的睡袍,把家里变成了原样,再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的摆布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他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于是,在集市上苏格拉底认真地转了几圈,最后竟然是空手而归。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热情地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了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幸福很简单,追求自己所需要的,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仅此而已。

幸福有自己的定义,不能因为无关紧要的外界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而胁迫到自己原先的思维方式。

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殊不知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后来,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仍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

兹鲁每次看到这个故事,就会使他联想起另一件事儿。有一段时间,兹鲁几乎每天傍晚都要到海边去散步,因此经常会看到一对头发斑白的老人依偎在海边的一条长椅上看海。他俩总是静静地坐着,而脸上则始终挂着一种祥和的微笑,宛如神态安详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