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芝麻绿豆经济学
7401500000006

第6章 如果不懂这些,就别买房了(1)

(第一节)买房远比租房划算吗?

资源趋利配置,就是自身原有的资源在不同用途上做出最佳选择,从而使得经济上达到盈利或者节约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资源配置原理。

这在租房子问题上,有几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是以租养房,将房子出租出去,以此来支付每个月的房贷,减少自己的经济压力;一种是以租养租,将大套房租出去,以此来支付小房间租金;还有一种是选择合租,共同平摊费用,以此来节约成本。

但在中国,多数人认为租房并非长久之计,故而买房还是租房,这一直是无房者们心头盘旋的一大头疼问题,多数人认为买了房子会比租房子来得更加经济划算,可到底是不是如此的呢?

小刚是租房一族,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以来,他长期居住在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公寓里,每个月600块的房租,加上水电费50块,一个月固定房屋支出是650元。

虽然现在小刚的工资是每个月2500元,可是这不影响他密切注意楼市动态的兴趣,每当哪个地区楼房开盘,只要他有时间一定要过去凑热闹,看看样品房也能满足小刚想要购房的欲望。

他心中有个英雄人物刺激着他也想要有自己的一所房子。在大学时候,小刚有一个舍友,大学四年都没有交过学费,并非是没有资本,而是该舍友直接从家里拿了四年的学费在学校附近新楼房买了一套小公寓,分期付款。

由于学校在偏远的小镇,故而房子的售价并不吓人,一平方是1500元,他买的小屋子有70平方,也就是9万多。在首付他付了3万,此后按揭。

他的舍友并没有住在校外的公寓,而是将公寓外租给大学情侣,每个月收取800元租金。就这样大学四年后,舍友再将学费一并付清,同时拥有了一套价值80万的房子和一些积蓄。

许多人十分佩服他,其中特别是小刚。在租房的时候,他深深感觉到房东的优势,在他脑海里,租房远不如买房来得经济。

为了能够买上房子,一方面关注房市动态,另一方面小刚也在努力挣钱。

四年过去了,小刚也攒了一笔积蓄,可是他却疑惑了,是继续租房,还是咬牙买房?

摊在小刚面前的难题是一年租金是7800元,四年来的租金共花去31200元,虽然不算便宜,小刚心仪的那套房子是100万,首付需要30万元,20年分期偿还,每个月大约需要支付3000多元。

如今小刚的工资每个月是5000元,银行积蓄是25万。为了购买房屋,必须要先借5万元支付首付,此后的二十年内,小刚必须为了这70万省吃俭用,以此才能还清房贷。

倘若放弃购买房屋,那么小刚每个月只需要支付650元的房屋租金,便可以轻松地过日子,而不用承受巨额的经济压力。

可是中国人都一种买房情结,只有自己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够感觉到踏实的安全感,当然这一点小刚也不例外,于是他非常矛盾。

租房和买房说到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买房和租房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当房价下跌时,人们心里坚定买房,同时房屋的租金也因此而下降了,而当房价上涨时,房子如同烫手山芋,没人敢轻易伸手,而房屋的租金也因而上升了。

如何了解买房和租房哪一者比较有优势呢?

第一,买房和租房的前景。

首先我们了解到两个事实:第一,房租常年都在递增中;第二,当年迈退休,没有经济来源将如何支付高昂的房租。

有人形象生动地说:租房是替别人养儿子,买房是替自己攒养老本。以发达城市上海从2008年至2013年的房屋租赁价格指数,短短5年间,房租的年均涨幅都在5%左右,假设一直维持这样的增长水平,那么再过15年,房租就会超过房贷,呈现出惊人的逆反。

租房是一笔长期支出费用,而在形式上买房若无强大的积蓄支撑,也必然是一笔长期支出的费用。在小刚疑惑究竟买不买房时,其实他所处的氛围是房租保持在原有水平,仍未提价,故而在经济支出方面,是属于低成本支出。而买房则不同,它是高成本的支出。

购房虽然带来的经济压力很重,但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带来“增值服务”。

如买房可以养老,拥有房产可以保证老人在缺乏养老和医疗保障又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有固定资产可以使用,如将自己的房屋出租,另租小房子居住,将其中的差价转为生活费,或者将房屋出售,换取一笔资金等等。

如当前许多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都必须以户籍为证明,当拥有房子后,就能落户,享受相关的福利政策。

此外,在经济融资方面,房屋也是一个有利的证明。

第二,买房中的房屋。

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是由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

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他们对住房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也被放大,当市场信息不对称时,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使得房地产商品过热。

此时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房地产商品投资需求过剩,为了与之对应,开发商在投资的房地产土地上便会出现激烈争斗,这直接增加了房地产开发成本,使得整个房地产商品价格上升。

一方面市场有极大需求,而供给却无法及时,会出现时滞状态。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进一步抬高商品价格,对房屋进行囤积居奇,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各种非理性因素,存在泡沫成分。

正因为如此小刚的舍友能够在当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房子,而小刚在八年后,面对高额的房价,只能扶着额头纠结感慨。

第三,租房中的租房。

在我国积极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房地产的购买价格远高于一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故而有了租房的需求。

正如小刚刚毕业时期,并没有什么经济能力,只能靠租房满足住房需求。

在房地产一路攀升的情况下,租房的价格也在随着攀升,但因为在房地产“虚高”的形势下,房租就表现出了“虚低”的现象。

房屋租赁多数情况是在于原有的房屋拥有者为了改善住房需求,从而往更好的居住场所搬迁,从而将旧房屋提供租赁。房租的价格具有地区的规模效应。

而房东需要支付的成本也是较高的,如房屋的持有成本、基本装修和家居支出、房屋被损坏成本以及房客拖欠房租的风险成本等等。

故而租金越高,房东出租房屋的意愿也就更高,而当租金越低,租房者租房的意愿也就更高。

小刚作为租房者,便宜的租金确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故而他居住了四年。但从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来看,确实不友善的,商品没有以合理的价格成交,因而市场上没有有效利用闲置的房产。

在一定程度上,买房和租房是可以堪称相互可替代的商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投入的一种也是不错的投资选择。但近年来国家频繁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故而房屋的保值增值风险相对较高,故而买房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并承担一定的风险。

究竟是选择“蜗居”,当房奴还是选择当快乐的租房一族,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一定要考虑清楚。

(第二节)有房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在当今社会有一种幸福法则是这样的:当一个人拥有房子、车子、票子,那他就是个天之骄子了。

如果要给这三样被认定的幸福因素排个先后顺序,那么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房子会排在首位,而车子和票子则作为可调节顺序。

通俗来说就是房子是一定要买的,车子可以视情况而定,钱不一定要存起来。

曾有个经济学家做过幸福来源的调查问卷,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选择了幸福的基础是要有自己的房子。

从而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多数人的传统观念,房子是必须购置品,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指数。

可是反观其他国家,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的美国,购房的只有不到30%的人口,其余的均是租房居住的,而美国人的幸福指数也是位居全世界前列的。

为什么房屋购买会被中国人定义为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呢,其实这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以小刚作为典型来举例。

作为一个出外打工,长期居住在租来的房子中的小刚,买房是他内心的一种渴望,几乎每天都在做梦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套小住房,不需要多么宽敞,只需要它在房产证上写下的户主名字是自己,那么也就心甘情愿了。

其实一开始小刚的个性是自由活泼的,他认为只要房子便宜,租着居住就好了,对于买房的意愿并没有很强烈,直到他第一次遭遇房东没有声明情况下的房租涨价,他当时对房东这样的行为直接表现出了反抗,他同房东据理力争,合同上面早有规定,若房租要涨价,那便需要双方签字同意才可以生效。但是房东显然对合同内容充耳不闻,因而直接找小刚要钱,

由于当时情绪很难把控,在房东坚决要涨价的情况下,小刚直接选择离开了该住处,另寻住处。

就从那时候开始,小刚就接二连三地进行搬家,原因其实大同小异,都是因为房租涨了,和房东之间谈不拢,最后只能自己搬东西走人了。

搬家就好似小刚的噩梦,每一次的搬家都是伤筋动骨,不仅要特意请假将所有东西都打包,光是整理东西都会消耗很多精力和时间了,而且在搬家过程中,必须要叫上三两好友来帮忙搬家,搬完家后再请这群帮忙的朋友吃顿饭。

有时候,小刚也不得不选择聘请面包车师傅帮忙运输行李,价格也不便宜。

在饱受租房的种种事件折磨之后,小刚不由得从心里滋生起一股购房的欲望,但是看了看自己银行卡的存款,又只能无奈摇头。

小刚从那之后开始努力工作,在三年间攒下了钱来,好不容易,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存款能够支付房屋的首付了,这已经让他感觉十分开心了。

但他并不忙着买房,他和他的女朋友小丽进行了好久的经济权衡,就在好不容易准备买房的时候,由于付款不及时,预定的房屋也被购买了。由于这样的经验教训,当小刚和小丽又看中一套房子的时候,两人立即签下房屋,支付完首付,美美地拿着房屋的钥匙回到自己的天地里。

小丽非常开心地告诉小刚,买了房之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房租再涨价,也不用担心要随时搬家,舟车劳顿的,而且他们可以在这个房子里结婚生子,静静生活,甚至养老。最妙的是房屋会慢慢地升值,如果小刚又买了一套房子,那么这一套房屋可以出租出去,每月“不劳而获”地拿着房租,如果小刚选择将这套房屋出售,那也能够拿到相当多的一笔资金,稳赚不赔。

听了小丽这样的言语后,小刚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觉得踏实和实在。这样的幸福在历经种种搬家折磨后越发地让人欣慰。

当然迎接小刚的除了这样的幸福滋味,还有未来每月将要偿还的数目不小的银行贷款。

终于,在十年后,小刚还完了房屋的贷款。

作为典型的购房一族中的小刚是否是幸福的,我们无法具体得知,因为幸福都是要以痛苦作为帮手才能够被清晰了解,但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分析买房的必要性。

第一,搬迁成本高昂。

在租房过程中,会有搬迁成本产生,这是无可避免的。

当搬进一个新的环境中,需要行李的重新搬迁和摆放,其中需要动用到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就如小刚搬家需要朋友帮忙搬迁或者聘请面包车师傅帮忙运输行李,在忙碌之后,需要请朋友们饕餮一番慰劳辛苦,对于面包车师傅也需要支付运输费用,这些都是一项不大不小的成本支出。

而且作为租赁的房屋,租房者对房屋是没有任何处置权的,只能听凭房东的要求行事,搬家几率极大,这样的租房因为不稳定而使得成本更高。一旦对房屋进行温馨布置后,很有可能不久又面临需要搬家的窘境,此前的付出就如东流水。说来也是一种伤感。

第二,不确定预期因素太强。

大多数人都是偏爱过可把控、安稳的日子,但是作为租房的一员,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这种不确定首先是建立在租房者和房东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上,租房者处于劣势的被动位置。

虽然房价上涨看似和租金并无直接连接关系,但实际上一旦房价有所上调,租金也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就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情况了。

有房子的人开心,因为他的房屋增值了,生活也不会由于房价上涨而有太多不同,还能从中更加肯定自己当初的买房决定,增加个人的自信心。而另一方租房人员就陷入煎熬中了,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不确定是否涨价的房子,担心自己的生活水平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其次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就业的稳定性。谁也无法估计未来的就业情况,就算现在拥有一份还算可以支撑生活的工资,也会担心失业,而失业后再就业的问题更是让人头疼,工作本身需要强调工资、工时和专业是否对口等问题。

这样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让人们的内心动荡不安,急需要安稳的着陆点,那便是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第三,受限于当前房屋特征。

当前,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分析,租赁的房屋根本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租房需求,因而有一部分的人是处于无房可租的处境中,故而他们需要购置房屋。

而虽然政府早已推出关于经济适用房为主,租售并存的住房整体供应体系,但是绝大多数的地区仍然是奉行着只售不租的政策。

房屋被手头上有闲暇资金的人们购买作为固定资本等待增值,而事实上需要房屋居住的人群并不具有这样的购买力,只能够在租房的市场中寻求好运。

小刚初出社会并没有能力购买房屋,在租房子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房东无故涨房租事件,无奈中搬迁了许多次,仍然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处境,因而只有他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后,他才拥有了房屋的自主权利。

在当前的形式下,买房不一定能够保证幸福,但是拥有自己名下的房屋,能够解决在居住上面的问题,从挣扎的租房难和租房苦的局面中挣脱出来,从弱势租房群体中晋升为拥有房产的有房一族,这样能够带来的稳定状态,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有房子的人,不仅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同时心灵上也上了一层保险箱,妥善地保管了人们的慌张情绪。

在灯火辉煌的城市,落寞随手可见,如果没有一盏暖暖的灯光在专属的地方静静等候自己回家,那么心该多荒凉呢?

(第三节)大饼效应只是你够也够不着的美好憧憬

有人笑道,如果想要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活在新闻联播里。

这当然是个笑话,反应出来的问题正是我们常常被广大媒体告知许多积极向上的信息资料,这些东西能够给予我们更大的信心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但是过分地迷信这样的积极信息,所带来的不一定是正能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