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芝麻绿豆经济学
7401500000010

第10章 如果不懂这些,就别赚钱了(1)

(第一节)富人的规模效应

马太效应,早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被提及了,里面的原话是这样的:“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

这个理论揭示了一旦在某一领域里取得好的进步或成就,那么慢慢地就会产生积累优势,无论是个体或是群体都能够有更大的可能去取得更好的成就。

其原理可以被引用到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中,那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旦穷人深陷贫穷中,就必须要小心翼翼地注意许多事情,比如一定要保证身体健康,否则高额的医疗费会让人吃不消,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花到点子上,既要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有所积蓄以便投资,但在投资过程由于资金太薄弱了,因而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很弱了,一旦投资失败便很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窘境。

而富人在经营财富的时候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由于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不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地位,众所周知,拥有的实力越雄厚,说明其拥有更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更大的潜力获得成功,故而富人在投资时往往毫不犹豫,成功对他们设下的门槛远远低于穷人。

这似乎就是经济资源分配上的一个自然法则了,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成功和进步。

著名的通用电气当时的总裁韦尔奇就曾提出一个闻名世界的战略理论,叫做“No 1 or No 2”战略,意思就是不做第一就做第二。在他看来只有稳居某个领域前列的企业才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简而言之,便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

人教人教不会,而事教人一教就会。小明原本是个在公司做着安安稳稳前台工作的人,可是在一次公司聚会后,完全打破了他宁静的生活。

原来销售部门的小刚是他的大学好友,两个人在学校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小明是个活泼开朗的人,拥有一群好朋友,而相反的是小刚只有零星的几个朋友,个性也比较封闭。

毕业后两个人都来到了同一家公司,他们面前都被摆放着两个工作,一个是工资稳定的轻松工作——前台,另一个则是按销售业绩领取工资的辛苦工作——销售。

在选择过程中,小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台,而小刚却选择了这条辛苦的路来走。

不久后,小明养得白白胖胖的,而小刚却又黑又瘦。

但不同的是,小明的朋友都是公司里的职员,而小刚的朋友仿佛五湖四海,有着各种职业和各种身份,从小摊贩到公司总裁,各式各样的。

最让小明嫉妒的是在公司聚会上,老总当众发给了小刚一万块的销售奖金。这让小明眼红不已,从而深深为自己当初做出的选择而后悔。

故而他也选择了同样的销售工作,但此刻小刚已经是业务经理了,而他只是底下的销售业务员。

虽然后悔半年前自己选择错误,但此刻也来不及了,唯有奋起直追了,于是小明非常用心地在销售业绩上努力,企图能够追上小刚。

但是作为一个销售内容并不熟悉的人员而言,小明无数次的碰壁,找不到章法,好不容易在一年后熬出头了,当上了部门的业务经理。

此时小刚早已经辞职自己创业,由于他有着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实力和工作时期积累的资金,这一切都足够他开始进行小型的创业了。当然他并没有立即选择一个人经营企业,他选择了加盟入之前的合作客户公司,虽然占小股份,但他深知该合作客户的企业有着非常良好的前景。

果不其然,在合作客户的公司里,小刚学习到了很多管理层的宝贵经验,也认识了更多这个圈子里的富人和名人,拓宽了人际关系网。

小刚所在的公司在经营上并不是采取单一的运营模式,而是进行规模化经济运营。

首先将同公司有着共同商业文化和背景的小公司结合起来,将整个产品市场多元化,使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强;再者将企业中主导的产品价值链进行必要的整合一体化,形成一个流畅的生产线。

由于采取稳扎稳打的经营模式,很快小刚在这个大公司的运营下创办了自己的子公司,专门生产某一项产品,由于专业化和系统化,小刚的子公司很快成为了业界中该领域的佼佼者,几乎垄断了整个商圈。

小刚产品的价格一直不低,但销售量一直是市场上最好的。

而小明眼瞅着小刚的事业如日中天,他也选择辞职了,不同于小刚寻求合伙人,小明采取单打独斗,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模式使得整个运营模式看似成熟稳重,可是很快就面临了相当多的问题,由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加上资金紧缺,小明的生意陷入了非常尴尬的举步维艰局面。

就这样又撑了一段时间后,小明的公司宣告破产,被小刚的公司给收购了。

那时,小明心悦诚服地对小刚说:你赢了。

而小刚只是笑笑说:不是我赢了,是规模经济赢了。

纵观小明和小刚的企业命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成熟的市场往往会被市场份额占有率高的企业所主宰,而其他公司必将面临被淘汰和破产的命运。

企业想要赢得市场份额就必须懂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各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行规模化的运营分配,从而使得企业达到最佳的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第一,先顺应“马太效应”,找到正确的道路。

在最初的职业选择上,小刚没有选择那条好走但没有发展前景的职业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必须面临各种艰辛和挑战的职业之路。

在旁人眼中,或者小明才是聪明人。

但事实证明,前台只能固守在原有岗位上,虽然舒适,但除此之外无法让小明获得更多的东西,但是小刚不同,因为他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故而为了适应这个环境,他必须不断地逼迫自己成长,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因而他成功了,获得了工作上的成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秀的业务能力,更有了自己人脉圈子。

进而,在辞职后,小刚找寻到了可靠的公司进行加盟,努力在当中学习更多的东西,羽翼很快得到了丰富,开办了自己的子公司,达到了业界里的最佳经营规模。

而另一方面,选择单干的小明最后却输了。

第二,谁有能力选择标准化,谁就是“马太效益”的赢家。

当小刚选择销售职业后,他便开始将自己的工作标准化,得到了许多可操作的销售经验,赢得了自己的客户群体和朋友圈子,这样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小刚个人发展的主流实力,因而他跨过了当初在大学时候的内向封闭性格,变为了一个交际能力极佳的销售人员。

而活泼开朗的小明却选择了一份轻松和没有挑战的工作,他的优势渐渐地被堙没在工作中,并无法达到任何作用。只是在公司中和同事之间关系友好。

当同样进入销售市场行业中,小刚选择了强强联手,将这个企业的规模进行扩大,将各个生产要素落实到每个项目中,使得产品标准化生产,最后成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将标准化的产品变成了主流商品。

在整个运营上,成功地实现了产品标准化和统一化生产,通过大量的原材料购买,降低了成本费用,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了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并且能够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和生产,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而小明不论在资源、资金和个人管理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前进,却并不了解该如何发展企业,这是他最大的弊病之一,很快市场便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分。

现实生活中,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并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想要成为业界的第一名,毫无疑问必须在走过的每一步上都顺应“马太效应”,事事快人一步,高人一眼,多人一心。这样才能使得自己一直在优势地位。

故而,要想成为业界的领头羊,请先准备好领头羊的态度和方式出来。

(第二节)为什么黄鱼越吃越少,而猪却越吃越多

物质的稀缺性,说的正是物以稀为贵。

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识,人人都知道只要物质紧缺稀有,便常常能够获得高价值的地位。

在经济学上用稀缺来形容资源被获得的有限性和人们获得资源的局限性。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而物质是有限的。在两者无法构成正比关系的同时,就会产生相应的竞争和合作,从而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稀缺资源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人们若能形成统一的目的,做到共同合作,便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稀缺性。

在北方的港口海鲜集市上常有新鲜的海鲜贩卖,这些来自于渔民辛勤捕捞的海鲜被放在大脸盆中,注入清水贩卖。

其中三四月份的时候,正是黄花鱼大量面市的时期,人们很喜欢购买黄花鱼,这种鱼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着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对贫血、失眠等症状都有着极好的疗效,故而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但是凡是贩卖黄鱼海鲜的人都知道黄鱼有这样一个特征,只要是春雷一响,黄鱼便会沉到海底,并不好捕捉,而且黄鱼一旦离开海水太久就会死掉,所以黄鱼的存储成本很高。

黄鱼的品种分为两种,“大黄鱼”和“小黄鱼”,前者的肉肥厚,但是肉却不易咀嚼和食用,后者是肉鲜甜美,但是刺很多。常见在菜馆的一般是大黄鱼,小黄鱼相对价格会比较高,但也更难获得。

如此一来,黄鱼的价格自然不会便宜。

一开始在市场作用下,很多人们都看重黄鱼市场,纷纷投入大量生产中,但由于黄鱼生长和繁殖的特点,加上其生长的周期长,许多商家都纷纷以失败告终。

黄鱼的市场广阔,但其供应数量却只能与日骤减。

这让其中也是做海鲜的小刚十分犯愁,他原本正是畜牧专业的,毕业后发现黄鱼市场的商机,便花费巨资投入,也只能宣告失败,环顾四周的渔夫都很难培育出好的黄鱼,并且黄鱼的捕捉也并不容易。

在经营一段时期之后,小刚只能无奈地放弃了海鲜市场,转而进军养殖业。他发现猪肉的价格也是持续上升,并且其为人们餐桌上每日的常客,有极大的消费市场。

小刚为了转型特意对市场考察了一番,发现猪肉市场存在着极大的需求,故而小刚特意聘请了专业的养殖专家进行猪的繁殖,一年时间,养殖场就办起来了,风生水起,订购商接踵而来,养猪这个生意把之前小刚养殖黄鱼的损失给弥补起来了。

如今,小刚每天要定时定量给大型超市和酒店送大批量的新鲜猪肉,有时遇到销售高峰期,还常常面临供不应求,一度造成了猪肉稀缺的局面,就是A家有猪肉供应,而B家却无的现象,只有先订单的才能够发货了。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小刚将养猪场办得越来越大,在好几个地方开起了分厂,收益一直很好。

在办好养猪场之后,小刚又从头将黄鱼事业捡起来,经过他研究发现,其实黄鱼市场正是物以稀为贵,黄鱼之所以价格一直保持在一定高价上,其实跟它的生长特性紧密不可分开,正是因为如此,在黄鱼紧俏的市场上,才有投资的必要。

此时,吸取了之前教训的小刚,并不急着大量投资,而是集中资金进行小范围实验和投资,终于在锲而不舍下将黄鱼的养殖事业经营成功。可是他并不进行大量生产,因为他明白一旦黄鱼的量增加了,其价格必然受到降价的要求。

小刚因此形成了养猪场为主,黄鱼养殖场为辅的生产路线。但其明白该市场存在这样一个不可扭转的现象:猪越吃越多,而黄鱼只能越吃越少。

为什么黄鱼越吃越少,而猪却越吃越多呢?

首先,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稀缺性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绝对稀缺,另一种是相对稀缺。

绝对稀缺指的是资源的总体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由于该资源的特性,这种现象很难改变。而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整体供需是平衡的,只在某些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会造成局部稀缺,这种现象是可以扭转的。

在此,黄鱼便是绝对稀缺的产品,它的繁殖和生长都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并且由于其存储条件较高,并不适合大量培育,故而选择此项投资项目的商家并不多,但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很大,供给和需求并不能达成有效的平衡,便存在了绝对的稀缺性。

而猪肉由于人们每日必须要大量的食用,而猪的培植技术相对成熟,很快就能形成规模型的养殖,在一定时间后能够提供给市场大量的商品,但是由于需求量大,偶尔也会出现稀缺的局面,这是一种局部稀缺的现象。

其次,我们要了解稀缺品的存在意义。正是资源的稀缺性才决定了人们在不同经济物品上作出不同的选择,在资源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条件下进行商品的生产和制造,如生产什么商品、怎么生产、为哪些人而生产以及生产多少量等问题,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小刚正是在明白了消费者的需求上从而作出了黄鱼养殖和猪养殖的决定,一开始他并不能完全了解黄鱼作为稀缺商品的特性,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失败,原来黄鱼的养殖条件十分严苛,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无法对其繁殖进行大规模投资。

故而小刚转向了前景一片看好,却常常面临稀缺局面的猪肉市场,并一举获得了成功。他有效地将猪肉推向市场,赢得了稳定的消费群体。

正是在这样的合理资源配置情况下,他又对黄鱼市场进行了摸索,从而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物质的稀缺造成了竞争和选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优胜劣汰。

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如何有效地利用市场资源的稀缺性。

物质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正是因为物质的该特性,故而才有了商品市场的衍生。比如一开始海里的黄鱼很多,人们大量捕捉,虽然渔夫也用于销售,但其价格并不高,可是随着大量的捕捉,黄鱼也越来越少了,其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因而开始有一批黄鱼养殖户进军,而在黄鱼资源的培植中,人们感受到了压力,就如小刚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无法得到同样的物质回报,因而只能暂时选择放弃。

转而投向了另一个容易生产,却供不应求的商品——猪肉市场中,很快获得了其想要的经济效益。

在一定物质条件支撑下,其又开始进行黄鱼繁殖市场投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量上他进行了控制,从而黄鱼高价不衰。

我们能够了解到经济学上所强调的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其实并不是片面地强调物质的量有多少,这是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的,对于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而言,任何商品只要有广大需求,不论量有多庞大,都是稀缺的。

只有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之后,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把控消费市场,在竞争中得到有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