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391700000012

第12章 一统江山(2)

与陈叔宝的昏庸相比,隋文帝杨坚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很快走向了富民强国的道路。他的目光一直盯在陈国身上,公元582年,杨坚终于对陈国亮出了手中的“屠龙刀”。然而,军队才行到半路,陈国却传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陈宣帝病逝了。

这个时候去攻打人家,胜之不武。于是,杨坚立即下了撤军令,并且还派人到陈国去进行吊唁。

总之态度是相当诚恳,杨坚的目的只为显示自己的胸襟和气魄。然而,陈叔宝却是个小气之人,他非但不买杨坚的账,而且直接还来了个“对对碰”,很狂妄自大地玩起了文字游戏,派人送了封信给杨坚,信的内容只有十一个字: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建立隋国只是你们内部统一了,这是很轻松的事。只有我的国家像宇宙一样泰和平安。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你比我低一个档次。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蔑视,杨坚自然很生气,但他并没有马上发作,而是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一忍就是六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六年绝对算早。当然,这六年杨坚没有虚度光阴,他对伐陈进行了积极的备战,为此,他召开了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攻打陈国。

会议开始后,“百官之王”尚书左仆射高颎很踊跃,他首先分析了隋国和陈国两国的“民情”:我们隋国气温偏寒,庄稼成熟得晚些,而南方的陈国气候偏暖,庄稼早熟些。正当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时,他话锋一转,提出了类似于西周时期“烽火戏诸侯”的方案。具体操作如下:待夏至末至时,我们先调兵遣将,做出佯攻陈国的姿态,他们必然屯聚兵马进行防御,他们一聚兵,我们就撤兵,目的就是使得他们耽误收割庄稼。

结论:这样周而复始地对他们进行骚扰,不但粮草问题会成为陈国的一大隐患,而且他们的战备很快就会被冲没了,待我们真正出兵时,他们就不再相信了,那时攻下陈国便易如反掌。

杨坚对他的方案大为赞赏。

随后上柱国、御史大夫杨素也不甘落后,他提出了“围魏救赵”的水上攻敌方案。他分析说,长江天险是陈国的天然屏障,只要拿下了长江天险,拿下陈国便指日可待。具体操作如下:长江的汉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和峡口(今湖北宜昌市)是水路和陆路相交的咽喉之地,是兵家的必争之地。陈国肯定会在这两个“虎口”设下重兵。我们要做的就是调虎离山。我们可以选择在上游佯攻,如果敌人派精兵去增援,那么我们主力部队便可在下游强渡长江;如果敌人不派兵增援,我军便拿下上游敌人形同虚设的防守点,顺江而下向下游夹击敌军。

结论:这样一来,陈国就算恃九江、五湖之险,拥有三吴、百越之军,也不足为虑了。

同样,杨坚对杨素的提议大为赞赏。

通过这次军事会议,杨坚制订了两步走的计划,一是下令大造战船,打造出征的兵器;二是在做准备的同时,派一些老弱病残士兵以鼓声大雨点小的方式做出佯攻陈国的姿态。陈国顿时拉响紧急备战警报,全民皆兵,也顾不得收割庄稼了。然而,等庄稼在地里烂掉后,他们才悲哀地发现,敌人早已全兵皆民地回去收割晚熟的庄稼去了。

这样反复弄了几年,把陈国折腾得够呛。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杨坚终于要出兵了。为了师出有名,出征前,杨坚首先免费散发了30万份“讨伐陈国白皮书”,“白皮书”详细列举了陈国的罪状,归纳起来如下:

1.穷奢极欲。陈叔宝所管辖的地盘有限,贪欲却无限,致使百姓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2.重用小人。斩杀直方的志士,诛灭无罪的人家,致使君子潜逃,小人得志。

3.迷信神鬼。不信苍天信鬼神,天灾地孽,物怪人妖。

4.好色淫乱。后宫佳丽无数,甚至用美女来充任卫士,开创历史之先河。

其次,为了给士兵打气,他提出了三点出师必胜的理由:

1.以大吞小。物尽其责,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2.以有道伐无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正义者得天下。

3.捉拿隋朝叛臣萧岩。叛徒不除,何以立天下;此仇不报,何以平民愤。

最后,是对军队的总部署:

总指挥:高颎。(这个人选毫无悬念。)

参谋长:王韶。(一个好汉三个帮嘛,职责主要是替元帅高颎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总兵力:50万。

按照既定的破军方案,分三路进军,三路兵马元帅分别是:

第一路,杨坚的第二子晋王杨广。负责攻打陈国长江军事要地两虎口中的峡口。

第二路,杨坚的第三子秦王杨俊。负责拔陈国长江军事要地的另一虎口—汉口。

第三路,上国柱、御史大夫杨素。考虑到他年纪大,经验足,给他游山玩水的机会,在长江上游做奇兵,敌人如果派兵支援,他便居险而守,与他们打长久拉锯战,为杨广和杨俊两路军赢得宝贵时间;敌人如果不派兵来援,他们便顺势消灭那里据守的敌军,然后顺着长江飞流直下,从水路到下游直接夹击敌人。

这个行军方案是杨素提的,现在派他去施行,也算是知人善用了。下面我们来看三路大军的进展吧。

首先来看第三路军杨素。

因为有杨广和杨俊两路大军的策应,陈军主力忙着应付都应接不暇,因此,对杨素在长江上游的“投石问路”,都心照不宣地采取了 “三不政策”:不出兵,不支援,不闻不问。

杨素也不是吃素的,既然你们这么小看我,就给你们点颜色瞧瞧。很快他们冲破上游各个关卡的阻击,然后率军从上游直抵狼尾滩(今湖北东天溪一带)。

狼尾滩可攻可守,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滩。陈国派出的守将是骁将戚昕,他带领精兵强将数千,加上青龙战舰数百艘,立即把顺风顺水的杨素阻在了滩外。

杨素没有急着进攻。他知道盲目的强攻效果肯定不会好,而是亲自去调查,最后制定了攻击方案:兵分三路,晚上偷袭。

兵分三路容易理解,晚上偷袭就让人费解了。在陆地作战,晚上偷袭是不错的进军方式。而在水上作战,很少选择晚上,毕竟江河上月黑风高,存在风和浪等极为不确定的因素,智者往往不打这样没有把握的仗。

但是杨素选择了不按常规出牌,目的只是为了出奇制胜。是夜,他派出大将王长率领步兵袭击南岸敌人营寨,派大将刘仁恩直扑北岸的敌营白沙,自己亲率黄龙战舰顺流直下。结果陈军弄不清杨素军队的虚实,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寻找不到光明,他们只是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和擂鼓声。

吓破了胆,四处逃命,兵败如山倒。戚昕眼看形势不妙,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脚慢的陈军,头上都多了一顶帽子—俘虏。

之后,杨素势如破竹,无人能掠其缨,陈军闻风而逃,并且送给他一个响当当的绰号—江神。

(4)南下,南下!

与第三路军杨素顺风又顺水相比,第二路行军主帅杨俊却坎坷得多。他在汉口遭遇陈军的顽强抵抗,随后进入了长久的僵持期,杨俊唯一的期待就是杨素的支援部队能早点到来。

而此时的杨素在岐亭(长江西陵峡口,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也遭遇到了陈国守军的顽强抵抗。面对“江神”的到来,荆州(今湖北荆州)刺史陈慧纪急得团团转。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荆州的失去,蜀国逐渐走向了衰败灭亡。由此可见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同样,如果此时荆州被拿下,那么沿江便再也没险可倚、无关可守,杨素和杨俊会师江夏(今湖北武汉)便指日可待。

陈慧纪自然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派得力干将、南康内史吕忠肃驻守荆州的“南大门”岐亭。

三国时,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街亭一失,将会把蜀军的退路给夺去,为此他还给马谡立下军令状。结果这个“言过其实”的纯书生只会照本宣科,把军队屯于孤山上,被司马懿采用切断水源的方法打败。最后诸葛亮只好上演“挥泪斩马谡”的悲情戏。

同样,陈慧纪派吕忠肃守岐亭,吕忠肃为了表达忠心,也立下军令状:亭在人在,亭破人亡。事实上吕忠肃果然很尽力,他到歧亭后,立马筑墙垒壁,加强军事防守;为了防止隋军偷渡,他还花大力气在江的两岸凿出石孔,弄了三条“护江铁链”,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铁锁横江”这个成语。为了提高士兵们的积极性,他还不惜拿出自己所有的家产和积蓄来充当军费和奖励。

三管齐下,效果是看得见的,“江神”杨素的大军到达这里后,吕忠肃据险固守,再加上军民一心,结果很多隋军大兵都成了漂在大江上的“江尸”。

吕忠肃干得挺好呀?怎么和马谡相提并论呢?别急,您往下看。原来马将军败在水源上,吕将军却败在鼻子上。

事情是这样的,吕忠肃自掏腰包的奖励,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以敌人的鼻子数作为奖励的标准。于是乎,士兵们争先恐后割取隋军士兵的鼻子,然后到吕忠肃那里去领赏,结果竟形成恶性循环,士兵们打仗只想割敌人的鼻子,全然不顾战术和阵形,战斗力大大下降。

与此同时,杨素做出如下规定:凡俘虏的陈军士兵一律释放。

此消彼长,隋军很快得到了民众拥护,最后大败吕忠肃。吕忠肃逃到荆州,陈慧纪没有上演挥泪斩吕忠肃的一幕,而是把吕忠肃当成自己的替死鬼—守荆州。他自己赶紧脚底抹油,带领家小妻妾逃往巴州(今湖南岳阳)。

陈军群龙无首后,“江神”杨素岂是浪得虚名,率军很快攻破荆州。

就在杨素冲破长江天险,南陈沿江防线全线告急时,陈叔宝并不知道前线的情况,还在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封锁陈叔宝与外界一切联系的是执掌朝政的当红“三剑客”:孔范、施文庆和沈客卿。

孔范和施文庆,想必大家不陌生了,正是因为这对“双子星座”的支持和帮助,陈叔宝才得已从陈叔坚手上把皇权夺回来。有拥立之功,再加两人又懂得阿谀奉承,陈叔宝掌权后,对两人宠爱有加,用权倾朝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沈客卿因为口才好,又善于拍马屁,在陈施两人的引荐下,同样得到了陈叔宝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