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悟:与佛对话
7388300000029

第29章 生活中的大智慧(1)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去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自在安宁的人生。生活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而漫长的人生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做人的品质和生活中的智慧,能让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精彩。拥有一颗平常心也尤为重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平添更多快乐。对待生活,要拥有一个美好的信念,努力过好每一天,明天才会更美好。

1.活到老学到老,学然后知不足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知识永远是无法学完的,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识的时候,也不要骄傲自满,因为自己学到的不够。从出生到老去,人一生都要学习,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学的到底有多少。

学无止境

有一个僧人在乐普山的元安佛院已修行多年,他觉得自己的火候已到,于是下山云游四海,四处看看。但是佛院有规定,修行的僧人想要下山,必须得到批准。于是他就到佛院向师父辞行。元安师父想考考他,看他的修为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于是就笑着对他说:“山外还有山,四处都是山,你凭什么下山呢?”

元安师父的意思是说你如果下山的话,就会遭遇重重困难,你有勇气和信心克服它们吗?

只可惜这位僧人听不出师父话里的玄机,领悟不到其中的意思,便以为是师父拒绝了他的请求,只好闷闷不乐地又回去了。他的一个师弟看到他一脸的苦瓜相,就问他是出了什么事。他便把师父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自己的师弟。他的师弟听后哈哈一笑,说:“师兄,师父是在考验你呢。你就这样回答他: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就是说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我前进。”

僧人听后很是高兴,马上又过去对元安大师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大师听后大吃一惊,心中产生了疑惑,仔细追问之下,才知道是他的师弟告诉他的。大师非常生气地说:“你师弟的修行比你还高,都没提出下山,你还是待在山上多学点吧。”

僧人感到非常惭愧,从此便一心向佛,专心修行,再也不提下山的事了。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这就是在提醒那些不自知的人不要以为自己学到的东西已经足够闯天下了,出去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是多么贫乏。人一生都要处于学习之中,从诞生之日,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去,都不应该放弃学习新知识。因为对于世人来说,知道得越多,所接触的东西越多,就会愈发感到自己之前的孤陋寡闻,才知道原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依然是不够的。苏格拉底说:“真正的聪明人实际上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因为无知,要学习新的知识,因为学习的知识越多,就会越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

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如果还用老一套眼光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最终就会与世界脱节,甚至无法与人交流。据统计,当今世界上90%的知识都是在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的半衰期只有5~7年。外界变化如此之大,知识更新如此之快,不学习就等于慢性自杀,最终害的是自己。柏拉图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无知之人到处炫耀自己的知识,最令人痛心的是知道自己无知还是没有停止这种行为。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充电、加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适应外部的变化。

一天,著名的音乐家师旷正在为晋平公演奏的时候,忽然听到晋平公叹了一口气:“有很多东西我都还不知道,可是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说:“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悦:“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你简直就是在答非所问,你不是在故意戏弄我吧?”师旷赶忙解释道:“我怎么敢戏弄大王您呢?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是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年老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蜡烛的光虽然微弱,但是总比摸黑强。”晋平公听后,觉得在理,便点头称是。

即使是老年人,也要怀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生有涯,知却无涯。不断学习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当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的时候,就会发现任何乐趣都比不上学到一点知识。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2.不追问过去,不妄想未来,只需把握当下

当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努力,认为反正明天再做也不迟;当自己年老的时候,已没有力气努力,开始后悔为什么过去没有好好把握。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状态,但是为什么不懂得现在努力,而要去想昨天和明天呢?佛语有云:把握当下。不必去想昨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和今天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亲鸾上人是佛教最有名的大师之一,记载其言教的《叹异抄》则是日本最负盛名的佛教著作,而且还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在这部著作里面,亲鸾上人自顾自地说着自己的话,对世间没有一丝的妥协。即便是这样,众人也对这部著作爱不释手。

亲鸾上人九岁的时候,便立下了要出家的决心,并且要求慈镇大师为他剃度。慈镇大师问他:“你还这样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上人说:“我虽然仅有九岁,但是父母也早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要与我的父母分离?就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大师对他的志愿赞许有加,说道:“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已经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来为你剃度吧。”

亲鸾上人听到慈镇大师的话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师父,虽然你说明日一早为我剃度,但我始终年幼无知,所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能否持续到明天早上。而且,师父年事已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明早起床的时候还活着。”

慈镇大师听了这话以后,不仅拍手叫好,还满心欢喜地说:“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那么现在我就为你剃度吧。”

有很多人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要整天忙忙碌碌,而有的人却是无所事事?为什么有的人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笑容,有些人却愁眉不展?试问,现在不努力,却在回忆过去和幻想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能够把握住当下的人总是快乐的、幸福的,并且感到充实的;而正在回忆过去、幻想未来的人却是苦恼的、不快乐的,并且感到无所事事。人们为什么不能把握住今天,就是因为被往事纠缠,被未来牵引,以致忘却了眼前要做的事情,忘却了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很清楚地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幻想自己的未来,但是却无法驾驭当下,可知这样做只是在浪费时间。当你回忆过去的时候,因为某些事情而无法释怀的时候,当下已经从你回忆过去的缝隙中悄悄地溜走了;当你幻想未来的时候,因为对明天充满美好愿望的时候,当下也从你幻想未来的缝隙中悄然而逝。对于人们来说,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而未来还没有到来,不必做太多的规划以描绘明天的美好。人们能够握在手里的,就是当下。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尊“双面神”的神像,虽然这位哲学家通晓古今,但是却对这位尊神不熟悉。于是他就问神像:“请问尊神,你为什么只有一个头,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道:“因为这样我才能一面观察过去,以吸取教训;一面瞻望未来,以给人憧憬。”

哲学家问:“可是你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双面神迷茫地问:“现在?”

哲学家说:“过去就是现在的逝去,未来就是现在的延续,你既然无视于现在,却对过去了若指掌,对未来洞察先机,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原来他没有把握住现在,罗马才被攻陷了,他也被视为敝屣,遭人丢弃废墟中。

过去的已经逝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唯有把握当下才能不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把握当下,不要等到老的时候后悔,才想起来时间这个概念。毛泽东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里面感慨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把握住现在,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对过去的总结,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做好眼下的事情,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否则就只能是空谈。

3.笑对人生,知足常乐

笑是人生的一种态度,知足是一种人生境界,知足者常乐。甚至连佛都说:笑对人生,知足常乐。之所以能够笑得很快乐,是因为不贪婪,易得到满足;之所以满足,是因为能够笑对人生。人生就像一杯酒,是苦是涩,是甘是醇,全凭自己的态度。

学会满足,学会快乐

佛经常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他不但善良,还热心助人,因为他这样做不仅能够使人摆脱困境,还能够让自己感受到幸福的味道。一日,佛遇到了一位农夫,他的样子看起来非常苦恼,于是佛就上前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农夫向佛说道:“我家的水牛刚死,没有它帮忙犁地,我怎么下田耕作呢?”听到这后,佛立即送给了农夫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高兴极了,连忙向佛致谢。佛也因此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之后不久,佛遇见了一个商人,商人非常沮丧,他对佛说:“我的钱都被骗光了,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于是佛立即给了他一些银两让他回家,商人很高兴,佛亦是。

又一日,佛遇见了一位王孙贵族家的公子,他不但年轻、英俊、富有,而且才华横溢,还拥有一位温柔而貌美的妻子,但是他却过得很不快乐。佛于是就上前问自己是否可以帮助他。他说:“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只是缺少了一样东西,您能够给我吗?”

佛说:“当然可以,是什么东西呢?”

他说:“我想要的是幸福。”

这下可把佛难倒了,他沉思片刻,说:“我明白了。”然后他拿走了该公子的才华,毁去了他的容貌,夺去了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他几乎把公子所拥有的东西都拿走了。做完这些之后,佛就离开了。

一个月后,佛又来到这位公子身边,看见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地上挣扎着。于是佛又将原本属于他的一切交还与他。等到佛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不住地向佛道谢,他终于感受到自己是无比幸福的。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够满足于目前自己所拥有的,总是想得到更多,殊不知这样只会让自己更痛苦。佛说要笑对人生,就是在告诉人们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快乐,笑能够化解心中的郁闷,排遣心中的忧愁,使自己变得开朗而乐观。世界上最快乐的是那些能够笑对人生的人,世界上最富有的是那些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世界上最强大的是那些善于克制自己的人。笑对人生,知足常乐。佛的妙用在于任心自在,无忧无虑,坦坦荡荡,坐卧随缘。只有克制自己内心逐渐膨胀的欲望,学会满足,学会笑着面对一切,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佛道遵从的境界是笑对人生,知足常乐,在这个物质享受大于精神享受的世界,有很多人都难以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放不下,舍不得,只能一天天在欲望的海洋中难以自拔。这样的人生快乐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得到的多了,快乐就少了;放不下的多了,内心的幸福就少了;舍不得的多了,步子也就变得沉重了。佛说:人要少欲、知足,知足则会感到幸福。世人要明白的一点是,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已经拥有了,便会想要得到更多,得到之后,希望再多一点,这样就永远都没有尽头了。欲望就像是喝海水一样,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终只有死路一条。人要学会知足,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知足常乐也便出于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自己的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容易感到满足的人,永远都会感到快乐。安于自己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乃至一切,这样才会觉得快乐,但是有太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知道满足。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蕴含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宽容和快乐。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坎坷,也不能因此就经常唉声叹气;人的一生要经受太多的诱惑,也不能因此就沉沦不能自拔。即使有一个理由是使我们不快乐的,也要找到一千个使自己快乐的理由。《佛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荡,无有忧畏。”世人总是想得到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而被这些东西拖累,以致不能得到幸福与快乐。不如少欲,笑对人生,学会满足。

4.一句“泥中莲花”,方显真人本色

真是人的本性,但是在现在这个虚伪大于真实的社会,真已经被戴了一层厚厚的面具,看不到其真实的模样。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关键就在于能否保持真人的本色,无论是与人交谈、交往,具有真人本色的人总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所以,即使身处淤泥,也要如莲花一样不染。

保持真实的自我

在日本,耕地的农民被认为是最低下的人民,甚至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大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便假冒自己是士族之姓,以了却自己的心愿。经过不断的刻苦修行,无三大师终于成为人人拥戴的住持,就在举行就任仪式那一天,有个人忽然从大殿中跳了出来,指着站在法坛上的无三大师,大声地嘲弄道:“出身是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在庄严而隆重的就任仪式上,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参加就任仪式的众僧被眼前的突发事件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也阻止不了这个人说的话,只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在被迫中断的仪式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到,众人都为无三大师捏着一把汗。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大师从容地笑着说:“泥中莲花。”绝妙的佛禅妙语,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刁难无三大师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三无大师精湛的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刚才突然的刁难对就任仪式并没有什么影响,由于无三大师精妙的佛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也更加拥戴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