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7384500000016

第16章 让心灵站立

在贝多芬的音乐越传越远的时候,他在维也纳邂逅了李赫诺夫斯基亲王。亲王发现贝多芬是一块稀有金属。在亲王的真诚邀请下,贝多芬住进了王府。对亲王一家无微不至的关爱,贝多芬自然心存感激。但是,当亲王企图通过爵位的尊严迫使贝多芬改变自己的意志时,他勃然大怒,并立即搬出亲王的宅邸,宣布与之绝交。他不想把自己的音乐与金钱权势画上等号。他不想让别人对自己的音乐信念横加干涉。正是贝多芬这种在权势面前让心灵站立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使他赢得了全世界人们永远的敬重。

贝多芬不愿为取悦他人而创作,更不愿为名利而创作。他用音乐表达自己与命运、与世界拼搏的真实而深沉的感受。贝多芬的音乐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贝多芬不同于他人之处,就在于他始终保持让心灵站立的人格。

心灵是什么?心灵是思维的器官、情感的渊薮。心灵的高度决定人格的高度与灵魂的高度。贝多芬那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充满自由感与崇高感的音乐,来源于他那颗不畏权贵、睥睨一切的站立的心灵。

让心灵站立,最需要淡泊的情怀。在物质文明极度匮乏的古代,人们更容易获得纯粹的精神。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金钱成了人们生活方向的指挥棒。金钱极易使我们屈服于物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以我们的心灵下跪去换取金钱,得之又有何益?权位,极易腐蚀人,因为它提供了肆行无忌的种种可能性。权势是难以抵制的诱惑。一个利欲权欲熏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在迎合者、打击者、利用者、团结者之间虚情假意地周旋的人,是难以品尝到快乐和幸福的滋味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少人为“名利”二字用破一生心。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守住清明淡泊的自我,就可以说我们与幸福同在了。守住一分淡泊的情怀,就如同在心灵中植下了一株芳香、优雅、绰约迷人的菩提树。

让心灵站立,需要不断地修炼。人的心灵犹如田地,一旦弃而不耕,则愚妄之念便如杂草滋生。唯有依靠持久不懈地修炼,才能将其剔除。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洞悉人性的悖论。他感慨地说:“一切是一,一切又各不相同。人性之中有多少种天性,有多少种禀赋啊!”人既是一切事物的审判官,又是不确定与错误的渊薮。人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要求我们看明人生与社会的真相,寻找获得幸福的智慧。一个智慧通达的人,会以坚守自己的心灵作为生命的最终目标。

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傲立于山巅的绝壁松所独具的气魄,是那些生长在平地里的树所欠缺的。悬崖上缺水,绝壁松依靠自身的水分润泽自己;悬崖上无土,绝壁松刺穿岩石,从石缝中钻出伟岸的身躯。让心灵站立,必须依靠超常的生命意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诚然,这种超常的生命意志,亦是后天修炼的结果。一个人不为时事所拘,听从心灵的召唤,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知识、学问、性情、修养、人格、操守等共同构建的内部世界。这是他的心灵能够站立赖以支撑的基石。

让心灵站立,获得身与心的自由,自自然然地生活,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