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以智取胜(中华美德)
7384000000021

第21章 喝酒的谢晋

谢晋走了。

那个周末,我正好挤在从杭州到上海的列车上,听一位老乡样的乘客在说:“谢晋是喝酒喝死的。他一日三餐都喝,而且酒量很大。”喝酒的谢晋追随李白而去了。

谢晋的走,这对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对谢晋却不然,他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待在医院,还有那个憨憨的傻大个阿四需要父爱的关照、需要给他天天刮胡子呢!是啊,这个强悍、魁梧、大大咧咧的大嗓门男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众多关注的眼睛还没从他遭受痛丧长子谢衍的悲痛中缓过气来,现在不得不面对这更为残酷的现实,在金融危机的狂澜中,忍受一次与艺术之魂的庄严告别。

谢晋的人生“谢幕”是辉煌的,龙华殡仪馆的告别让人遥想起旧上海的万国殡仪馆人们送别鲁迅时的情景。如果说,文学的鲁迅代表了一代国魂,叙说着国家、民族的悲剧的话,那么,电影的谢晋就是一代民魂的化身,在他的电影叙事中除了国家、民族的苦难,还折射着太多的个体苦难,他自己的苦难。

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导演生涯,谢晋用史诗般的镜头记录下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在艰难的处境中创造了一条艺术的生存之路。但透过成功的鲜花,其背后多灾多难的荆棘却更易刺痛我们的心。我们知道,谢晋的不少作品都是在险恶政治环境中的“顶风作业”,有的甚至成为畸形的政治产儿,《红色娘子军》为符合“纯洁的革命情谊”而对原有爱情戏的删除,《舞台姐妹》在结尾部分对台词的窜改等,这些都成为谢晋的心中之痛,成为“自己折腾自己”(谢晋语)的历史记录。它们像丑陋的疤痕留在了大师的脸上。环境好了,但近年这位影坛元老又有多少雄心勃勃的创作计划淹没或夭折在商业经济的快餐文化中,徒留伤感与遗憾。他说:在他这一代走了以后,重新开始,中国或许能出大师。

对谢晋来说,除了时代带给他的苦难,无情的命运更将他击得遍体鳞伤。“文革”中,他自己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因他连累,做会计的父亲吞安眠药自杀,半夜赶回的谢晋所能做的就是久久伫立着为父亲默哀;次年,年迈的母亲跳楼自尽,是谢晋托着母亲的遗体抱回五楼的自家;后来,在送走了他的三十八岁的智障“老二”之后,命运何其不公,在今年8月又将他最心爱的长子夺去,所以他握着前来看望他的潘虹之手说的那句话不得不让人欷歔:“以后如果有谁跟你说,他很惨,你就跟他们说,‘谁惨也惨不过谢晋导演。’”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本是需要家庭照顾的年龄,但他还风尘仆仆地在外拍戏,一头却牵挂着家中弱智的幺儿,对着电话那头开心地哄着:“在家不要闹,爸爸给你买玩具回来。”放下话筒,是一脸的沉重,伴随着一声叹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心灵,包容了多少生活的辛酸与悲苦,却把最美好的东西,化作最美的画面,永远留在了人间。

沙贝成珠,艺术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吧?谢晋的艺术,是他人生的苦酒酿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