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7363300000090

第90章 心态与工作(3)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不禁为之一震!拉曼一回到研究室,就开始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呈现蓝色的课题。他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进行研究,观察光线穿过海水时的散射现象。

通过大量的实验,他发现,在光散射实验中,散射光中有新的不同波长成分,它和散射物质的结构密切相关。1922年,拉曼发表论文,用细致的分析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颜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此后,他和助手又在其他液体、固体和气体中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拉曼发现的光散射效应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全世界的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了纪念拉曼,人们把这种光散射效应称为“拉曼效应”。1930年,拉曼因发现光散射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强烈的好奇心是无数科学家探索研究的驱动力。

壶盖里藏着蒸汽机

瓦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称作格林诺克的小镇。有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烧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蒸气不断地往外冒,顶得壶盖“啪啪”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奶奶就让瓦特去把水壶拿开,瓦特答应着去了。但过了一会儿,壶盖碰撞发出的声音还在响。奶奶有些烦躁地走过去一看,发现瓦特正呆呆站在火炉旁,两眼盯着水壶的盖子,不知在想什么。看到奶奶来了,瓦特很好奇地问奶奶说:“为什么壶盖会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才会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水开了,就会产生热气,热气不停地冒出来,水壶盛不了,盖子就会被顶起来。”奶奶回答道。听了奶奶的回答,瓦特脑子中的疑问没有减少,反而像烧开的水所冒出的热气一样,越来越多。“奶奶,热气原来有这么大的力气啊!那么水壶越大,冒的热气的力量,就越大了,是吧?”奶奶有些不耐烦了,没有工夫应答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总爱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赶快把壶拿开!”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接下来连续几天,每当烧水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仔细地观察。他看到起初壶盖很安稳,到水要开了的时候,就听到了哗哗的响声。然后很快,壶里的水蒸气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气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像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得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又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蒸气喷出的地方。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奇怪?水壶有什么好玩儿的?离那里远点儿,那声音吵死了!”她非常厌烦地说。这也难怪,水壶烧开的情景在每个家庭每天都会发生,大家都司空见惯了,认为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然而,瓦特不同于他们,所以他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而许多人没有,原因就在于瓦特能够脱离定向思维的束缚,敢于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质疑。瓦特的质疑一直存在下去,他的探索和追求也一直持续下去。

1863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做那里的机械修理工,在那里,他接触到蒸汽机,爱上了这种新机械,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病,尝试着努力去改进这些问题。从最初接触蒸汽技术到瓦特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瓦特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终于完成了对原有蒸汽机的3次革新,使蒸汽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他为此获得了4项专利。而且因为瓦特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而人们用他的名字“瓦特”作为物理学上功率的单位。光有好奇心还不够,还需要百折不挠的坚持——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这样炼成的。

玻尔的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大的发现。在这些发现中,最杰出的两项成果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创立者是玻尔。玻尔是丹麦人,父亲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玻尔的父亲有3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哲学家,另一个是语言学家。他们4个人常常在周五的晚上聚在一起,谈论物理、哲学、文学等很多领域的问题。每当他们谈论的时候,小玻尔都会坐在边上,静静地倾听。

时间长了,他逐渐能够理解父亲和朋友们谈话的内容,偶尔玻尔也会插上几句,使得那个物理学家很惊讶。他发现小玻尔对于物理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对物理学现象及原理的理解上很有天分。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小玻尔开始萌生了要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刚上小学时,一次父亲带他和弟弟去教堂里玩儿,他们登上教堂的塔顶,父亲发现玻尔一直盯着上面的大钟看,于是问玻尔:“你对钟感兴趣吗?”

“嗯,爸爸,我想去看看钟的结构,可以吗?”玻尔问。“去吧,小心点儿!”父亲叮嘱道。然而,急于四处游玩的弟弟有些不高兴了:“钟有什么看头,一点儿学问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有学问,你要相信这一点。”父亲及时纠正了小儿子的偏见。一会儿后,玻尔回来了,他确实获得了知识:他发现钟上的指针转动是因为后面的齿轮相互啮合转动造成的。玻尔很兴奋地告诉父亲他的发现,玻尔不仅努力认识不知道的事物,更亲自动手来获得知识。他很喜欢自己修理东西,家里需要修理的东西,他都会拿去自己试试。

有一次,玻尔自行车的飞轮坏了,他自己动手修理:他把轮子卸下来,换掉坏的飞轮,然而在安装新的飞轮时,却总安不合适,轮胎不知怎么回事总是歪的。玻尔拆下、装上试了好几次,还是不成功,但玻尔没有气馁,还是继续摸索,继续尝试。然而,从旁边经过的母亲见了,已经有些心疼儿子,想叫修理工来解决问题,却被父亲阻止了,父亲说:“让孩子自己干吧,相信他会修好的,而当他自己动手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那种喜悦是令他难忘的。”果然,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小玻尔在数次尝试之后,终于将车子修好了。

他很高兴,而且对于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自信。就是这样,玻尔越来越显示出他特有的智慧。19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不久留学英国,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那里,他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并且大胆提出电子跃迁的能级假设。玻尔的研究一经公布,就轰动了整个科学界,192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终于实现了小时候就定下的理想。强烈的兴趣、不懈的探索和完全的自信心是一个科学家走向成功的三部曲。

坚持不懈的爱迪生

我们知道,电灯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的。早在19世纪初的英国,一位化学家就用2000节电池和2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是,这种灯的光线实在太强了,所以只适合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根本无法使用。为了让电灯走进普通百姓家,爱迪生就开始了白炽灯的试验。他首先考虑的事情是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做灯丝,等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它就能发光了。那么,用什么东西来做灯丝呢?他首先想到的材料是炭。爱迪生把一小截炭丝装进了玻璃泡里,可是刚刚通电,炭丝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了断成两截的炭丝,又观察了一下玻璃泡,他忽然明白了:原来是因为玻璃泡里面有空气,而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从而使得炭丝马上就断掉了。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把玻璃泡中的空气抽空,结果再通电时,炭丝果然没有马上就熄灭掉。虽然持续了8分钟,灯还是熄灭了,可爱迪生终于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真空状态时自炽灯持续照亮的关键是炭丝,而若要想使电灯不熄灭,就必须找到一种耐热的好材料。什么材料才耐热呢?爱迪生想到了熔点高、耐热性强的白金。

经过试验,爱迪生发现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虽然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了很多,但是它要不时地自动熄掉再自动发光,效果仍然很不理想,然后,爱迪生又先后试用了钡、钦、锢等各种稀有金属,可效果还是不好。爱迪生就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了下来,没想到竟然有一千六百多种,接下来,他便与助手将这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开始了试验。可试来试去,还是采用白金最为合适。但是,用白金做灯丝,一盏灯的寿命也只有两个小时,你想想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去买一盏只能用两个小时的电灯呢?

爱迪生一下子变得非常苦恼,到底什么材料适合做灯丝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想到了把棉纱烧成炭丝来做灯丝,因为棉纱烧成的炭丝比木材烧成的炭丝含有更多的纤维。用这种炭丝来做试验,效果果然很好,灯泡的寿命一下子延长到了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了45个小时。爱迪生心里非常明白,肯定还有更好的材料可以让灯泡亮的时间更久。

于是,他根据棉纱的性质,决定从植物纤维这方面去寻找新的材料。又经过了一系列试验,爱迪生终于发现了炭化后的竹子含有的纤维量非常大,于是,他就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了玻璃泡,结果,这种竹丝灯泡竟然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电灯就这样被发明了,爱迪生又开设了电厂,架设了电线,使得这种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走进了千家万户。就这样,竹丝做灯丝沿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灯丝,从而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了提高。钨丝灯泡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一定可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实现自己的目标,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蚕丝与蔡侯纸

很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写在竹板、丝绢上的,很不方便。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了,可这种纸十分粗糙,用起来也很是麻烦,字写上去看不清楚。后来,人们又造出了以丝为原料的“丝絮纸”,但造价太昂贵,一般的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在朝中当宦官的人,他就是蔡伦,他下决心要找到一种更好的造纸方法,造出物美价廉的纸来,供广大的老百姓使用。蔡伦经常到河边,观察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膜”,有人就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

他到造纸的作坊,向造丝絮纸的工匠们请教,逐渐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过程。为了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蔡伦一开始就用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等常见的材料,把它们捣碎,做成纸浆。他使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捞纸浆,捞出的纸浆便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公元105年,蔡伦给皇帝献上了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的新纸。人们为了表达对蔡伦的谢意,将这种既经济又实用的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由贵重物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决心,才能做好工作;有决心,才能为人民造福;有决心,才能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

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又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袤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从公元89年到14年,东汉都城洛阳和陇西一带,共出现过33次地震。特别是公元119年,洛阳和其他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决心发明一种能测出地震的仪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8条龙,龙头伸向8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儿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廷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地信服了。以此可见,张衡制造的这台地动仪,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地震仪,距张衡已经晚了一千七百多年。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兴趣需要自由发展,才能产生一定的创造力;兴趣应尊重社会需求,这种创造力才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