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为什么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而赵太后刚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让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太后自然不愿意,出于私情不肯让长安君为质,群臣即使想为赵国安危着想竭力劝说,也必将遭到太后“必唾其面”的结果。
面对国家安危,国难当头,触龙挺身而出劝说赵太后。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
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避实就虚,从叙述生活琐事人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这样,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这时因势利导,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子求情,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同时,触龙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这样,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
再次用“侧击法”。触龙抓住时机,趁势把话语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不谈人质的问题,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对比,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与爱燕后相比更爱长安君,同时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真实意图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让长安君去齐做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入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后,触龙步步紧逼,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继者”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入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是错误的,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由于触龙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就这样,触龙巧舌如簧、纵横捭阖,旁敲侧击,深入浅出,娓娓而谈,天下大事在口若悬河的游说中稳操胜券。
用激将法拒绝对方
用激将法拒绝,主要是通过各种隐秘的手段,让对方进入愤怒、羞耻、不服、高兴等激动状态,导致情绪失控,然后无意识中受到操纵,任人摆布。
激将拒绝法一般有下列几种:或用高帽赶鸭子上架;或故意贬低,挑起好胜之心;或吹胡子蹬眼睛,敲桌子点鼻子,惹人发怒;或冷冷冰冰;或佯装不信,使人吐露真言。使用激将拒绝法,要做到天衣无缝,使对方察觉不到自己的真实意图。
战国时的晏子博学多才,聪明机智,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为齐国的富强贡献了才智。齐景公提拔晏子做了相国。当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为齐景公所宠爱,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而这三个人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他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荣氏和高氏,威望越来越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他的意见,适得其反,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招待他们。鲁国是叔孙培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个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全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培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
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诸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邻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
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是上了晏子的激将拒绝法,让危害国家的“齐国三杰”好胜之心一跃而起,把什么都放在一边,命也不要地去争晏子早已设计好的金桃。正如俗话所说“你要是给了一个人足够的绳子,他终将悬梁自尽。给他机会,他便会自食败果。使用激将法,会使他不断地流露出供你将他将死的弱点”。
从对方的利益出发
1964年4月,时任中国外长的陈毅元帅率团赴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会。他和印尼总统苏加诺一见面,就发现双方意见分歧。按苏加诺之意,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地点仍在印尼的万隆,时间就定在当年。陈毅则说了自己的想法:第一次亚非会议已在万隆开过了,第二次亚非会议应选在非洲国家开。
为了说服苏加诺,达成共识,而又不伤和气,广泛团结国际友人,陈毅从替别人着想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对方,照顾了苏加诺这个东道主的面子,以便使苏加诺改变主意,接受自己的观点。他对苏加诺总统说:“非洲的独立国家有40个之多,总统阁下如果主张在非洲开,就是支持了非洲的斗争,这样你就站得高、看得远,顾全大局,表现了政治家的风度,证明了你没有什么私利打算,你去发言就响亮。”
陈毅设身处地为苏加诺着想的婉转辩词,丝毫没有各执己见的火药味,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万隆精神,又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简直就像苏加诺的顾问在为其出谋划策。苏加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他似乎有碍于情面,虽然点头称是却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仍坚持当年开。
机敏的陈毅元帅发现问题有了转机,于是,趁热打铁又以幽默的语言诙谐地说:“你是总统,我是元帅,我给你当个参谋长,你要不要呢?”
如此和缓、商讨的语言,既照顾了苏的情面,尊重了这个东道主的地位,又充分体现了寻求团结的万隆精神。苏加诺自然无法回绝,唯有称是。
陈毅外长从道义的角度去说服苏加诺,让苏加诺感到这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对于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旗竖在做人道德的领地。激之以道义,恰恰都是去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让他认为对方探求的实质是道义的行为。
欲擒故纵
某厂工程师老李想在其负责的工段更换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那个工头必定会反对,因为他不懂专业知识,刚愎自用,总认为这没必要买那也没必要买,凡是请他批条购买生产工具的,没有一个人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