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伤病员的呼吸:(1)施救者的脸颊贴近伤病员的嘴巴和鼻子,感受一下有没有气息呼出。(2)可以用耳朵听听伤病员有没有呼气的声音。(3)当施救者的脸颊贴近伤病员的嘴巴和鼻子的时候,可以用眼角余光观察伤者的胸部有没有起伏。(4)如果能感受到伤病员正常的呼吸,而且呼吸规律,速度不会过快或过慢,则判定为伤病员呼吸正常。(5)如果能感受到伤病员正常的呼吸,但是呼吸频率不规则,则判定为伤病员呼吸不顺畅。(6)伤病员呼吸的时候有打鼾声,表示气管有堵塞物,以致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的定义:(1)伤病员呼吸的时候头部及肩膀剧烈伏动,此现象称为喘气。(2)伤病员呼吸时鼻翼动得很快,此现象称为鼻翼呼吸。(3)伤病员呼吸时嘴巴张开,下颚剧烈抖动,此现象为下颚呼吸。(4)伤病员呼吸的时候脖子肌肉凹陷,此现象为陷没呼吸。(5)伤病员呼吸次数过多或过少,或呼吸太浅或太深。正常成人:12~20次/分钟;正常儿童:20~25次/分钟;正常婴幼儿:25~30次/分钟;正常新生儿:30~45次/分钟。确定伤者已无呼吸之急救法:(1)先检查气管是否有堵住,可将伤者的头部上仰,让气管畅通。(2)如果确定伤病员的气管确无阻塞物,但是仍无呼吸,则应当立刻施行人工呼吸。
脉搏检查法:在确定伤病员没有意识以及呼吸并给予两大口呼吸后,应立刻观察伤病员有无脉搏,以判断伤病员是否需要施行心肺复苏术。动脉血管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血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手腕部的桡动脉,颈部的颈动脉,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是最容易触摸到脉搏跳动的地方。正常成年人心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一般以手指触摸脉搏即可知道心跳次数。对于危重病人无法摸清脉搏时,可将耳紧贴伤病员左胸壁听心跳。
如何检查伤病员的脉搏:(1)以食物及中指二指轻压伤病员的喉头任一侧,可以非常轻易地找到颈动脉。(2)不可以用拇指来测伤病员的脉动,否则就会把自己的脉动当做伤病员的脉动;也不要压得太用力。
如何检查婴幼儿的脉动:(1)由于婴儿的颈动脉较不容易测出来,所以可以测臂动脉或摸心尖的跳动。(2)如果测不到伤病员有任何的脉动,则应当立刻施行心肺复苏术。
心跳检查法:指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跳动。心脏跳动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征象。将耳紧贴伤病员左胸壁可听到心跳。当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时,心跳将发生显著变化,无法听清甚至停止。此时应立即对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瞳孔检查法:正常人两眼的瞳孔等大等圆,在光照下会迅速缩小。对于有颅脑损伤或者是病情危重的伤病员,两侧的瞳孔可呈现一大一小或散大的状态,并且对光线的刺激没有反应或者是反应迟钝。经过上述检查之后,基本可以判断伤病员是否有生命危险。如果有危险则应当立即进行心、脑、肺的复苏抢救,如果没有危险,则对伤病员进行包扎、止血、固定等的治疗。
在判断了伤病员的病情之后,就要进行现场急救了,那么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首先,初步检查病人神志、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并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每五分钟观察一次。然后,必须保持病人的正确体位,切勿随便推动或搬运伤病员,以免病情加重。昏迷发生呕吐病人头侧向一边;脑外伤、昏迷伤病员不要抱着头乱晃;高空坠落的伤病员者,不要随便搬头抱脚移动;哮喘发作或发生呼吸困难的伤病员应当采取半卧位。
另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初步急救,将伤病员移到安全、易于救护的地方。例如煤气中毒病人移到通风处;脑中风的病人摔倒在卫生间里,应将其移出来。选择病人的体位,安静卧床休息。病人身边备有氧气袋或氧气瓶,在很多类型的急症发生的时候均可以首先应用。例如,脑中风、心脏病、哮喘、呼吸困难、胸外伤、脑内伤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已经昏迷的病人,应将呕吐物、分泌物掏取出来或头偏侧向一边顺位引流出来。呼吸道异物阻塞,运用腹部冲击法等急救手法,使其呼吸道的异物排出来。心跳呼吸停止,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即也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采用安全可靠的药物进行口服,应尽量采用过去已用过的、证实无过敏反应的药物。记好服用药物的药名、药量以及相应的服药时间,以便向医生陈述。外伤病人给予初步止血、包扎、固定。
清理楼道、走廊,移除影响搬运病人的杂物,方便急救人员和担架的快速通行。待救护车到达后,应向急救人员详细地讲述病人的病情、伤情以及发展过程、采取初步急救措施,以保证急救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救护车到来之前急救要点: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初步检查,保持正确的体位;向“120”呼救的同时,在场人员应积极进行初步救护;准备向救护人员介绍病情及救治经过。
在急救的过程中,有这几个事项需要细心注意:第一,如果是敌敌畏、美曲膦脂中毒,则忌用热水或者是酒精进行擦洗,以防促进毒物的吸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并用冷水将病人擦拭干净。第二,对于触电者不要徒手去拉,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立即切断电源,如拉开电闸,或用绝缘物挑开电线。第三,急性腹痛不能乱服止痛药。止痛药止痛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立即送医院做详细检查。第四,心脏病患者发生气喘忌平卧位,以免增加肺脏淤血和心脏负担,正确的应当是两腿下垂取坐位。第五,脑出血忌随意搬动,随意搬动会扩大脑出血范围,应当立即平卧,头部抬高就地治疗。第六,铁钉、木刺扎伤等小而深的伤口不能马虎包扎,应当立即清洁伤口,注射破伤风血清。第七,昏迷病人忌进食、饮水等,以免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者是肺炎,应当使伤病员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部。第八,腹部外伤内脏(小肠)切忌就这样还原,以防被感染。应当立即用干净纱布覆盖,送医院处理。第九,止血带忌长时间结扎,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应每隔1小时松开15分钟左右。第十,抢救的时候忌舍近求远,抢救病人一定要争分夺秒,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急救技术的一些细节
急救技术包括舒适的体位技术、冷敷、热敷、止血术、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以及其他一些常用技术。
对于遭遇意外的伤病员:对失去意识的,原则上让其平躺。没有颈椎损伤的伤病员可以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而发生窒息的情况;对神志清醒者,根据不同的病情尽量给予伤病员最舒适的体位,在医生没有到达之前让伤病员保持安静,以减少因疼痛紧张而造成的心、脑耗氧量增加,减轻心脏的负担;对于失血性休克,如果是由于外伤失血,伤病员表现为脸色发青、手足发凉、脉搏增快等休克的症状,可以采用头低足高的方式让伤病员平卧。抬高伤病员的双下肢并且将其垫起约20度高。以增加静脉回心血量,改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状态。对于短期内大量失血的伤病员,可以在其躺下后将其双下肢垂直举起,使其中的血液快速的流回心脏。这个动作可以使病人瞬间增加700~800毫升的血量。举起的下肢应该搁在椅子上架起,这样可以防止血液再回流到下肢。
对于疼痛性休克:某些挤压严重的手外伤病人,虽然出血并不多,但是也会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眼前发黑的休克症状。这种休克只是因为剧烈的疼痛引起的神经反射,这类病人只要坐下或者是蹲下,休息片刻就可以逐渐好转。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绝不可以禁止伤病员坐下,硬要搀扶他们“走一走”——以为这样就能好转,实际上这样做只能加剧病人的脑缺血症状,更会加重伤病员的症状。这类损伤性休克往往是暂时性的,可以不必进行专门治疗。
当心脏病病人出现脸色发青、手足发凉、脉搏增快等休克症状的时候,大多是表示伤病员发生了心力衰竭,这类伤病员的抢救与外伤性休克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类伤病员并未失血,只是心脏泵血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减轻心脏的负担、利于呼吸,可以将病人的上体抬高10度左右,同时将其双下肢抬高20度左右,形成脚高头低中间凹的仰卧位。如果伤病员的脸色发红、手足潮热、脉搏增快,可以采用头高足低的方式让病人平卧。有恶心、呕吐症状的伤病员可以让其处于伏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而发生窒息的情况。对于自觉心慌、气短、身体衰弱的老年人,可以让其伏在椅子上面以缓解其呼吸不畅。腹痛的病人采用双手抱膝的侧卧位,这样可以使腹部的肌肉保持放松的状态,减轻痛苦。有开放性腹部外伤的患者,采用软布绑住双膝的平卧位,这样可以使腹部肌肉放松,减轻腹压,防止肠管继续脱出。手部或者足部由于外伤出血时,可以采取将伤处垫高的平卧位,以减少出血。
冷敷和热敷都是常用的急救技术。冷敷可以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血管充血,有消炎、止血、止痛、皮肤散热、降低体温的作用。
冷敷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冰袋冷敷。在冰袋里装入半袋或三分之一袋碎冰或冷水,把袋内的空气排出,用夹子把袋口夹紧,放在病人额头、腋下、大腿根等处。没有冰袋时,用塑料袋也可。另一种冷敷法是,把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最好用两块布交替使用。若降体温时,可用毛巾或纱布包上冰块,冷敷四肢、背部、腋窝、肘窝、国窝和腹股沟等处,敷后用毛巾擦干。
在对伤病员进行冷敷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伤病员局部皮肤的颜色变化,如果出现发紫、麻木等的情况,应当立即停用。冷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到伤病员的血液循环。老、幼或者身体比较衰弱的病人,不宜作全身冷敷。在进行冷敷的过程中,时间一长,毛巾或者敷布等就会变热,这就失去了治疗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地更换毛巾。挫伤、肌肉撕裂伤或者内出血等情况,开始用冷敷,2~3天以后在恢复期过程中,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应该使用热敷。
热敷能使肌肉变得松弛,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它有消炎、消肿,减轻疼痛以及保暖的作用。热敷也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用热水袋,水温是60℃~80℃。以用手背试水温不太热为最好,将热水灌至热水袋的三分之二就可以了,排干净袋内的气体,拧紧螺旋盖,装进布套内或者是用毛巾裹好,放在伤病员患病的部位。也可以把盐、米或者是砂子等物体炒热以后装入布袋之内,以代替热水带对伤病员进行热敷。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为宜,每天进行3~4次最好。另一种热敷法是把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以后,敷于伤病员患病的部位。在热毛巾外面可以再盖一层毛巾或者是棉垫,以保持热度。一般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最好是用两条毛巾交替使用。每次热敷的时间15~20分钟为宜,每天敷3~4次最好。
热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利于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具有消肿、止痛、减少粘连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所以,热敷必须要注意时机。对于诸如挫伤、扭伤所造成的韧带撕裂、肌肉和软组织外伤而言,倘若刚刚受伤就用热敷,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热敷必须在伤后1~2天才能进行。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的充血,抑制感觉神经,减轻伤病员的疼痛,缓解伤病员的症状,有降温、止血、镇痛和消肿的作用。冷敷应当是在受伤24小时之内进行。受伤之后越早开始冷敷,效果就越好。对热敷和冷敷这两种湿敷法,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选择使用,更要记住不同情况的处理原则。
除了舒适的体位技术、冷敷、热敷技术之外,止血术也是基本的急救技术,止血术如果能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应用,往往在挽救伤病员生命,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伤病员痛苦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技术并不复杂,人人都可以学会,一旦遇到有人外伤时就可以大胆使用。
在讲述止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出血的危害。众所周知,血液是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物质,成年人血液量约占体重的8%,有4000~5000次出血500毫升,人体通过代偿机制,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体征;但如出血量为总血量的20%(800~1000毫升)时,会出现口渴、头晕、脉搏增快、出冷汗、肤色苍白等症状;如果出血量达40%(1600~2000毫升)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出血伤病员的急救,只要稍拖延几分钟的时间就会造成危及生命的祸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外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而止血术则位居外伤急救技术之首。
外伤出血可以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一般是看不见的,主要到医院进行救治;外出血就能很快发现,是现场急救的重点。同时,出血又可以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三种。动脉出血时,血液是鲜红色的、有搏动、量多速度快;静脉出血时,血色是暗红的,非常缓慢地流出;毛细血管出血时,血色是鲜红的,慢慢地渗出。如果当时能鉴别,对选择止血方法有重要价值,但有时现场的光线等条件往往使其难以区分。依据以上分类,现场止血术常用的有以下四种,使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应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把几种止血法结合一起应用,以达到最快速、最便捷、最有效、最安全的止血目的,以下将一一介绍。
1.指压动脉止血法:指压动脉止血法适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大出血。止血的原理就是用手指压迫伤口区域的动脉,阻断血液的流通,使伤口区域不出血或者是少出血。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器械、非常简便、非常有效的止血方法,但是因为止血时间短暂常需要和其他方法相互结合进行。
指压颞浅动脉适用于一侧头顶、额部、颞部的外伤大出血。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在伤侧耳前,一手拇指对准下颌关节压迫颞浅动脉,另一手则固定头部。
指压面动脉适用于面部的外伤大出血。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颌角前约l厘米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的血液流通,因为左右面动脉在面部有许多小枝相互吻合,所以必须要压迫双侧。
指压肱动脉,肱动脉就是平时测血压的血管,在肱二头肌肌腱的内侧,肘窝向上2厘米臂内侧。指压肱动脉的方法适用于一侧肘关节以下部位外伤大出血。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上臂中段内侧,阻断肱动脉的血液流通流,另一手固定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