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婴健康生活万事通
7362100000044

第44章 心理健康(2)

父母自然希望孩子尽快独立,但有时操之过急,以至于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如果认为母亲离开或回来时,婴儿好象从来不注意并且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就是独立,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婴儿的恐惧心理

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妈妈了。只要妈妈在,婴儿总是很高兴,喜欢尝试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接触陌生人。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可是,当婴儿要去接触一些有害的、危险的事时,妈妈会怎样做呢?是不是也会用一些“大灰狼来了”之类的话来吓唬婴儿呢?

有时候这些话可以让婴儿产生恐惧,作为警戒信号使婴儿避免危险。不过,婴儿对事物的恐惧情绪并不是长大后才出现的,而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了。恐惧是刚出生的婴儿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噪音、疼痛等都会引起恐惧。大约从4个月开始,婴儿就能从以往令他不愉快的经验中产生恐惧。在半岁时,他已能分出熟人和生人。对于陌生的人、事、物,或是从未经历过的情况,他都会产生恐惧。当婴儿再大一些的时候,随着想象、推理能力的发展,开始对黑暗、动物等产生恐惧。

了解了婴儿的恐惧情绪发展的过程,年轻的爸爸妈妈就要注意,婴儿的恐惧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退缩、逃避,固然能使他暂时脱离危险,但长期的、多次的恐惧刺激会形成胆小、怯懦、退缩的个性。所以,这个“度”要把握好哟!

婴儿的人际交往

家庭是婴儿第一个社交群体,在情感上给予婴儿安全感。家庭成员之间语言声调的情绪色彩会传递给婴儿。婴儿对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尤为敏感。如果家中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刺耳,即使孩子不理解谈话内容,他们也常会哇哇大哭。

当婴儿表现出欢乐、幸福、热爱这类情感时,父母应该以积极的反应来鼓励他。所谓积极的反应是指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然,对孩子哭闹的反应也该是积极的。婴儿在哭闹时得到适当的满足,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不过,如果父母只在孩子哭闹时才注意他,婴儿就会学着用哭声引起他人的注意,曰后会养成一种烦躁不安的性格。

当婴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常常会发怒,但持续时间并不长。父母是否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婴儿的怒气是很重要的。所谓正确的态度是指孩子发怒时,父母应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不要跟着孩子一起发怒。在孩子怒气冲天时,既不要惩罚也不要溺爱,不妨到隔壁房间忙点别的事。总之,对发怒的注意越少,婴儿也就越少发怒。

新生儿不会对照顾者给予过多的注意。出生后6周至3个月期间,其微笑开始带有交际色彩,或者说以笑来回应他人。个别婴儿在早些时候就会对着父母微笑。父母可以用微笑、目光的接触来鼓励孩子做出反应。

大约在出生的3个月后,婴儿对周围的人越来越警觉。不要强迫孩子与人交际或显得友好,最好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周围的人,决定如何做出反应。也许他们自己会爬到陌生人身边,也许会用手指做出些动作。这时,陌生人说“喂,你好”的时机到了。婴儿一般更愿意对孩子作出友好反应,他们可以一起玩耍。孩子的交际能力正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

总之,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关怀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婴儿的安杬物

婴儿喜欢吸吮自己的拇指或者安抚奶嘴。安抚物与孩子的独立性格有一定的联系。

大约在6个月的时候,婴儿在模模糊糊中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说得更确切点:他们逐渐表露出一定的本能与父母的身体保持轻微的距离,坚持自己做某件事的权利,并因此开始意识到这种独立的重要性。这种独立意识会不断地增强。

在遇到疲乏或不快乐的时候,他会渴望回到婴儿早期,重温在母亲怀中吃奶的那种幸福、安全的感觉(心理学家称这种倾向为压力下的倒退)。可另一方面,孩子又不愿放弃他们已经取得的那种宝贵的独立。于是他们就利用安抚物来追回早期的安全感。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获得快乐和安全,同时又不用放弃自己的独立。

婴儿的依恋情感

婴儿对妈妈的依恋,会逐渐发展成与他人接触的社会交往。所以,能充分感受到妈妈疼爱的婴儿,日后对社会交往会更具有信心。在与妈妈的交往体验中,婴儿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也学会回应妈妈的要求,这就渐渐培养出他与周围人的回应能力。撒娇是婴儿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妈妈能够很好地回应,并让婴儿在情绪上得到安定,这种交往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婴儿在挑战新事物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在遭遇失败或困难时能够得到帮助和鼓励,就会有继续挑战的勇气。当妈妈在身边时,婴儿常常会很愿意独自试着走路,试着探索一下周围环境,那是因为他知道妈妈随时都会来帮助他。因此,依恋的形成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很多婴儿会有自己特别喜爱的玩具娃娃或毛绒玩具,也有的会用某一条毛毯、枕头或某件特定的衣服来作为自己的情感依赖。甚至必须抱着它才能入睡,即使弄脏了也不愿意放手。当离开妈妈的时候,这些玩具或物品会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这往往是依恋的投射,是妈妈缺席时的感情弥补。

下班回到家,辛劳忙碌的妈妈总还有许多事务要处理,婴儿却黏得紧,似乎一刻不愿离开。这时妈妈不妨把其他事情放一边,先和婴儿拥抱玩耍一会儿,安慰他与妈妈分别一天的寂寞,满足他的撒娇。

拥有甜蜜稳定的依恋情感,对婴儿日后正常的心理发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应婴儿发出的信

有的母亲认为一哭就抱会使婴儿养成不好的习惯,因而横下心来对啼哭的婴儿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婴儿的心理卫生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婴儿期的许多心理问题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与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同样重要。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时,给家人带来很多欢乐。别以为他只会吃奶、睡觉或是大声哭泣。许多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甚至出生前,他们的感觉器官已经十分发达,甚至能有选择地做出反应。婴儿的这些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因此,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和不良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使婴儿出现心理问题。

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婴儿只能通过哭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他发出的信号总是得不到回应,婴儿就会陷入一种无助状态。婴儿会得到一种经验,即他们自己不能控制自身的环境,因而逐渐放弃对环境的探索。

当婴儿得不到回应时,他只能学会放弃。这些婴儿常常表现出冷漠、被动和退缩、反应迟钝、发育缓慢。

父母应及时回应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这样对婴儿心理发育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婴儿最早的游戏就是玩手。大多数的婴儿都有吸吮小手的兴趣。他们将整个手指放进嘴里吸吮,津津有味,感到极大的满足,有时拉都拉不出来。当他的小手可以握物时,也总是将手里的东西送进口中。

满3个月的婴儿就会看自己的小手,而且看得很认真,并会用小手抚摸他所接触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和小床的边缘。4个月的婴儿会把手伸向奶瓶,扶在奶瓶上。5个月的婴儿可以抓住玩具连自己的手一起摇。

6个月的婴儿会坐了,由于手眼协调,他可以有目的地抓抓玩玩,还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或敲打桌子、椅子。他的手已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器官。

所以,要多给婴儿活动手的机会。新生儿时就把他的小手从袖管里伸出来,成人把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练习抓握。2个月以后可以把玩具放在他的手里练习抓握。也可让他摸妈妈的脸,摸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发展触觉。4个月以后把东西放在他的手旁,或碰他的手,引诱他抓。6个月能坐时,要引导他去抓放在面前的玩具。玩具应放得比他手高一点,可以吸引他把手举高或伸出,身体前倾。把玩具放在身边可以吸引婴儿翻身,把玩具放在前面吸引婴儿去爬。玩具不仅要色彩鲜艳有声响,而且要细腻、光滑,能洗晒消毒。

一些父母总为自己的孩子喜欢吃手指、脚趾而担心。其实,婴儿吮指这一现象体现了婴儿的一种探索行为,表明婴儿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显着提高,达到了能使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水平。

心理学家认为,这一行为对稳定婴儿自身的情绪有很大作用。婴儿饥饿、寂寞的时候,通过吸吮自己的手指、脚趾,很快就能安稳下来。

由此可见,父母不必为婴儿的这一行为烦恼。随着他的成长,五彩缤纷的世界会使他目不暇接,他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吮指行为会慢慢减少。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这种行为过于频繁,可有意识转移他的注意力,但千万不要强制性干扰他。强行控制反而会影响他正常的心理发育。

父母要在理解、尊重婴儿发育特点的前提下,多方引导培养他探索世界的兴趣。

4-6个月的婴儿

4-6个月婴儿往往会重复发出各种声音,如果有人对他讲话,他就会滔滔不绝地大声发出各种简单辅音和元音,等,并且能比较明确地对周围人的声音做出反应。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眼睛似乎会寻找说话的人,偶然会发出轻轻地笑声。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大多数婴儿都要经过咿呀学语阶段。婴儿开始咿呀学语时,主要是出于一种乐趣。父母应当积极鼓励婴儿学语,并常常回应婴儿的咿呀声。这样能够强化婴儿学语的兴趣,使婴儿从没有含义的咿呀学语逐渐过渡到有意义的说话。

先天性聋哑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也会像正常婴儿一样咿呀学语,但由于他们听不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发音的兴趣就会消失,语言的发展因此而受到阻碍。

7-9个月的婴儿

婴儿7-9个月时虽然不会说话,但已经能听懂成人简单语言的意思了,对成人发出的声音能应答。当成人用语言说到一个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