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婴健康生活万事通
7362100000036

第36章 婴儿疾病防治(7)

常用的内服药有苯海拉明糖浆、复合维生素3、维生素D等。有1继发感染时还要加用抗生素。外用药要视皮肤病变状态而定。出水糜烂或红肿时,用2硼酸水溶液或雷佛奴水溶液湿敷。渗液与糜烂消失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湿疹霜、祛湿油、肤轻松霜等。应根据皮损性质正确地选择药物的剂型及种类。如渗出物不多的病变,可外用肤轻松、复方康纳乐霜或地塞米松霜等;局部皮损渗出多者需用呋喃西林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湿疹部位结痂较厚者,应予选用糠馏油糊剂或百多邦软膏;有继发感染者,则应配合其他抗生素软膏外用。

尿布疹是婴儿尿布覆盖处的皮肤发生的一种疾病,无论是布料或纸制尿片均可引起。患处皮肤微微发红,破损、发炎伴有脓点。许多原因都会造成尿布疹,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尿、粪便贮留时间过长,与皮肤接触过久。婴儿粪便中的细菌将尿液分解,释放出氨,具有很强的刺激性。牛奶喂养的婴儿,粪便产氨的机会比人乳喂养的婴儿更多。疾病初起时,在生殖器周围出现皮疹,如未加处理,皮月夫则发紧发亮,可能化脓,经常从尿布处散发出强烈的氨味。重者会出现皮肤糜烂及表皮剥脱。

尿布疹也会由于洗澡后擦得不够干而引起。这种病例的特点是皮疹通常局限于婴儿大腿根部皮肤皱褶处。如果皮疹发生在尿布覆盖着的部分,用的又是布料尿片,可能是皮肤对洗尿布时所用的洗衣粉或者柔顺剂中的化学物质过敏。如果开始出现在肛门周围,而后蔓延至臀部及股部,可能不是尿布疹,而是真菌感染。尿布疹不严重,容易预防和治疗。预防方法是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棉织品做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做到及时更换污湿尿布。每次大便后,须用温水清洗,然后涂上鞣酸软膏。切忌用塑料布包裹。

发现婴儿外生殖器或臀部皮肤发红时,用温水洗净并彻底擦干,涂大量有屏障作用的药膏,如氧化锌油膏,预防尿液刺激皮肤。因食物引起的尿布疹,可酌情更换奶类。对于过胖的婴儿,在其饮食中,可除去大量淀粉、糖类,可能有所帮助。大小便后要立即洗净,大约每2-3小时洗1次。只要可能,就不用尿片。紧贴婴儿皮肤处最好用纸尿片,这些尿片设计的原理是让尿片把尿液充分吸净,保持婴儿局部皮肤的干燥。在婴儿生殖器周围不要用爽身粉,一旦潮湿,这些粉状结成团块,反而刺激皮肤。

脓疱疮又称脓痂疹,是一种由细囷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病,统称“黄水疮”、“天疱疮”。临床分为寻常型与大疱型。

寻常型脓疱疮也称为传染性脓疱疮,传染性极强,好发于皮肤露出部位,以颜面、口周、鼻孔附近、四肢多见。开始为红色丘疹、水疱,

迅速变成脓疱,易于破溃,周围有红晕。脓液干燥后形成叠形黄色厚痂。

大疱型脓疱疮常继发于痱子、汗腺炎及虫咬之后。皮疹表现为散状大疱,大小如豌豆、蚕豆或更大些,周围红晕不明显。脓液沉积在脓疱下方,呈半月型坠积状。有时大疱中央治愈后脓液向四周外溢,呈环形鲜红色糜烂面。

生了脓疱疮应注意皮肤卫生,患儿的衣被用具等要进行消毒。

患儿应与健康儿童隔离,以防传染。应教导患儿避免搔抓。根据患儿全身症状不同,可酌情给予抗生素治疗。局部可外用新霉素、百多邦软膏。外加扑粉,收敛局部皮肤,以免其扩散。

婴儿室、托儿所如发现婴儿生脓疱疮除对患儿实行隔离外还应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日光性皮炎

曰光性皮炎又称晒伤。婴儿在强烈的日光照射后,皮肤会出现急性红斑、水疱。重者可出现皮肤肿胀,穿衣摩擦时引起疼痛。皮肤…

白晳的婴儿更易晒伤。经常参加室外活动的婴儿皮肤中会产生适当黑色素,增加皮肤对曰光耐受性,不易患曰光性皮炎。对曰光耐受低的婴儿应避免烈日暴晒外出时撑伞或事先在皮肤上涂些防晒药对氨苯甲酸酊夂一旦晒伤,可用3硼酸或生理盐水冷湿敷,以减轻皮肤红痛。重者应去医院皮肤科就诊。

多形性日光疹也是一种由日光照射后引起的皮肤病,日晒后数日在面、颈、胸前、手背等露出部位有刺痛,随即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等多种形态皮疹。多形性日光疹可外涂激素软膏治疗。

在炎热潮湿的夏季,过多的汗液可使婴儿皮肤表皮细胞肿胀,将汗孔或汗腺导管堵塞。汗液渗入邻近组织、潴留在皮内,便生成痱子。临床常分为晶痱和红痱。晶痱又称白痱,多发生在新生儿,表现为1-2毫米直径或更大一点,含清澈的表浅疱疹,易破,密集分布在患儿的额部、颈部、胸背上部、手臂屈侧等处,无自觉症状。红痱是通常所说的痱子,多见于婴幼儿,为红色丘疱疹,有刺痒,好发生在皮肤出汗较多的部位。

痱子往往一批消退,一批再发。有时自觉瘙痒,抓破皮肤后发生化脓性感染,影响身体健康。生了痱子后不要用热水烫、肥皂洗,也不可用手抓。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让患儿到通风的环境中以帮助汗液蒸发,并饮用清凉饮料或绿豆汤。局部用温水洗,然后用痱子粉或中药六一散(甘草1份、滑石粉6份)外搽,也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搽。痱子化脓要去医院诊治。

预防痱子,平时应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居住处通风,避免过热。衣服不宜穿得过紧、过多,勤换内衣。感染细菌时可用抗生素治疗。若并发念珠菌,可在扑粉及硫磺雷锁锌洗剂中加入制霉菌素用于治疗。婴儿睡觉时应多翻身,以利汗液蒸发,减少痱子的发生。

脑瘫

婴儿脑性瘫痪是由脑发育不全、产伤或脑炎后遗症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脑损伤综合征。据统计,我国儿童中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为8-4。由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的某些原因,损害了大脑运动中枢而致运动功能障碍。脑性瘫痪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临床主要症状为患儿颈软、站立行走不稳、智力不足、理解力差、语言障碍、反应迟钝、流口水等。脑性瘫痪患儿的受损部位是脑中枢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损害是不能再生的。

婴儿脑性瘫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落后,如到2岁还不会爬,肌张力增高,下肢伸直、内收时呈剪刀状,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两手经常呈握拳状。主动运动减少,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差,觅食反应差和喂养困难。同时有智力发育落后,性格怪癖,易哭吵或呆滞。脑性瘫痪属顽症之一。不过,脑性瘫痪患儿大部分属轻度脑瘫,经积极综合治疗,可使其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婴儿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尚无明确的说法。比较父公认的原因是胎儿脑部缺氧或者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大致有三种诱因:①产前因素。遗传性疾病、先兆流产、宫内感染等。②产中因素。早产、难产、产程过长、新生儿窒息、胳带绕颈、使用助产器不当等。③产后因素。颅内出血、感染、核黄疸等。上述原因可造成患儿脑出血、微循环紊乱、脑水肿、脑细胞缺氧等,使大脑运动区域与感觉区域的神经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或功能低下,从而引发脑性瘫痪。

临床经验证明,婴儿脑瘫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婴儿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的日常活动,如发现坐起、站立、行走、拿物等运动发展迟缓,要尽早治疗。检查本病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必要的仪器,如04等。

目前国内外对婴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较常用的有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手术疗法等。除了在医院对患儿治疗以外,家长掌握一些基本康复知识也很有必要。婴儿脑性瘫痪发病是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婴儿早期,因此做好胎儿期和围产期保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所在。孕妇要注意产前各类疾病的防治,定期去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婴儿期应加强观察,定期带孩子到儿保部门体检。婴儿的运动系统尚处于发育时期,越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就越好。

按婴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地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躯体训练以理疗和按摩为主,针对脑性瘫痪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相关训练,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针对患儿所出现的不同的功能障碍或残疾情况,釆用各种作业训练,改进或辅助其功能,如每天练习下蹲、抬腿、分腿运动等。作业训练主要是使患儿在日常生活方面尽可能达到独立。因此,对上肢、手部的功能训练及腿与手的协调训练极为重要。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必须树立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医师密切配合,学习一些功能训练手法,以便在家里进行长期治疗,最终达到利用患儿的残存功能,启发内在的积极创造能力,达到自立的目标。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常见于颊黏膜、舌、齿龈、上腭等处,可以蔓延到咽部。开始的时候,成点状和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少量渗血。鹅口疮多见于婴儿,通常是通过产妇的阴道、喂乳器和乳母奶头而传染给婴儿的。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致使体内菌群失调,有利于真菌活动和繁殖,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婴儿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特别是小婴儿睡液腺分泌少,口腔黏膜比较干燥,本身有利于微生物繁殖。不适当的擦拭口腔或饮料过热等的局部刺激易使之受伤和感染。奶瓶或橡皮奶头消毒不严,口腔不卫生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会导致口炎的发生。

真菌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鹅口疮无效,有时甚至会使真菌繁殖更快,加重病情。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先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或1双氧水清洗口腔,再用盐水棉球洗干净,最后用的甲紫涂抹口腔。每天早晚各1次,一般2-3曰即能治愈。也可用酮康唑片(为第二代咪唑类抗真菌药物)200毫克,碾成细粉,加生理盐水20毫升配成混悬液,然后将这种液体涂抹于口腔黏膜上,每天2-4次,一般2-3日就见显效。大部分婴儿5曰内可痊愈。或用中成药冰硼散或珠黄散涂口腔。对于吃奶的婴儿应经常用温开水漱口,按时消毒奶瓶、奶嘴。用过的食具必须单独消毒,再清洗,然后煮沸消毒。不宜用粗布强行揩擦或挑刺口腔黏膜,以免造成局部损伤,加重感染。父母护理孩子时必须用肥皂洗净双手,若以母乳喂养,喂奶前妈妈要洗手和擦净乳头。鹅口疮患儿的饮食应容易消化吸收和富含优质蛋白质,适当增加3族维生素和维生素6的供给,都有助于预防鹅口疮。

婴儿的皮肤娇嫩、抵抗力较弱,刚出生前半年,眼睛麦粒肿的发病率都比较高。麦粒肿分为内、外两种。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

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而自行吸收消退。

内麦粒肿的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球结月莫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后症状消失。

婴儿患了麦粒肿,早期可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消散肿物。晚期可待脓肿局限化后到医院切开排脓,或者让其自行破溃。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用没有消过毒的针去挑。这是因为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直接和颅内的血管相通,再加上面部的静脉无静瓣膜,挤压后炎症易向颅内扩散,可引起后果严重的海绵窦炎或脑膜炎等。

必要时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睡觉时涂抗生素眼膏。严重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