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气节不改(中华美德)
7348700000084

第84章 赵无恤忍辱

赵简子是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之一,他临终前留下遗嘱,要将二儿子赵无恤立为继承人。

有位臣僚名叫董阏于的问他:“历来都以长子继位,无恤是庶出又非长子,怎可以立为太子呢?”

赵简子回答说:“我把自己的一群儿子都考虑过了,只有无恤为人能顾全大局,能为国家忍受羞辱。”

赵无恤继位以后,有一天,他在宫殿请晋国的另一个大贵族知伯喝酒。知伯倨傲无礼,酒席间百般侮辱赵无恤,可是赵无恤呢?他不但不发怒,而且还劝知伯“别生气,别生气”,但是知伯不知好歹,竟当着无恤家那么多下人的面打了无恤两个响亮的耳光。

左右侍臣都按捺不住怒火,要无恤把知伯杀了。无恤劝住他们,说:“先君立我为太子,说过我能为社稷忍辱,我怎能因小失大而去杀人呢?”

过了10个月,知伯倚仗自己强大,向无恤勒索领地,无恤没有答应。知伯恼羞成怒,重兵将无恤围困在晋阳,又决汾水灌城,大有一口吞吃之势。但是赵无恤没有认输,也没因此就失去信心,仍然顽强御敌。

第二年,他联合晋国的韩、魏二卿,分兵出击,将知伯军队彻底击溃,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势。在庆贺胜利的宴席上,赵无恤将知伯的头颅做成酒器,劳军痛饮。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为楚霸王项羽而生感慨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男儿之所以能够包羞忍耻,是因为他气度宽广,能够审时度势,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抱负在等待着自己。若是意气用事,时机不成熟时与强敌正面交锋,胜算无几,结果可想而知,生命不保,一切都将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