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体征:栙颈部处于僵直位;栚病变节段椎旁压痛、叩痛,下颈椎棘突间及肩胛内侧可有压痛;栛颈脊神经根张力试验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栜受累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支配肌肉可有萎缩及肌力减退现象。
(2)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压迫脊髓双侧的前面而产生脊髓双侧压迫症状。
晒症状:栙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下肢往往重于上肢,表现为行走不稳;栚病情严重者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栛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和排便困难。
晒体征:栙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栚感觉异常,深浅感觉均可受累,依椎间盘突出节段不同感觉异常平面的高低而异;栛四肢肌张力增高;栜腱反射亢进,可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病理征如Hoffmann、Open灢heim 征阳性。
(3)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部位偏于一侧而介于颈脊神经根和脊髓之间,压迫单侧神经根和脊髓。除有侧方型症状、体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不典型的Brown灢Sequard综合征,感觉障碍的分布多与病变水平不严格相符合,且病变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良好。此型常因剧烈的根性疼痛掩盖了脊髓压迫症,而一旦表现脊髓压迫时,病情多较严重。
2.次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
3.误诊分析(1)颈椎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颈椎间盘突出症年龄偏低,且颈椎间盘突出症起病急骤,进展快。颈椎病起病缓慢,持续进展,缓解期不明显。
(2)肩周炎:多于50岁前后发病,主要症状为以肩关节为中心的疼痛及活动障碍,而颈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中心位于颈椎棘突。X线检查可资鉴别。
(3)胸廓下口综合征:Adson征阳性有助于胸廓下口综合征的诊断。
先触摸患肢桡动脉搏动,让患者深吸气,头后伸,并使下颌转向患侧,此时可使前斜角肌紧张,自前内向后外压迫血管神经束,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为Adson征阳性。
(4)颈背部筋膜炎:可引起颈背痛和上肢麻木感,但无放射症状及感觉障碍,腱反射亦无异常。局部封闭有效可资鉴别。
(5)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四肢瘫痪,少有感觉障碍。多于40岁左右发病,进展快,预后差。
(6)脊髓空洞症:为脊髓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脊髓内白质减少、空洞形成。多发生于青壮年。以感觉分离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温、痛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依旧存在。可由于关节无痛觉及神经营养障碍而出现Charcot关节,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1)MRI检查:在矢状位或轴位可显示突出的间盘,颈脊髓受压程度按Nagata法可分为4级。0级:脊髓未受压;1级:脊髓轻度受压;2级:脊髓受压程度不足1/3;3级:脊髓受压程度超过1/3。
(2)X线平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小或梯形变,病变椎间隙变窄呈退行性改变。
2.次要检查脊髓造影检查。此外,较重要的尚有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3.检查注意事项CT及MRI检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定位很有价值,其中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和脊髓造影,但CTM 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优于MRI。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以神经根受压为主要症状的,可行牵引、理疗及围领制动。
(1)颈椎牵引:开始重量为2~3kg,之后逐渐增加至4~5kg,牵引时间20~30分钟,每日2次,2周为一疗程。
(2)围领制动:可限制颈部过度活动。经牵引后症状缓解者,应用围领有利于病情恢复。
(3)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此外解痉镇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中药也常应用。
(4)理疗、推拿、按摩:部分有效。但推拿按摩有可能加重病情,应慎用。
3.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栙起病较重或进行性加重的患者;栚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者;栛严重疼痛,且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
(2)手术方法:主要有颈椎前、后路减压术及颈椎间盘显微切除和椎间盘融合术。
(3)手术适应证:栙颈椎间盘突出起病重或进行性加重;栚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严重疼痛,且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4)手术方法:
晒颈椎前路减压术:适用于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手术方法有颈椎前路环锯减压术及椎间融合术、颈椎前路次全切除植骨减压术、颈椎前路椎体间植入物融合术、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等。
晒颈椎后路减压术: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多节段受累、伴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颈椎后路髓核摘除术、钥匙孔神经根减压术等。
晒颈椎间盘显微切除术:有后侧和前侧两种入路,在治疗颈椎软椎间盘突出中,其入路选择仍有较大争议。Aldrich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单根神经根受损的外侧型髓核脱出,取得良好疗效,术中小关节突切除的范围依神经根和突出椎间盘的关系而定。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危险性小。但此术仅适用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而对于合并颈椎管狭窄症及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由于减压范围有限,手术效果差,不宜采用此法。
晒颈椎间盘溶核术:适用于需要手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尤其年轻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数周无效则可选用此法。虽有不少学者报道该法疗效不亚于外科手术治疗,但诸多因素限制其广泛应用:栙该法采用颈前路穿刺途径,而颈前方解剖结构密集,如血管神经束、气管食管束等,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危险性;栚使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有损伤脊髓的潜在危险性。
4.治疗注意事项(1)要在术前明确责任椎体,并做好定位工作。应分别于术前及术中拍摄正、侧位X线片定位。
(2)术中操作要轻柔,前路手术应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环钻操作应避免损伤脊髓。
(3)椎间融合术术后应配戴颈托至拆线,之后颈领石膏固定3个月至骨块融合。
(4)后路减压是间接减压,减压要充分,减压范围应足够大,以免术后症状复发。
(5)术后并发症:
晒喉上神经损伤:在显露上颈椎时易损伤。多由于术中牵拉过度或时间过长,或误结扎或切断引起。表现为误吸、呛咳。
晒喉返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易在C6~T1节段手术中损伤。表现为声带麻痹、发音障碍。
晒植骨块滑脱:可由于术后颈椎活动度过大有关。另外椎体软骨板未彻底切除,植骨块松动滑脱亦为常见原因。
晒植骨块延迟愈合:主要由于椎间软骨板未去除彻底造成植骨块血运不佳以及植骨块过小造成植骨块吸收或坏死等。
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指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其病因至今未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日本发病率较高,达2%~3%,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
主诉
患者一般与颈椎管狭窄症、颈椎病的症状相似,既可有脊髓压迫症状,也有神经根受压症状。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
(1)本病起病缓慢,多在中年以后发病,早期可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当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引起颈椎椎管狭窄时,可造成对脊髓、血管的压迫而产生症状。OPLL的初始症状以上肢感觉迟钝、疼痛及颈部疼痛多见。
(2)四肢表现主要由于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表现为肢体的无力、动作笨拙、步态异常、肌肉萎缩等。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病理征多阳性。
(3)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脊髓及脊神经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无改变。临床上一般是根据神经组织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以下五型。
晒脊髓横断瘫痪型:指脊髓受累水平以下运动及感觉功能呈横断性障碍,这是后纵韧带骨化症中常见的也是较为严重的类型,其症状包括四肢麻木、运动障碍手指精巧活动受限步行困难及排尿失控等表现。
晒布朗(Brown灢Sequard)征:表现为一侧运动麻痹而对侧感觉障碍,此在后纵韧带骨化症中较为常见。但在临床上所遇到的典型病例较少,大多为症状互相交叉发展并逐渐过渡到症状日益明显的典型表现。
晒袜套样麻痹型:手与足的指、趾部感觉异常(麻木异物感)并伴有手足的运动障碍等,呈套状。此乃由于脊髓的外周部分受到自外向内的压迫所致,亦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
晒脊髓中央管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在受到外伤时,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瘫痪,其中包括脊髓中央管损伤,表现为手部严重瘫痪而足部却几乎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度运动障碍。
晒神经根型:严格地说,此型患者在临床上是很少遇到的。如患者有颈项部疼痛或一侧上肢疼痛,则需考虑为神经根的损害。
2.次要表现严重者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无力或大小便失禁。直肠指检可发现括约肌松弛,胸腹部可有束带感,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3.误诊分析(1)脊髓型颈椎病:两者的发病年龄相近、临床症状相似,且两者又可合并存在。在颈椎病中,X线片常可看到两个以上椎间隙的狭窄,另外下椎管的矢状径也常小于12mm。但当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时,两者无法鉴别。
(2)颈椎间盘突出症:好发年龄较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轻,多在30~50岁。影像学表现为不伴有广泛椎节退变或轻微退变的髓核突出。
(3)脊髓变性疾病:一般没有感觉障碍或表现为明显的感觉分离,但肌肉萎缩、肌无力症状却持续进展。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可资鉴别并确定病变部位。
(4)颈髓肿瘤:颈段硬膜下脊髓外肿瘤的特点是慢性进行性的双侧上下肢瘫痪亦可伴有手部及躯干部疼痛。X线平片上可见两侧椎弓间距离增大,椎弓本身也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从CT片上看,颈髓肿瘤患者的椎弓菲薄化征也不少见。造影与MRI检查可以明确地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脊髓硬膜外肿瘤大多是转移性瘤故伴有剧烈的颈部疼痛,在X线平片与CT片上均显示骨质破坏。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为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首要方法。
1.首要检查(1)X线平片:颈椎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方有异常高密度影,可呈连续的条索状、片状或局灶性。
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分为四型:
晒连续型:骨化呈条索状连续跨越数个椎体。
晒节段型:骨化块呈云片状存在于每个椎体后缘,数个骨化灶可分别单独存在而无联系。该型最为多见。
晒混合型:既有连续的骨化块又有节段的骨化块。
晒孤立型:骑跨于相邻2个椎体后缘上方及下方,即发生于椎间盘平面,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以C2 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C4 和C6 椎节。一般2~5个椎节为最常见的发病数,平均约3个椎节。
(2)CT扫描:颈椎CT扫描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规检查。CT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方案和减压范围的选择以及患者的预后均有指导意义。在CT 扫描图像上,可见椎体后缘有高密度骨化块突向椎管,椎管狭窄,容量变小,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移位变形。可用椎管横断面狭窄率来表示椎管狭窄程度,如果对横断面图像进行矢状面重建的骨化物在椎管纵向、横向的发展情况。从而对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CT 扫描图像上,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分为四型,即平板型,蕈伞型的游离缘宽,而基底部较窄,呈平板状。蕈伞型的游离缘宽,而基底部较窄,呈蕈状。山丘型骨化灶基底部宽,游离缘起伏不平,似山丘状,此型最为常见。花束型的游离缘凹凸不平,呈分叶状,此型较为少见。从CT扫描上观察,绝大多数患者的骨化灶位置居中,偏于一侧甚至同椎骨侧壁融合的较为少见。
(3)MRI检查:对于骨化组织的显示效果不如CT。但MRI对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病性脊髓病变、脊髓肿瘤等的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MRI的T1 加权、T2 加权图像上,骨化的后纵韧带常呈低信号强度凸入椎管,并可见硬膜囊外脂肪减少及硬膜囊受压。
在相应横断面上,可见椎体后缘呈低信号的后纵韧带骨化影从椎管前方压迫脊髓及神经根。
2.次要检查(1)脊髓造影:可以显示病变范围,颈脊髓受压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或其他韧带的骨化。
(2)椎间盘造影:如能确定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主要原因,并能否定椎间盘病变的,就不必做椎间盘造影但有时椎间盘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检查技术时,则需行椎间盘造影术,以了解椎间盘变化及观察检查时有无诱发痛出现。
(3)肌电图检查:对诊断神经症状的水平与范围亦有其意义,可酌情选用。
3.检查注意事项(1)后纵韧带骨化程度与临床症状不呈正相关。许多患者X线片显示后纵韧带骨化十分严重,但并无临床症状。
(2)对于广泛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不是每个平面都有压迫症状,必要时可采用神经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来确定受累的神经范围及平面。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可缓解者,以及不适于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口服NSAIDs类药物以及肌肉松弛剂、围领制动以及物理疗法等。牵引与按摩有可能加重症状,应慎重。局部制动可维持颈椎的稳定、矫正颈椎的不良姿势以及防止颈椎的非生理性运动。主要是围领制动,2~3个月后症状可缓解。
3.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应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仍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栙症状严重,骨化明显,椎管矢状径<12mm,影像学显示脊髓明显受压;栚保守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栛影像学上骨化灶十分明显,椎管极度狭窄、轻微外伤或颈椎小范围活动即可引起脊髓损伤;栜合并有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颈椎节段不稳定者。
(2)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三种术式。
晒前路手术的适应证:栙C3以下节段,骨化灶厚度<5mm、椎管狭窄率<45%;栚对于不足3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为首选;栛4~5个椎体的病灶也可行前路手术,但难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