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女孩篇
7331600000023

第23章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3)

生活中,要让孩子参与并了解父母辛苦劳作的过程,让她知道金钱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孩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产生孝敬长辈、奉献社会的情感,进而懂得人立足社会、努力生存的艰辛,从小立下创业的志向和决心。孩子明白了金钱来之不易,才会珍惜金钱,克制自己的消费。

家长要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将来她们还是要一个人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仅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更能为孩子将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解开女儿的“名牌情结”

很多家长在教育女孩时都有这样的一个思想:从小让她多见世面,多长见识,让她舒服享受,那孩子长大了,就不容易被物质生活所引诱,毕竟孩子是从充沛的物质条件中长大的,还是经得起诱惑的。家长们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女儿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这样不仅证明女儿出色,也从侧面说明自己管教得好。这样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好。

家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来自一些家长对孩子有着很强的补偿心理,在父母的那个年代,生活比较贫穷,别说享受了,基本的温饱能够得到解决就不错了。所以家长就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小时候自己没有享受到的东西,现在一定要让孩子享受到,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不能穷教育。自己如此努力工作,拼命挣钱,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成长、生活环境。

就因为家长的溺爱和娇纵,这些“大家闺秀”享受起来毫不手软。于是家长发现,现在的孩子和他们那个时候很不一样了。那时候她们是妈妈给什么就穿什么,现在的孩子可早熟得很,好像很小就有审美意识了,会自己逛街,自己买衣服,自己搭配新潮的饰品,追逐时尚。

提起时尚,那些大牌产品就不得不提。名牌,不仅大人爱,孩子也很钟情。当今的孩子谈起名牌,那叫一个口若悬河,熟练度并不低于背诵儿歌。而且,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现在有些孩子对于名牌简直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在她们看来,拥有了这些名牌产品,自己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孩子产生这种病态理念,完全是由于攀比心理在作怪。如果家长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只会进一步助长孩子的消费欲望,形成一个恶性的消费循环,让孩子陷入到盲目消费的怪圈当中去了。

据一项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中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甚至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都开始有了“名牌”的概念。面对孩子越来越难以割舍的“名牌情结”,家长要及时做好疏导,不然孩子在追求名牌的过程中,会养成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的人生观和金钱观会严重扭曲。

上小学三年级的娇娇放学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满脸的不高兴。撅着嘴跟妈妈说:“同学说我穿的这个鞋是假耐克,他们都笑话我!妈妈,你干吗给我买一双假耐克啊。”说完娇娇就委屈地哭了起来。妈妈低头瞅了瞅女儿的鞋子,这才发现,上周给女儿买的一双新鞋上面,有一个很像耐克标志的那种钩形符号。“我要穿真正的耐克”。看着妈妈不说话,娇娇开始大喊。

妈妈看着哭闹的娇娇,半天都没回过神来,她自己心里也在纳闷:这么小的孩子,怎么都知道阿迪、耐克,而且还能分辨出真假,真是不能小看这些孩子。“妈妈,我要真耐克。”娇娇又开始在妈妈耳边央求。

“娇娇,下次就给你买,这双鞋不是才刚买的吗?”妈妈认真地向娇娇解释。索求没有成功,娇娇又开始大哭起来,妈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她哄好。那么小的孩子就知道穿名牌,娇娇的妈妈还真是想不通。

孩子之所以喜欢追逐名牌,其实是受虚荣心的驱使。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助长了孩子对名牌的疯狂追求。而孩子把穿名牌作为是对家庭经济实力和审美水准的一个展示。在孩子眼中,只要穿上了名牌服饰,用上了名牌用具,就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份。但是孩子长期这样下去不但会分散学习注意力,而且还不利于孩子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毕竟消费的最优方式是物尽其用,用最少的钱买到最优质的商品。名牌在质量上有保证,但是价格却会比同品质的商品贵出数倍。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这并不是最优的消费选择。家长要尽早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恶习,如此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第一,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孩子对美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她们可能会单纯地以为,这件衣服、这双鞋子价格很贵,那它就是美的。所以父母平时要让孩子多学一些美学常识。孩子在了解了众多让自己更加美丽的方法之后,就不会一味地觉得只有自己穿戴上名牌之后才是最美的。

审美能力高的孩子,会积极地去参与体育运动来达到形体美;通过阅读达到言辞美;靠讲究卫生来达到仪容美。如此便可有效地预防孩子只是通过追求穿戴名牌来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第二,让孩子正确看待名牌产品。

父母在生活中要让孩子正确地看待各种名牌产品。并不是所有的名牌都要受到批判,名牌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对于生活日用品例如牙膏、儿童润肤乳、铅笔等物品,可以鼓励孩子去选择名牌。毕竟这类名牌产品的性价比较高,对孩子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当然了,名牌中也还有一些奢侈消费类的物品,这些产品不同于大众消费类的名优产品,在价格上也会比同类同质量的商品高出数倍。孩子是否拥有,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这类名牌产品大都成为孩子相互之间用来攀比的物品。

第三,在经济承受力内给孩子适当买名牌。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名牌也是孩子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当孩子向父母要求名牌时,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清楚地了解家庭收支情况。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可以给孩子挑选一些质优价廉的名牌产品。父母不要贸然把孩子的名牌需求全部否决,只要前提条件是孩子不是出于攀比,父母在经济上能承受,大可满足孩子的需求。

不管怎样,孩子的东西也没有必要样样都是名牌。名牌要穿,但是不能让孩子因名牌受累。

金钱奖励不可取

很多家长为了诱惑孩子达成某一项目标,总是会对孩子许下物质奖励的诺言,比如,考试成绩提高了,奖励一个游戏机;班级名次靠前了,奖励500元钱;演讲比赛获奖了,奖励一部手机,等等,在这种物质利益的刺激下,孩子的确能够付出比以往要充足的精力去完成任务。既然用钱就可以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而且还毫不费力,于是这种金钱奖励的方法受到了很多家长的追捧。但是这种方法到底可不可取呢?

其实这种依靠金钱来收买孩子的方式,就像是赌博一样,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物质激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激励机制,家长把金钱作为吸引孩子奋斗的终极目标,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比较感兴趣,觉得比较新鲜,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是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状况。暂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再说了,现在的女孩都是家里的刁蛮公主,身后的随从队伍那么庞大,只要撒个娇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那这种物质奖励的优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如果这个奖励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孩子宁肯放弃。所以,家长眼中看起来生效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不过是巧合而已,真正产生的作用实则很小。

家长应知道,这种金钱奖励的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破坏孩子良好的本性和愿望,容易滋长孩子唯利是图的物质主义思想。毕竟“得到一笔钱”,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这种金钱刺激所起到的作用也就只能是短期激励,达不到持久。而学习却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在这场“持久战”中,金钱的刺激会很快失效,那学习也会很快回到常态之中。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靠金钱奖励出来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表扬孩子,不要单纯依靠物质奖励表扬和激励孩子,精神方面的鼓励更应受到重视。

为了让阳阳有个强大的动力去参加中考,爸爸妈妈商量以后,告诉阳阳说,只要她能够取得好成绩就带她去杭州旅游。阳阳听了很开心,直说这次杭州她去定了。

最终阳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中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她特别兴奋,因为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回报,阳阳真想立刻飞到爸爸妈妈身边,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下了公交车阳阳就一路小跑地回到了家,看到阳阳兴奋的样子,爸爸妈妈已经猜出了阳阳一定是不负所望考上了重点中学。听完爸爸妈妈的夸奖后,阳阳说:“爸爸,你和妈妈都答应过我,考上重点中学就带我去杭州旅游的,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什么时候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