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反经悟人生
7330000000011

第11章 臣行第十

夫人臣荫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

译文

当官的,如果能在天下大事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的时候,局势的兆头还没有显现的时候,就已经洞烛先机,独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关键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在大火燃烧起来之前就能预先防止,使他的主子超然独立,永远站在光荣伟大的一面。能够具有这种才干、境界的大臣,堪称第一流的官吏,王者之师。这种大臣便是圣臣。

感悟人生

比干出生在殷商时期,是沫邑人,他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当时的商朝的继承法,长子应该继位,次子分封。比干不但是封王,而且还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不同意他的意思,比干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对帝乙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里边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准备搭一个架子,把梁给顶住,然后再换一个新的柱子。帝辛见到后,对工匠说:“你们不要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就可以换了。”

纣王刚刚即位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英雄明君主,他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徐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可以说是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嘴里衔着玉璧,身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地前来迎接纣王,当时的民谣甚至还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没有过多长的时间,纣王很快就“腐化堕落”了,他不但大兴土木,而且还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摘星楼上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了,也就是现在的淇县。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后人忘记他曾经有过的功劳,纣王的所作所为几乎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一次正和妲己饮酒的时候,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还在后面犹豫不敢向前进。纣王看到这个场面就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于是纣王就命士兵把一老一少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心里很难过,就坦率地直谏,并且带着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还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三杯,唯恐过量误国……虽然纣王表面点头称是,可是他并无真正改过之心,而且变得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一个爱妃很喜欢看到人受虐的情景,于是她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炮烙的刑具,这种刑具是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在行刑的时候,需要把犯人的衣服脱光,然后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不但如此,妲己还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不相信,就抓来了100个孕妇来做试验。妲己让这些孕妇们先坐下然后再站起来,然后就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为了验证妲己的说法,于是就命人当场剖腹来进行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把害人当成是一种乐趣,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所犯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自己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悔改的话,天下就要出乱子了!”纣王听完之后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后,把箕子和微子请来商议,让他们也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的头发剪掉,并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照旧不听,微子没有办法,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其中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没有一点儿改过之心,辛甲无奈,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此时的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这个时候,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其中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认为既为人臣子,就不应该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他认为就是杀头挖心也要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看到这种局面,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在比干连续批评之下,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天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完后,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今天,通过读《史记》,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永远留在人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迫害,甚至有的还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事迹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的“模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第一个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世人所评论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妇孺皆知、长盛不衰地流传,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国人传统文化的心理,首先是“报恩”的情结,纣王之所以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干有恩于纣王,但纣王恩将仇报,立刻引起人们的巨大愤慨;比干忠心为国,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纣王做的许多坏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个和纣王差不多坏的夏桀身边不也有一个末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