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坐公交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座位足够的情况下,一类乘客即所谓的老、弱、病、残、孕等,上车都坐在靠前面的位子。不在上述5种情形之内的乘客,上车往往坐在靠后面的位子。
“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是追求约束条件下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非老、弱、病、残、孕的人,如果前面有空位,选择坐前面的座位是最佳选择,因为:其一,坐在前面,车的颠簸程度轻,坐起来比较舒服。其二,可以少走几步路。成本是一旦后来有第一类乘客上来,他若让座,就可能站着,为此他要有较大的体力支出。他选择坐在后面,收益可能比坐在前面稍小一点,成本是多在车上走几步,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人来说,其付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二类乘客往往选择向后坐,而且是下车点越远的越往后坐。这样,在车的前面坐的不是第一类乘客就是很快就要下车或上车较晚而别无选择的第二类乘客了。其根源可能就在于,对大多数第二类乘客来说,宁可在车上多走几步并坐得颠簸一些,也不愿意坐在前面因让座而较长时间站着,或不让座而被别人认为缺乏爱心。
连坐公交车这样的日常小事情都需要这样的思维,不能不说明我们社会进步了。当今的社会确实是个经济社会,经济社会的概念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效率的最大化。其实,如果社会上人人都遵守这样的潜规则,我想公交车的秩序就会井然有序而不至于拥挤不堪了。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很好地打理我们的生活,使生活轻松地驶向快车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