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从小就是好朋友。虽然管仲家境贫穷,鲍叔牙生于富家,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资很少,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结果栽了跟斗,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别灰心,事情办砸了,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也被罢免了三次,鲍叔牙一直相信管仲是有才能的,只是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脱逃,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有理由的,因为他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齐国王子们为了避开朝政混乱,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暴乱,国王被杀死,朝政混乱无首,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回齐国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王子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登基后,命令鲁国杀死王子纠,囚禁管仲。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非管仲莫属,他宽厚仁慈,忠实诚信,不仅善于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我不如他,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生气地说:“你忘了管仲当初那一箭,差点儿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已算仁义,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就一定要借助他的才干成就大业。”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三天三夜,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苟活于世,只有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只有他知道我的理想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