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蝶梦
722800000192

第192章 二十四桥明月夜(六)

在二十四桥景区,唐尘凡更换了斗法的方式。我们在明处,而那个不知名的对手却是躲在暗处,我们是看不见他在哪里的。就连萧瑶姐这样的修行高人,凭借自己的神识,一时间竟然也无法找出那家伙的具体位置。那人的修为要么就是在我们之上,要么就是身怀什么能够隐藏行迹的法宝。否则的话,萧瑶姐是肯定不会发现不了他的。我想,前者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是他的修为真的在我们之上的话,唐尘凡早就被打败了。因为,唐尘凡也算是一位修行高人吧。据说,唐尘凡能够和蜀山派掌门打个旗鼓相当,其修为可想而知的高。而那个人即便是在强大,也不会强大到哪里去吧。

这样想着,我们就更加下决心要把那家伙找出来了。

现在加入斗法的已经不仅仅是唐尘凡一个人了,就连周梦、倾城和萧瑶姐也开始斗法。我本来也准备加入的,但是萧瑶姐对我说道:“你的修行尚浅,还没有我们这么高的修为先别加入。否则的话,你会受苦的。”既然萧瑶姐不让我加入,那我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吧。反正,在这么多高人的围攻之下,我就不相信那家伙还能够逃脱!除非他真是属耗子的。

现在,二十四桥上面的工作人员演奏起了一首悠扬的旋律,唐尘凡不再踏出那种怪异的步伐,而是静静地坐在桥上,看着湖光山色,眼神迷离不知道在想什么。唐尘凡坐在桥上,眼神虽然看着湖面出神,但是手却还没有闲着。只见他的手随着悠扬的二胡敲着节奏。一下一下,敲击在桥的栏杆上面。每敲一下,就有一股大力传来。那股力量很是强大,在我们感觉而来就好像是一股巨大的龙卷风一般让人害怕。但是,常人却是感觉不到的。

这首曲子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就是我们广陵市的诗市歌《茉莉花》。这首歌,很多人都听过,唱遍大江南北。

起源于江苏广陵、六合、安徽滁州天长一带的民间歌曲,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将采自于苏皖一带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苏皖一带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一直到2003年,这首歌曲,终于被广陵市定为我们广陵市的市歌。

按道理来说在,这首歌曲应该使用我们广陵方言来演唱,这样才会唱出最佳的效果。但是,瘦西湖里面还是有不少外地的游客。因此,工作人员为了外地游客着想,就用的普通话来演唱的。普通话演唱的歌曲,虽然很好懂,但是我们却是觉得少了那一种韵味。不过,唐尘凡嘴里哼的却是正宗的广陵方言版的《茉莉花》。

唐尘凡当然不是在纯粹的唱歌,而是在和那位神秘的高手斗法。

那神秘的高手也利用音乐响唐尘凡发出进攻。只听见悠扬的二胡曲中突然传来一声略微刺耳好似古筝的声音。不过在,这声音却是比古筝的声音难听多了。古筝的声音,不同的演奏方式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当然,古筝也是能够弹奏出这样的效果的,但却不会有人这样弹。怎么形容呢?这种声音就好比是公鸭嗓子,那样的难听与刺耳。古筝造型优雅,我常常把它与君子联想到一起。而这个神秘高手弹奏的乐器的声音就好像是一个衣冠楚楚的君子随地吐痰一般,做出了一些不合身份的事情!

最要命的是,这怪异的乐器之声并不是仅仅只有我们修行人才能够听得到,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声音一出,那优美的二胡乐曲就停住了,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在这里捣乱。

周围的游人纷纷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二胡曲为什么停下来。也没有人知道刚才那一声怪异的琴声是从哪里传来的。二十四桥上面坐着不少艺人,但是却没有弹古筝的。都是清一色的二胡,因此,这声音不可能是桥上的人发出的。虽然在有些人看来这些靠拨动“弦”来演奏乐曲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都差不多,但是行家还是听得出来的。

我的眉头一皱,在脑海之中飞快的搜寻着自己的记忆,想找到与之相关的乐器。但是,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此时,萧瑶姐来给我扫盲了:“这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是小鬼子的‘三味线’。”

我疑惑道:“三味线?那是什么东西。”

萧瑶姐说道:“所谓三味线,就是盗版的我们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15世纪左右。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王国(现在的冲绳),产生了早期的冲绳‘三线’,之后传到本土,逐渐融合成形。而早期的冲绳三线又受本土三味线的影响被改良成现在的冲绳三线。最初三弦改造于长禄年间融合加入了从琉球舶来的中国三弦乐。而在最起始用鼓槌弹奏这个乐器的是弹琵琶的盲人。后来他们发现这种乐器不论哪种旋律和节奏都用得到,就很快地受到乐师们的关注,成为了音乐的大力发展的动力。于是三味线开始运用人偶戏傀儡娃娃之中,成为当时乐师们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三味弦自诞生伊始就一直流行民间,随着贵族社会的崩溃和庶民文化的勃兴,三味弦当仁不让地与琴并称为‘乐器之王’。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民俗艺能(地歌,筝曲界习惯称之为三线),但作为乐器,被分为细杆,中杆和粗杆三大类.其外观,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构造的细微处还有演奏音域有明显的区别.粗杆会发出强而大的乐声,细杆则发出十分细腻的乐声。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舞蹈、戏曲中代表性的伴奏乐器。多达三十几人的连奏合唱的‘长歌’更显示出三味弦在人生活中的不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