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湖北的思想界特别活跃,有阳明后学、陈白沙和湛若水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激荡,也有早期启蒙思潮、活力四射的反正统思想与正统思想的角力;有佛、道、耶、回诸教的参与,也有经学的回归。
明弘治年间有“嘉鱼二李”,兄长承芳(生卒年不详)、弟弟承箕(1452—1505年)。李承箕强调从近处着手,我心之“理与气相与流通,无一息之间”,“不囿于一气之内”,从动静之几展开一条相当具有张力的从我心到天地之境的路径。李承箕是江门陈献章(白沙)先生的得意弟子,一生与陈献章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同于陈献章之处在于,李承箕并不强调从虚静一跃至于圣人,这多少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沉溺于山林的才子隐士。他和陈献章所共同表现出来的诗人气质以及非学术化的倾向,实际使他们与宋明理学的学术传统若即若离。相较于李承箕,李承芳基于儒家传统理想,对现实有更强烈的批判,其中尤其集中在教育制度。他反对科举制度,提出“文章、政事非两途”,并且试图将“尊师”变成整个政治结构的基石,以教育改善、引导政治,晚年归隐讲学于嘉鱼黄公山。
明嘉靖万历年间在朝野活跃并相互纠结的有四位著名学者,都与湖北有关。他们是:何心隐(1517—1579年)、耿定向(1524—1596年)、张居正(1525—1583年)、李贽(1527—1602年)。何、李都曾客居湖北,有早期启蒙精神,神解卓特,惊世骇俗,都是了不起的思想家与哲学烈士。耿、张都是湖北人,都做朝官,思想相对保守。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江西吉安人,放弃举业,狎侮地方学宫大佬,以《大学》之道办“聚和堂”管理家族之政,反对地方官施政措施而被下狱,曾助朋友平定白莲教,遭诬陷后为避缉拿而漂泊天下。他曾到过孝感、黄安聚徒讲学,传播平民化的泰州学派之真精神。他的著作叫《爨桐集》,如李贽把自己的书取名为《焚书》一样。何心隐提出“寡欲说”,反对“无欲”,肯定人的欲望,并把欲望纳入人性。他主张欲望“发而皆中节”就是寡欲,而不是欲望多而刻意减损为寡欲。他认为寡欲即尽性。他从民众的生活哲学的层面发展了儒家的性命之说。他是被湖广巡抚王之垣杀害的,因杖笞死于武昌狱中。关于他的死是否与张居正有关,则是一大公案,历史上众说纷纭,学界至今聚讼不已。黄宗羲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耿定向,号楚侗,又号天台,麻城人,出身贫寒,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为官廉洁。与其弟定理、定力,号称“三耿”。定向笃信王阳明的良知之学,与王门交游,自称是王艮的私淑弟子。他主张“以常知为学”、“以不容己为宗”。他早年厌烦理学的繁琐,晚年有见于心学泛滥,“崇虚耽无”,肆意发挥,又试图提倡程朱理学来诊治心学之流弊,用理学调和心学。他笃信通达百姓日用的“常知之学”,反对把圣贤的“费中隐”的道理故弄玄虚。晚年著《译异编》一书,主张以儒学融会佛学,主张用儒家的思想和语言“转佛书”,译其语言,使通中国。他认为佛教有其价值,但大可不必抛弃儒学的“大中至正之道”去遵从佛教。
张居正,号太岳,江陵人,当了十年内阁首辅,是万历前期实际执政者。他兼综王霸,并用恩威,以商的整肃、强盛,秦的威猛为致治理想,批评礼文过甚而导致的软弱、颓废,批评宋代的弊习。他主张王道与霸道、义与利的统一,肯定《尚书?洪范》为治国的大经大法,重视礼制,主持《大明集礼》的修订。他尊重王阳明,与王门后学交游甚广。他重视教育,特别是各级地方学校,但不喜聚众空谈,拉帮结派,后因种种原因导致万历七年下令毁天下私设书院。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反对乃至禁锢民间自由讲学,堵塞了言路,阻碍了思想自由,为当权者镇压知识人铺平了道路。他对宋代的反思是片面的,宋代不杀士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而他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以降的专制主义。他与何心隐、耿定向都有来往,其亲其疏就不用多讲了。
李贽,字卓吾,福建泉州人,54岁辞官后从事著述与讲学,曾居黄安,又迁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湖北是他的第二故乡,其主要著作《焚书》、《藏书》,是他客居麻城二十年间写成的,并在生前刋行于世。他的学术堂庑宽广,诸子百家与五教(儒、释、道、耶、回),无所不通,交游甚广,尤其因其先祖的关系,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万历三十年(1602年),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了李贽,同年3月他在狱中自尽。李贽与颜山农、何心隐一样,都是“思想犯”。李贽的思想振聋发聩,强调独立思考,“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批判“假道学”。晚年主张“童心说”,强调“童心”即“真心”,批评专制主义的伦理说教。又主张“唯情论”,把“情”抬到本体的地位。他主张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与幸福。他的婚恋观与妇女观,突破了当时的主流社会伦理。他主张“人皆有私”,提出了“正谊即为谋利”的义利观,又尊崇个性,反对奴性,追求平等自由。他的思想影响了明中叶直至近现代的诸多思想家、文学家与艺术家。
嘉万年间湖北还有一位大经学家,应城人陈士元(1516—1596年),字心叔。进士及第后,官滦州知州,颇有佳绩,因才见忌,辞官不仕,闭门著书四十余年。在易学研究方面,陈士元主张由“象数而通辞、由辞而通道”的研易理路,对《易》中之象进行了细致分梳和归类,肯扬《易》的卜筮功用,注重发明《易》中“阴阳消长、治乱存亡之几”和“中道”思想,其解《易》具有“比类明义,象理互通”、“以经注经,以史证经”的特点。他对五经在流布过程中所产生的异文进行了汇集和考订,对《论语》一书中的名物制度作了详细考释,对《孟子》一书所关涉的史实和所援引的诸经之文作了稽查和核准,研讨了《孟子》一书中具有争议的文辞,并征引诸种传世文献对《孟子》的逸文作了搜集和整理。陈士元的思想,早期深受湛甘泉之学的影响;但中年被罢官之后,其思想的重心逐渐由儒家之学而转向释道两家;至晚年,则较为明确地流露出会通三教的思想倾向。
此期间还有黄梅人瞿九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著《孔庙礼乐考》、《乐经以俟录》等,对孔庙礼乐的历史沿革、孔庙的建筑规制、乐舞的程式、配祀儒者的名单等进行了详尽的考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得之见,是关于孔庙祭祀礼乐的详备史书。
晚明的大经学家郝敬(1558—1639年),京山人。郝敬仕途坎坷,在浙江做过知县,在礼、户部做过给事中。47岁挂冠而去,筑园著书,不通宾客。他解经既不停留在对于经书自身的字句训诂考证上,也不是一味地发挥义理,而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思想界空谈道理、性命的深切忧虑,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晚明时期其他学者相比,郝敬已开始积极主动地从经典中重新寻找宋明理学中所讨论的问题,如理气、心性、知行等问题的理解,并要求回到以重实践、重实事的原始的孔孟思想精神中去。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的这种思想,可谓是虚即实、上即下、体即用的一元论思想。这种思想在理气论中体现为理气无二、理在气中、理不遗事;在心性论中呈现为言心性不离才、情、形、色、习、端,不离人事日用;在知行论中表现为言知不离行,不离百姓日用。基于此,与其说郝敬是一位经学家,毋宁说是一位思想家,在事实上成为其后清初学术思想中的先导式人物。
清初学者胡承诺(1607—1681年),号石庄,竟陵(今天门)人,崇祯举人,入清隐居不仕,著作多种未能传世,现存《绎志》一书。胡氏提倡实学,要旨为“崇实”、“复礼”,与郝敬思想相呼应。他的“复性”之学,反对“蹈虚”、“捉空”,主张即事即物之“穷理”,主张回到周公、孔子。他肯定“切己”之学,强调“正”与“定见”。其“求道以实”之“实”,是身实、四端实、理实、动静实、五物实、万物实、万事实;道即吾身之全体,道又常存天地之间;故“求道者不可不从实”。他主张君子要下存理去欲之实功。他所谓“实学”,一是“事所当为”的价值理性与修身工夫之学,二是经世致用之学。
熊伯龙(1617—1669年),汉阳人,曾做过顺天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乃清初政学界大人物。他精通字母反切之学,知西洋天文算法,又能译佛经。他的代表作是《无何集》。在此书中,他批判了“天人感应论”,批判仙升、轮回等释、道思想,也批判鬼神与方伎中的世俗迷信,主张“舍虚取实”。他是我国17世纪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重实证、专科学的思潮。
熊赐履(1635—1709年),字敬修,孝感人,康熙年间的理学名臣,曾任刑部、礼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研程朱之学,尊朱子,辟阳明,对康熙帝提倡朱子学有重大影响。熊赐履强调道统正学,辟异端曲说,著作有《学统》、《闲道录》、《经义斋集》等。《学统》把历代学术史之人物,分为五层次:正统、翼统、附统、杂统、异统,崇孔、孟、程、朱,抑陆、王、释、道,在他的立场上辨正邪是非。他也批评训诂家危害圣道。他主张以“善”为本体,以“敬”为功夫,主敬明善,居敬穷理,下学上达。熊赐履对于满族政权走向稳定,重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在清代复兴理学,起了重要的作用。
晚清有万斛泉(1808—1904年)、黄嗣东(1846—1910年)二人。万氏乃武昌府兴国人(兴国在武昌东南,领大冶、通山),大儒,性理学家,一生鄙弃科举,授徒为生。龙启瑞督湖北学政,专门建汉阳崇正书院,聘万斛泉主讲,以后主黄州河东书院、武昌勺庭书院等。尊程朱,践履笃实,一生在书院讲学,以理学造士,名声很大,名学生甚多(如吴县吴大澂等),朝鲜名儒徐相默曾率徒专程拜访。黄嗣东,汉阳人,曾在陕西为官,设书院授徒。他编了一部大型的《道学渊源录》,凡一百卷,传主达千名。
晚近还有王葆心(1868—1944年),罗田人,两湖书院修业,学冠诸生,蜚声江汉。相继被钟祥博通、潜江传经、罗田义川、汉阳晴川等书院聘为院长,后任北京图书馆总纂、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通志馆馆长。在经学方面,他从小学考订入手,不着重繁琐的章句,而以贯通群经大义的主旨为主。著有《经学变迁史》一书,书中对历代经学源流条分缕析,极为渊博。在史学、诗学、文学、方志学方面,著书多种。
张之洞曾任湖北学政、湖广总督,兴办新学,其学术思想在新旧之间。关于张之洞,论者夥矣,兹不赘。
综观明初至清末的湖北儒学,深知湖北学人与来湖北的学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话性与务实性。明代湖北儒学复杂,王阳明及其后学(特别是泰州学派)、陈白沙与湛甘泉学俱兴,会通儒释道三教成为趋势。其间,早期启蒙思潮成为一大亮点。明后期与有清一代,学者们重视程朱,重视经学诠释,主张重新“回到孔孟”,强调践行,注重心性实学与修养功夫,是其时代与地域特性使然。由明至清,湖北学者重视讲学与事功,其总的趋向是由虚而返实。
(郭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