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核心的哲学理念来源于道家,而其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宗教情怀则源于上古时期的部族文化。殷商时代,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逐步形成,人间的“巫祝”可以通过“卜筮”的方式与“上帝”沟通。战国时期,燕齐一带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巫祝术数、炼丹求仙的专职方士,《庄子》里面也记载了许多神仙之事。战国末年,齐国人邹衍创立“五德终始”学说,各地的方士、巫师将仙术、神术和五德终始学说融合,形成了神仙家。到了汉代,由方士、巫师、神仙家传承数千年的民间宗教文化进一步吸收道家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道教”。荆楚道教文化资源丰富,武汉长春观、十堰武当山、黄陂木兰山,道观林立,信众云集。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始建于元代,为丘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丘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功德,人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祭奉长春真人。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道教全真派的道场。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丘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
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最为著名,享有中国道教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本文侧重介绍武当文化。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高道辈出,人杰地灵,享誉中外。在道教徒心目中,武当山是“玄武大帝”的信仰中心。玄武大帝,又称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玄帝”,根据有关道教典籍记载,玄武大帝是“道”的化身。《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云:“盖无形之为道,非有象之可言,变化亿千,虚无难测,且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变化之身。”这就是说,玄武与太上老君(老子)都是“道、玄元圣祖”的化身,老子是第八十一次化身,而玄武是第八十二次化身。宋代出现的道教典籍《玄帝实录》记载,在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时期,玄武曾下降为真人。黄帝时期,皇元年甲午之岁三月初三日午时,又再次降生于净乐国为王子,生而神灵,长而勇猛,无意继承王位,专心修行,要辅佐玉皇大帝,誓断天下妖魔,救护群生。在十五岁那年,拜别父母出家学道,得玉清圣祖紫元君的真传,传授他无极上道,并命令他入武当山修道,住于武当山紫霄峰。经过四十二年的艰苦修炼,修行圆满,体悟大道。玉帝闻其勇猛,特拜为太玄元帅,敕镇北方玄武之位,以断天下妖邪。在人间,商纣王无道之时,玉帝一面安排周武王伐纣,平治社稷;一面又命令玄武收服人间妖魔,使得人鬼分离,冤离解脱,黎民安泰,国土清平。玉帝拜玄武为镇天玄武大将军、三元都总管等职,且命他每月下降,扶持社稷,普福生灵。后来又因为其功劳巨大,加拜他为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简称玄帝。因其位镇北方,世人又称之为北帝。《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称,真武(玄武)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下降人间受人醮祭,察人之善恶功过,年命长短。各书均宣扬凡奉神行善,待人仁义者登录入仙籍,长享福寿;凡作恶多端,不义不仁者皆有报应。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做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可转祸成福,这种抑恶扬善的伦理思想对于帝王与民间百姓很有吸引力。
出现于宋代的这些道教经典,都明确指出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原名太和山)修道成仙,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了紫霄宫,开始祭祀玄武,这是武当山上第一座以祭祀玄武为主的宫观。南宋时期,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玄武大帝信仰已经非常普遍。元代,武当山的风景、地名开始大量附会为玄武遗迹,元成宗封玄武为“玄天元圣仁威上帝”,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封为“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武当山逐渐成为道教玄武大帝信仰的圣地。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汉代的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明代张三丰均在此修炼,其中张三丰的影响最大。
张三丰,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元﹑明时期著名道士,有记录称其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年),卒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寿命为212岁,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众人的确信。他的出生地有辽宁阜新、福建邵武两种说法,其出家以后,长期在武当山修道,传说其身材魁梧,耳大目圆,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世人以为神异。他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太极炼丹秘诀》等诗文传世,被后代搜集整理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明成祖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他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字希夷)为“希夷老祖”,又称陈抟的学生火龙先生为“吾师”,据说火龙先生离开人间之前,留下一首诗:“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显示张三丰是火龙嫡系真传。清代道士李西月以此将张三丰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从麻衣道人传到陈抟,再传火龙先生,再传到张三丰。从思想体系来看,张三丰继承了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会通、以道为尊的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他认为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他又对《周易?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加以引申,指出“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他还发挥《中庸》“修道之谓教”,指出:“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把道家的内丹思想同儒家的“大学之道”结合,指出:“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他在《五德篇》中,还继承了儒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中医、阴阳家的五行学说。“仁属木也,肝也;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经,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真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他指出了“仁义礼智信”与“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的对应关系,认为“修德”即是“修身”、“修仙”。他说:“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在民间,他还以太极拳创始人的身份享誉中外。张三丰去世后,其人生经历、修道思想不断被推崇神化,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大都号称与张三丰有联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有17个左右,比较有名的有武当三丰派、宝鸡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道派。
唐代道士杜光庭在901年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时,已经将武当山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由此可见武当山在唐代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了。宋代以后,玄武大帝在武当山修道成仙的故事广为流传,武当山逐渐成为道教玄武大帝的信仰中心,历史地位进一步提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塑造自己正义之师的形象,谋士们制造出了燕王朱棣用兵与朝廷军队作战时,得到了玄武大帝显圣助战的说法。这便成了朱棣夺权获得上天许可的证据。他即位后,北修故宫以巩固世俗王权,南修武当以酬谢玄武大帝,显示自己的君权是神授的。武当山在中国道教之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从唐代到明清时期,武当山建设了颇为壮观的道教宫观群。唐太宗贞观年间曾在武当山敕建五龙祠。到宋代,多为帝王推崇、加封玄武大帝,陆续有宫观建置。至明代,明成祖朱棣为答谢玄武大帝,巩固自己的政权,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又加封之为“治世玄岳”,集中建设了大量建筑。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以13年之功,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世所罕见。朱棣还把玄武大帝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神话意境。以后明朝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扶持武当道教,扩建宫观,使其成为了“天下第一山”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
在武当古建筑群之中,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1994年5月25日至26日,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考斯拉先生、苏敏塔迦先生来到武当山,对玉虚宫、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金殿等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的考察,5月27日,考察官在验收座谈会上宣布:“武当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美景。”1994年12月15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举行了隆重的世界遗产证书颁发仪式。
荆楚历史源远流长,武当文化博大精深。公元1412年,明朝永乐皇帝同时开启“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两大国家工程。其后武当山建筑屡经增修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2012年是武当大兴600年,武当山举办了纪念武当大兴600年系列活动。在“武当大兴600年盛典开幕式”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繁荣富强进程,武当迎来了历史上的鼎盛局面。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江两山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武当多处古建筑群得到大规模修缮或重建,‘天下第一仙山’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无穷的魅力,古老厚重的武当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诚信向善的基本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是对当前武当文化发展的准确评价。
(孙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