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219400000023

第23章 汉末学术中心:荆襄及荆州学派

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曾发表《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一文讨论过这一问题,本篇所说,悉据唐先生大文。刘表(142—208年)任荆州刺史期间(196—208年),黄河流域战乱连连,荆州(治所在襄阳)政局却相对安定,经济发达,中原巨族、学者与老百姓纷纷南下。刘表本儒生,喜好经学,此期间避乱的士人云集于荆襄,学术中心遂由洛阳南移至此。

到底当时有多少士人在荆襄呢?《后汉书》本传说,由关西、兖、豫来的学士数以千计,刘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唐长孺先生说,此时刘表为振兴文化学术事业,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在襄阳建立学校,设置学宫。洛阳太学毁废之后,刘表在此建立官学。入学学子有两类人,一是年幼的官吏子弟,二是低级官吏,包括武人。由儒林博士分经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由大学者宋忠(“忠”,亦作“衷”)任五经总教席,主持学校与撰述之事。据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所说,刘表此时在襄阳兴办的教学机构,已有相当的规模。为避太学之名,而称之为“文学”。《三国志·刘表传》注引《英雄记》便径称刘表“开立学宫”,而王粲写的是官志。唐长孺先生说:“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的范畴,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官学。

第二,改定《五经》章句。刘表领衔,由一批经学家删去繁琐的不切要的内容,重新编了一部经学教材――《五经章句后定》,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通晓经义。东汉初年以来,虽有私家对某一经的注疏删繁就简,但像这样五经并举,集合许多儒生共同改定文本,分章断句,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为唐初朝廷修纂《五经正义》开了先河。据唐先生研究,由刘表署名的《周易章句》至梁代尚存十卷,所据为古文《费氏易》。作为官方教材,这是第一次用古文经,此为古文《易》立于学宫之始。隋代还存有刘表署名的《新定礼》,即《仪礼章句》的残本。刘表以荆州牧身份主编,并由他抉择所收单经的今古文底本,裁断解释的异同。据推断,《五经章句后定》中,《诗》用古文《毛诗》,《春秋》则用今文《公羊传》。所谓今文古文,是相对于西汉初年的文字而言的,用汉初通行的文字抄写的经典即今文经,而用此前文字抄写的经典为古文经。经学史上,用哪一种经立于学宫,涉及流派之争,是很复杂的事情,这里就不去说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刘表做的这件事,在古代是由朝廷做的大事。

第三,搜集图书。当时,洛阳所存官私藏书毁于董卓之乱。而荆州安定,刘表搜集私藏及四方人士携来的书籍,还组织人复写。这些书在刘表死、其子刘琮降曹操后,估计被运往邺下。尔后,魏、晋的皇家图书馆藏书,恐怕不小一部分乃得自荆襄。

刘表的学术文化事业所倚重的大学者除綦毋闿(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外,主要有:

宋忠(或作宋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人,古文经学家,大概是编撰《五经章句后定》的具体组织者。他个人的专长是《周易》和扬雄的《太玄》与《法言》。他与同道传贾逵、马融之学,与流行于黄河流域的郑玄之学不同。他的著作涉及经、子、史,有《周易注》十卷、《世本》四卷、《法言注》十三卷、《太玄经注》九卷等。他还对《易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作注。宋忠的《易》学不重象数,而重视义理。宋忠父子后被曹操集团所杀。

司马徽,即司马德操,颍川人,古文经学家,流亡到荆襄,传授古学,善于识拔人才。蜀汉名臣向朗(宜城人)年轻时曾向他问学。

颍容,陈国长平人,是《左氏春秋》学的专家,讲学于荆襄。

而荆襄地区本来就传《左氏传》,南阳籍大学者谢该曾传此学。

刘表主政荆州时,蜀人尹默、李仁等来此游学,从学于宋忠、司马徽、颍容等,尹默、李仁及其子李譔把荆州所学,主要是贾逵、马融系统的古文经学(古文《易》、《书》、《毛诗》、《三礼》、《左传》)以及《太玄指归》与史学,传到益州(四川)。

宋忠等人的荆州学的影响较大,不仅传到益州,也传到长江下游的吴会地区及中原的邺下、洛京。宋忠注《太玄》,引起南北学者研究扬雄模拟《周易》的这一部书。扬雄此书二百年来被束之高阁,而此后广为流行。宋忠入魏后,有王朗之子王肃曾从宋忠读《太玄》。以后少年天才哲学家王弼的《易》学,祖述王肃,尽扫象数,也可能是受到宋忠的影响,当然更是时代使然。

王粲曾对曹操说:“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隽杰也。”(《三国志·王粲传》)荆州官学的确聚集了当时著名的学者,特别有益于经学的传承。可惜好景不长,建安十三年刘表逝世,刘琮降曹操,荆州学人四散。荆州培养的人才为三国所用,不乏建功立业者。刘表之后,学术中心转到邺下、洛阳,荆襄学术文化此后四百年就一蹶不振了。

(郭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