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族
7190800000002

第2章 新版前言

《曾国藩家族》自1997年1月作为《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中的一种,由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肯定和厚爱。有多个书评做了肯定的评价,且于1998年10月获得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着类三等奖,一些论着将其作为重点参考书目附录以示重视。这一切,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当然,我清醒地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对《曾国藩家族》给予肯定和厚爱,主要原因在于曾国藩兄弟及其家族后裔人才辈出,内涵丰富,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发展演变史现象,吸引着不同层次的人们急欲体察、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的确,像曾国藩家族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是值得后人加以梳理、考察和总结的。尤其让人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名门望族、世家大姓通婚联姻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乃至于二十世纪中期,仍在曾氏家族后裔中顽强地延续着。如开近代经世致用之学先河的两江总督陶澍,不仅是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岳父,而且是着名洋务派首领之一、收复新疆第一功臣左宗棠的儿女亲家;陶澍、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罗泽南、郭嵩焘等又交织着存在姻亲关系。曾国藩兄弟及其后裔与陶澍、贺长龄、贺熙龄、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刘蓉、李续宾、李续宜、李鹤章、刘瑞芬、易良干、魏光焘、谭延阊、俞明颐、王东原、席宝田等清末至民国年间着名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界人物,或是直接的儿女亲家,或是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儿女亲家。

而由婚姻关系牵涉到的外围社会关系,也就更加丰富而复杂化了。秋瑾丈夫的祖父王宝田,与曾国藩的亲外甥王瑞臣是五服内的排行兄弟,因为王瑞臣的生母就是曾国藩的亲姐姐曾国兰。着名同盟会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力争女权大闹总统府的女中豪杰唐群英,是曾国藩堂弟曾传纲的妻子;她的姐姐唐希范,则是曾国藩堂侄曾纪和的妻子,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葛健豪的姉娘是曾国藩的亲侄女。曾纪鸿女儿曾广珊是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父亲陈三立的儿女亲家,因为她的儿媳妇是陈三立的女儿;而陈三立的妻子俞明诗,则是曾广珊丈夫俞明颐的妹妹。

曾广珊与俞明颐的孙子俞扬,是蒋经国女儿蒋孝章的丈夫。曾国藩次女曾纪耀的次女婿朱启钤,是先后担任过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要职的人物。曾国藩的重孙女曾昭楣的丈夫谭季甫的妹妹谭祥,是担任过国民党政府副总统要职的陈诚的妻子。等等。上述这些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在体现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文化特色方面,显然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曾国藩家族发展演变史形成的深层社会时代根源,尤其是探寻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的深刻思想文化原因所在,显然是一件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的事情。

辽宁古籍出版社版《曾国藩家族》尽管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但在这十来年时间里,笔者相继收集到许多有关曾氏家族后裔及儿女亲家的资料,早就想在原书基础上加以增订补充,恰好重庆出版社温远才先生屈驾莅晤寒舍,表示愿意以修订再补版形式出版《曾国藩家族》等书。得此消息,我豪情万丈,兴奋不已。数月来,我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通过无数个日曰夜夜的艰苦写作,终于将《曾国藩家族》修改一遍,增订文字占原书三分之一以上。人生苦短,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进入了知天命之年的我,仍能像年轻时那样锐意进取,“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仍能保持坚强的毅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值得自我庆幸的乐事!

《曾国藩家族》之所以能够以增订版方式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首先要感谢原辽宁古籍出版社徐彻先生、高虹女士的开拓之功,还要感谢素昧平生却毅然促成此书之增订出版的重庆出版社吴向阳、温远才先生。要感谢黄鹤鸣先生提供了部分重要照片。进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增订《曾国藩家族》过程中,我充分参考利用了罗绍志的《曾国藩家世》、赵世荣的《女杰之乡——荷叶纪事》、陶用舒的《陶澍评传》、李大鹏的《历代名人与娄底》等书及双峰县曾国藩故居管理所编《曾国藩研究导报》中的许多史实,掠人之美甚多。笔者在对这些书籍和报刊作者致以深深敬意的同时,尚乞多多包涵谅解。

在辽宁古籍出版社版《曾国藩家族》出版后重庆出版社增订版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师友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我要特意感谢惠州学院科技处的领导和惠州学院政法系的同行们,要特意感谢张岳恒、刘卫国、陈舜辉、赖美琴、杨小靖、沈友、李牧、纪望平、罗恢远、陈少玲、罗胜前、岳晓云、杨中华、吴映萍、李金利、蒋炜、陈天枢、曾蔚阳、曾平辉、罗向菲、罗传宝、常谷珍等领导和同行们,他们或是在精神上给予我鼓励,或是在学术观点上给予我启发,或是在资料的收集上给予我方便,如此厚德高谊,令我没齿难忘也。

我的夫人宋素琴教授,儿子成志及岳母大人,在我全身心投入增订本《曾国藩家族》写作过程中,不仅给予我起居生活方面的诸多关怀爱护,而且在资料的查找和有关图片的采集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我的父母及亲人们,也以不同方式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多方鼓励和支持。在此,我衷心感谢亲人们的博大和挚诚亲情给了我不断奋进的力量。

我深知,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曾国藩家族》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敬乞读者诸君多多批评指正。

成晓军2006年6月于

惠州学院困知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