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你要懂得保护自己
7188500000023

第23章 警惕校园意外——校园安全篇(2)

4.上课前,体育老师应当认真备课,并将所需场地器材提前告知场地器材管理员。

048.孩子有了坏朋友——让孩子正确结交朋友

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想借鉴一下教育孩子的经验都没有什么好的途径。也没有过程可以重复,尽管教育孩子的方法会不尽相同,但是家长都希望只看到一个结果,那就是成功。所以,很多家长都会担忧、焦虑甚至手足无措,生怕教不好孩子,不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开始下降,而且经常无故缺、旷课,跟一些朋友三五成群地在外面闲逛,夜不归家,抽烟、酗酒、打架骂街,甚至合伙偷东西,许多家长的心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孩子交上坏朋友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交到优秀的朋友,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自己的孩子经常和一些成绩不好、习惯糟糕的孩子交往。家长怕孩子和这些朋友交往,学会很多坏的东西,于是家长试图用各种方式阻止孩子与这些坏朋友来往。如:搬家,给孩子转校等,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在新的地方又结识了很多新的坏朋友。家长此时往往是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场景小故事】

场景一

小华今年14岁了,以前一直很懂事、很乖,很听父母的话,而且成绩也不错。可如今,他居然有了厌学的情绪,甚至还不想上学了。原来,自上学期小华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一起玩耍后,学习成绩就下降了,而且开始厌学。小华的父母很担心,他们不想让儿子接触那些人,但是儿子对此非常排斥。说重了,怕孩子有逆反心理,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来;但说轻了也不行,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小华的父母对此感到很烦恼,他们陷入了一种既想保护儿子又想让他自己作决定的两难处境。

场景二

无独有偶,刚上初二的王省突然变了性格,现在买衣服动不动就要买名牌,要不然就不穿,还说父母的观念很老土。一次,王省的父母发现儿子竟然开始抽起烟来,还经常逃课。经过一番调查,王省的父母找到了原因:这是儿子与学校里的一群不爱学习的坏学生交往所造成的。无奈之下,王省的父母把儿子转到了一所封闭式学校。上周末,当王省的妈妈到学校接儿子时,却从老师口中得知,儿子上周早已请假回家了。直到第二天下午,王省才回家。之前王省曾经整整出走了5天。现在,王省的父母担心儿子会随时离家出走,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实在伤透了脑筋。

【安全知识课堂】

孩子到底交什么样的朋友不是家长所能左右的,这也是让不少家长头痛的事情。由于孩子的心智思想开始萌芽,小学高阶段以及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学习、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上会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也希望家长和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因此对说教式教育很厌烦,他们表现出向往“自由”,要求脱离大人的管束,这也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叛逆的原因之一。但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只是“孩子”,他们受到生理限制、知识不足、社会经验缺乏等影响,自我意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因此他们择友、交友带着主观的好恶,缺乏正确的判断。

家长首先要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喜欢交朋友的,并能够支持孩子与朋友之间的正常社交,不要以学业为理由剥夺他们玩乐的权利。另一方面要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不能让他们单从兴趣出发去交朋友。有一些方法家长或许可以试一试。

1.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

首先,要摸清楚他的朋友圈的具体情况,不要道听途说,亲自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比如请他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了解孩子们的品行。如果只是淘气一点、不爱学习,并没有道德上的问题,家长不要一棍子打死,应该积极引导,好的坏的都分析一下,跟他如朋友般交谈。如果父母掌握了孩子朋友恶劣行为的证据,那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告诉他不赞成交这样朋友的原因,讲清危害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其次,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作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家长如果本着理解、信任和尊重的态度,多与孩子感情沟通,了解他的愿望和苦恼,家长不要整天纠缠在孩子的小错误中,使之情绪对立,不要把成人化的要求强加于孩子,使他无所适从。

另外,要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家长可以多和老师、学校联系,尽力帮孩子实现表现自己的愿望,改善孩子在集体中的地位,帮助他赢得“重视”和“尊重”,孩子自然会疏远坏朋友。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及多做运动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不妨多陪孩子玩玩,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重视。

2.提早教给孩子正确选择伙伴的方法

家长往往要等到发现孩子结交了“坏”伙伴,等到他变得神神秘秘的时候,才开始手忙脚乱如临大敌般地制止。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一切就会简单得多。应提早教给孩子怎样和伙伴相处,讨论他的需求和困惑,不要等到危险信号出现了才仓促“应战”。

3.不要给孩子施加交往压力

在孩子的交际圈里,家长不必急于让孩子获得广泛认同,即使你感觉到他是多么孤独。同时,把自己的家营造成一个快乐的场所,而不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当孩子遭遇到成长中的黑暗时刻,就会想到这个安全温暖的地方。

4.如何和孩子交流交友问题

当家长发现孩子交友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好好找孩子谈谈,而不要只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和小伙伴断绝来往。青少年面对这种情况时通常会说,父母是小题大做,神经过敏。但是,如果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并把你的意思充分表达清楚,他们最终是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5.别用打骂方式逼孩子“绝交”

这时可以找个“第三者”做说服工作,但这个“第三者”一定是家长和孩子都信任的人。家长找的这个做说服工作的“第三者”,一定要更强势,能够“震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轻松和被保护,愿意听“第三者”的话。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作为一个社会人,没有朋友的人生注定是孤寂和痛苦的。所以培根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由此看来,朋友是孩子健康快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少了朋友,孩子的天空就像是缺少云朵一样,精彩不起来。在孩子交朋友的这个问题上,只要家长能够做好孩子的“军师”,那孩子的交友问题就不会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

049.小心校园暴力——告诉孩子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让孩子们学会勇敢,教会他们如何在暴力来临时大胆沉着地面对应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如果孩子性格内向、老实胆小,习惯逆来顺受,不哼不吭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那他们极易成为放肆蛮横的学生或者小混混们的目标,而事后忍气吞声、不敢告诉任何人又使得暴力者更加猖獗嚣张,以致陷入恶性循环。

到底什么是校园暴力?目前,校园暴力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概念。通常我们都是通过媒体描述报道的具体事件来理解其意思。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当中的拦路勒索、敲诈、抢劫、殴打、欺辱等行为,通常伴随着暴力威胁的方式。

有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校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也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是否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学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是孩子们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校园可谓是一片净土,但近几年校园中经常发生暴力事件。

【场景小故事】

10月底的一天,福州永泰某中学初三的一名男生小林看不惯初一男生阿灿染黄发,心里那叫一个恼火,认为这名同学样子太横了,而且过于招摇,根本没有把高年级的学长放在眼里,小林是越想越觉得气不过,于是就想教训一下阿灿。可是这件事情的确和人家阿灿没有关系呀!加之学校也没有对阿灿的黄头发进行干涉,没想到却让小林看着不舒服了!在11月4日,小林纠集社会青年阿真和另两名青年对阿灿进行了一番拳打脚踢,致其轻微伤。而这名初三男生和那名社会青年分别被永泰警方处以警告和治安拘留7天的处罚。

【安全知识课堂】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暴力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家长透露这个情况。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校园暴力是一场给当事人肉体和心灵带来巨大创伤的悲剧。可以想象,对于正值豆蔻年华的孩子来说,一经遭遇校园暴力将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而频频上演的校园欺凌事件已经说明了“校园暴力”不再是局部的、个别的现象,而是孩子们随时随地可能遇到的不幸。于是,如何制止校园暴力,保护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

可是,事情已经存在了,家长以及老师不能不对孩子进行提醒,否则孩子遇上校园暴力还是会受到伤害,那么,告诉孩子面对校园暴力到底该怎么做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下面还有一些切实好用的小方法可以帮助孩子: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2.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3.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4.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5.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我们应该在帮助孩子建立对法制和公义的信心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自身摆脱困境、战胜暴力与威胁的智慧和能力。毕竟,如果从最根本的地方看,学校和家长都不可能教孩子一辈子,以后的路还得由他们自己到社会上去摸索着走。一句话,学会勇敢,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050.性无知很危险——教孩子正确理解性

孩子会由好奇心的驱使常常问父母一些有关性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为什么哥哥有小鸡鸡,我没有?”等等。对此,父母不应含糊其辞、遮遮掩掩,编造谎言哄骗孩子,更不可对其训斥、责骂。

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对性更感神秘,既不能解决孩子的疑问,还可能为孩子形成不正确的性心理制造了机会。因此,父母既不要把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看作是神秘莫测的事情,又不要把它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坦然回答性问题并注意不要使其养成把性看作下流、可耻、禁忌、不道德等错误观念。

孩子如果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父母无须掩饰,可以直接回答孩子:“是从妈妈那里来的。”这样孩子暂时就没有什么疑问了。但不久后孩子可能又想知道孩子到底是从妈妈的身体的什么部位生出来的,答案很简单,你只需告诉孩子:“从妈妈的心脏下面生出来的。”但后来孩子又想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会到那里的,你可以回答:“是通过爸爸完成的。”最终你面临着你最害怕的问题:“婴儿怎么会通过爸爸进入到妈妈身体里呢?”但是他所期待的答案可能要比你想像的简单得多。在这个年龄孩子不想知道细节性的问题;对孩子详细解释性的问题为时过早而且是错误的。只要你认真地告诉孩子:“当爸爸和妈妈相互产生爱时。”孩子对这样的答案就感到很满意。

当然,每个父母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要尽量轻松、自然、坦白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场景小故事】

场景一

豆豆曾问过妈妈好多关于性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在你的肚子里可以不吃东西?为什么爸爸有胡须妈妈没有?为什么我吃妈妈的奶爸爸没有奶?我也是女孩我会不会生宝宝……”

对于豆豆的提问,豆豆妈总是平静地告诉她,每个宝宝都是从妈妈的身体里面出来的,妈妈的身体里有个特别的地方是专门给宝宝住的,叫子宫,而爸爸的肚子里没有这个子宫,只有妈妈才可以生宝宝,豆豆是女孩子也像妈妈一样肚子里也有子宫,只是还很小很小,要等长大了才能生宝宝等。总之,豆豆每问一次妈妈就回答一次,尽量不让她对性有太大的困惑和神秘感,其实孩子对她想知道的问题弄明白了就不再问了。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有时甚至古灵精怪的,能够回答的豆豆妈都尽量回答,讲不清楚的就告诉她,这些问题妈妈也不清楚,等妈妈弄懂了再告诉你好吗?或者说这些问题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上学了老师也会教给你这些知识。

场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