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一休大师问信徒。
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赚到了这么多钱!”
一休大师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坐以待毙。“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心灵的皈依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无常。其实,有时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着的每个瞬间,就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拘束于他人如何看待,不受制于浮华声色与金钱利益。一旦确定了内心的想法,就去尝试和行动。
弘一法师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金刚经》
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世间万法无常,如执着有我有常就痛苦了。
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
弘一法师看破一切幻想,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他选择了出家。面对众人的不解,大师自述了出家的起因。
导致我出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小时候的家庭熏染,而有一些应该归功于我在浙江师范的经历。那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将我在年轻时沾染上的一些所谓的名士习气洗刷干净,让我更加注重的是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的磨炼。因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静和平淡,一种空灵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升起,并充斥到我的全身,就像小时候读佛经时的感觉,但比那时更清澈和明朗了。
民国初期,我来到杭州虎跑寺进行断食修炼,并于此间感悟到思想境界,于是便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介“比丘”,与孤灯、佛像、经书终日相伴。如果谈到我为何要选择在他人看来正是名声鹊起、该急流勇进的时候出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我记得导致我下定出家决心的是我的朋友夏丐尊,他对我讲了一件事。他说他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绝食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身心进行更新,从而达到除旧换新、改恶向善的目的,使人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他还告诉了我一些实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给了我一本参考书。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找机会尝试一下,看看对自己的身心修养有没有帮助。这个念头产生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了,于是在当年暑假期间我就到寺中进行了三个星期的断食修炼。
修炼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第一个星期逐渐减少食量到不食,第二个星期除喝水以外不吃任何食物,第三个星期由喝粥逐渐增加到正常饮食。断食期间,并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更没有心力憔悴、软弱无力的感觉。反而觉得身心轻快了很多、空灵了很多,心的感受力比以往更加灵敏了,并且颇有文思和洞察力,感觉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断食修炼后不久的一天,由一个朋友介绍来的彭先生,也来到寺里住下,不成想他只住了几天,就感悟到身心的舒适,竟由主持为其剃度,出家当了和尚。我看了这一切,受到极大的撞击和感染,于是由了悟禅师为我定了法名为演音,法号是弘一。但是我只归依了三宝,没有剃度,成为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我本想就此以居士的身份住在寺里进行修持,因为我也曾经考虑到出家的种种困难。
然而我一个好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彻底下了出家为僧的决心。
在我成为居士并住在寺里后,我的那位好朋友,再三邀请我到南京高师教课,我推辞不过,于是经常在杭州和南京两地奔走,有时一个月要数次。朋友劝我不要这样劳苦,我说:“这是信仰的事情,不比寻常的名利,是不可以随便迁就或更改的。”我的朋友后悔不该强行邀请我在高师任教,于是我就经常安慰他,这反倒使他更加苦闷了。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与其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这句话对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语就警醒了我。是呀,做事做彻底,不干不净的很麻烦。于是在这年暑假,我就把我在学校的一些东西分给了朋友和校工们,仅带了几件衣物和日常用品,回到虎跑寺剃度作了和尚。
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颇多。我并不想去昭告天下我为何出家。因为每个人做事,有每个人的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本就永远不会相同,就是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的。至于我当时的心境,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
弘一大师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和内心的归属,世间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在上下求索,你想要得到内心的清爽与纯净不一定要像大师一样皈依佛门,但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真实理想。
让世情淡一分
世情常常牵扯着人们,让人们左右难舍、举棋不定。
其实,在人生路上挣扎的人们看不清,世情浓一分,心就沉重一些。所以在生活之中要懂得培植轻松的心情,把世情看淡一分。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弘一法师也告诫世人:“世情要看破看淡,不为世间情爱所累。不求奢侈丰盛,心在道上,不要为了顾念人情世故,让道心退失。”
顾念人情世故是一种外在的心态,人有时候就会被这种外在的心态所束缚而让自己的决定左右摇摆,苦累其心。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找到佛光禅师说:
“久闻大师慈悲,请你为我的父亲超度吧!”
佛光禅师欣然同意了,并开始筹备香花素果之类的供品,这个人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想到了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追问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知道他是一个吝啬鬼,所以想教训他一番,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太贵了,禅师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还是打个折吧!
给你八两银子,怎么样啊?”
禅师点头道:“好吧!”
诵经如期开始了,只听禅师念念有词地道:“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这位“孝子”听了后感觉不对,于是打断禅师问道:“禅师,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只听说人死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让父亲到东方世界呢?”
禅师回答道:“施主有所不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给八两,只好超度他到东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说道:“我再加二两好了,还是麻烦你超度我父亲到西方世界吧!”
这时,棺木里的父亲突然发起火来:“你这个不孝子,为了省几两银子,害得我一下子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让我东奔西跑,好不辛苦啊!”
佛法不是商品,怎么能够用金钱衡量呢?佛经上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同样,施舍也不能因为受者的价值不同而千差万别。
佛法无价,不能以金钱的多寡来决定功德的大小,同样,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亲情、爱情、友谊、公益事业、爱心……都是无价之宝,都值得我们付出。但付出一定要是真心的,如果像故事中的这位“孝子”一样,既顾念金钱、之后又顾念世情,你的心最终会被累到筋疲力尽。
不为情绪所动
人如果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事情必然会纷扰不断。情绪就如生长的杂草,时时刻刻试图吸收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生长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情绪所动,你才能修得一颗宁静之心。
弘一大师引用某大师之语来阐述修佛的定力:“子等归向极乐。
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必成无疑。
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佛家潜心修行之人甚多,来看看云居禅师的修行吧。
为了潜心修行,云居禅师每晚都会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禅。
山下的几个调皮年轻人一直想找机会跟云居禅师开个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没有。
一天晚上,他们藏在了禅师上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禅师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石头后伸出手放在了禅师的头上。
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大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禅师竟然站着没动,反而把他们吓了一跳,于是急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向山下跑去。而禅师却又若无其事地向山上走去。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寺院找禅师,并问他:“大师,听说寺院后的山上经常闹鬼,你觉得是真的吗?”
云居禅师微笑着说:“怎么可能会有这回事,你们不要信以为真。”
“是吗?可是我们却听说,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还被鬼按住了头。”年轻人继续说。
云居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头是有其事,不过按我头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跟我开玩笑。”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当时你就没有害怕吗?”年轻人不解地问。
禅师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会有那么厚实和温暖的!我又怎么会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无需害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将军之勇是临阵不惧,猎人之勇是不惧虎狼,渔人之勇是不惧蛟龙,而和尚的勇是就是一个‘悟’。我连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祸福无常,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和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更多化险为夷的机会。
放下心中的“怕”
人们的内心时常会被恐惧所笼罩,其实“怕”或者“不怕”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怕”,只是因为我们放不下。
弘一法师最初出家也是因为身体常常有病弱之相。他皈依佛门之后,就曾对众生说:“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常常发作,身体衰弱,心常恐惧,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响生理,但能把一句佛号认真地念,工夫得力,使贪嗔的习气消除,才是究竟彻底的治疗宿疾之法。
导致一个人恐惧的信息来自外界,想要真正消除恐惧,就要会辨识外界的信息,找到可以安心的一点,这样心安自在其中。
一个学僧去拜访行海禅师,希望禅师可以为他讲解《临济录》。
行海禅师道:“如果你真的想有所开悟,不妨去找圆觉寺的洪川禅师,他讲解的《临济录》是最好的。”
学僧说道:“不瞒禅师,我已经听过他的讲述了,你是天龙寺滴水禅师的真传弟子,我现在想听听你的讲解。”
行海禅师见推辞不得,于是示意学僧跟着他走。他把学僧带到了平时僧人们操练的武场,并教了学僧一套剑法,直到学僧练得大汗淋漓才带他回禅房。
行海禅师看着不断擦汗的学僧问:“你觉得我讲解的《临济录》
如何?”
学僧大惊,答道:“禅师何曾讲解过《临济录》,不是一直都在练剑吗?”
行海禅师说:“我就是在讲解《临济录》,你觉得讲得如何?”
学僧不解地问道:“难道禅师的《临济录》就是一套剑谱吗?”
行海禅师恳切地开示道:“我本来就善于剑道,所以我只能讲解剑道,我虽然是滴水禅师的弟子,但是并没有学习一般禅者的作为。
但是《临济录》绝非纸上谈兵,根本不可能从语言口舌上去了解,师父虽然讲过,但是我不是传声筒,所以没有办法学!”
学僧不以为然地说道:“照禅师这种说法,历代祖师传法传心的功德岂不都成了传声筒了吗?”
行海禅师摇头反驳道:“传法传心是传法传心,传声筒是传声筒。”
世间岂止是学禅不能当传声筒,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知识一定要自我消化,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有所得。学禅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学会了分辨信息,才能心中有数。人们越趋于理智,离恐惧和无知也就越远。
做真实的自己最安心
人们每天都纠结于事事非非中,其实给自己的空间并不多,这些让人头大的是非对错总是搅扰着人们的心智,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还原自己。当你遇到是非对错的争执时,要学会看透纷扰、超越是非,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安心。
弘一法师指点善友看透纷扰:“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弘一法师引用的莲池大师的一句话,其意被佛家解为: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师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住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佛家对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应该悟透其中道理,还原真我才对。禅宗六祖获得了衣钵心印之后,害怕别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连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僧侣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追赶而来。
一位叫慧明的僧侣最先追上了禅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说不是为了衣钵而来,而是真诚地为了求法而来,恳请禅宗六祖接见。
禅宗六祖说:“既然你是为了求法而来,那么请先抛弃一切外援,断掉心中所有思恋的念头。”
过了一会儿,禅宗六祖接着说道:“你不要想着善,也不要心存邪恶,你问问你自己,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听了禅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顿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接着他又请求禅宗六祖再告诉一下秘密的意思。
禅宗六祖说:“如果我能够告诉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听了,感激地说:“我遁入空门已经很长时间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对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学会时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矫正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欺骗一生,才会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会明确自己心中的最终愿望和理想,才会鼓足勇气一直坚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纷扰繁杂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