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最好还是接受这个现实,以宁静的心态来面对。
平地起波澜,只因为心不静
如果心念被打扰,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必然引起内心的层层波澜,当人被迷了心窍,一切纷扰就会纷至沓来。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弘一法师在对善友说法的时候也曾提到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思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
口舌是非若起于别人,大多时候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口舌是非起于身边的至亲至爱,有时候我们将无法抵挡,那么听信口舌之后的恶果也只能自己承受。
来看看这样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口舌迷惑吧。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们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时,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有的像马、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虎、有的像狼、有的像猿猴、有的像狐狸……叫得出名字的、从未见过的,一应俱全。
就在众人错愕惊慌之时,佛陀安详地走到百头鱼身边,询问了三次:“你是迦毗黎吗?”
鱼皆答:“是。”
佛陀又问:“当初教养你的人,现在在什么地方呢?”
鱼说:“她已经堕入阿鼻地狱,经受苦难……”
听到百头鱼竟然会说话,众人更加疑惑,于是请求佛陀详解鱼的来历。
原来,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婆罗门老来得子,起名叫迦毗黎。
迦毗黎非常聪明好学,从小到大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从不曾让父母失望。后来,年迈的婆罗门过世了,迦毗黎与年老的母亲一起生活。
一次,母亲问迦毗黎:“孩子啊,你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吧!”
迦毗黎诚实地回答:“不,母亲,迦叶佛的智慧非常广大,不是我能比得上的!任何人有疑问去请教他,都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可是,我却有许多问题答不出来。因此,总是会有人嘲笑我。”
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母亲说:“那么你何不去学佛法呢?这样,你就不会输给他了。”
迦毗黎又诚实地说:“母亲,您不明白,一切佛法,以恭敬为本,为成无上大道,必须发恭敬心出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深义。”
听到此话,母亲有些犹豫了,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怎么舍得让他出家呢?但她又实在想让儿子成为全天下最聪明的人,于是说道:“好,我就让你去出家学佛,可是我们约定在先,一旦学成了,你就要赶快回来孝顺我。”
单纯诚实的迦毗黎进入了僧团,开始研读佛法,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了解了经典的道理。每隔一段时间,他的母亲就会去探望他,并满心期待地问:“孩子啊,你现在学得怎么样了,可以胜过迦叶佛了吧?”可是诚实的迦毗黎一次又一次摇头。
终于有一天,失望的母亲忍不住对儿子说:“我教你一个可以成为最聪明人的方法!听着,以后只要有人说法胜过你,你就用不屑的口气回骂他‘你们真是太愚痴了,没见识!比猪头还不如……’
这样,就没有人敢再说下去,也没人再敢讥笑你了。你就是最聪明的人了。”
诚实天真的迦毗黎受到母亲的诱惑,加之想到自己如此努力还是不能赶上迦叶佛,心里不免急躁了起来。从此,他真的开始用骂人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不足,来回击别人的嘲笑。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原本纯真、诚实、善良的迦毗黎,变得愈来愈傲慢,愈来愈口恶。他用他能想到的一切动物来骂人,甚至用这些来侮辱圣者。
最终,迦毗黎招感堕为水族的恶果,身上长满了百余颗畜生头。
而她的母亲也下了地狱,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聪明才智随然可以带来荣耀,但是却无法克制恶念对任性的侵蚀,千万不要轻信那些可以使自己变得堕落的秘方,相反要时常反省、化度自心的迷惑。
弘一法师曾启示大众在生活中开悟自己,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
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
像水一样至柔克刚
水绕山而行,遇海而入,遇到分水岭就分流开来,遇到汇合口就汇聚一处,它的不固执,它的筋骨柔顺让它川流不息,永远充满生机。
弘一法师在讲到随缘而变时,就非常赞同佛眼禅师对于随缘的解释:“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他向大众解释道:“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
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
在生活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一切随时、随性、随悲喜才是心性通达的最高境界。
寺院的地面到处盖满了枯黄的小草,小和尚觉得很难看,于是对师父说:“我们重新种些草吧!”
师父回答道:“不急,随时。”
终于到了播种的季节,老和尚和小和尚开始忙碌着种草。
“不好了!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走了。”小和尚惊恐地喊道。
老和尚笑了笑说:“没关系,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就算是洒在泥土中也不会发芽的。一切随性!”
这时候,飞过几只小鸟啄食草粒。
“真要命!师父,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跺脚。
老和尚依然笑呵呵地说:“没关系的,草粒多着呢,吃不完的。
一切随遇!”
半夜时分,一阵暴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惊叫道:“师父,这下可全完了,草籽基本上都被大雨冲走了!”
老和尚走过来,缓缓地说道:“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一切随缘!”
一个星期之后,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点点绿意。
小和尚高兴地拍手欢呼。
师父看到后说:“随喜!”
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强求,去改变任何人或者物,正所谓“遇事强求,徒伤感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抱怨、不躁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
这是一种大觉悟,只有心性旷达才能以柔克刚,以智胜勇,人生才能顺畅圆满。
心如止水才能抵抗诱惑
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一路奋斗,但当你置身于名利场上之时,当你面对孰轻孰重的抉择和金钱的诱惑时,只有心如止水才能不被诱惑俘获。
弘一法师如此评价世间的金钱、名利与浮华生活:“自古以来世间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许多罪恶,此迷惑颠倒之人所喜爱,真正觉悟的人不要。纵然得到也不要,为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有利与大家享受。仔细想想道理不难明白。人在世间一切享受够用就行了,衣服够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风雨就行了,不必大厦别墅。在美国我见过很大的住宅,设备豪华,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压力,所为何来?聪明人应不做糊涂事。”
大师对俗世的生活如此评价是教化世人追求生活上的简单和内心的圆满。他用故事教化世人要克制自己,不贪心才能获得圆满。
很久很久以前,悉达多太子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端坐于用吉祥草制作的菩萨座上,并发誓:“如果不成佛道,终不起于此座。”
经过了四十八天的静思冥想之后,太子终于证得大神通。就在这时,菩萨座所涌现的祥光瑞气将魔宫遮蔽住了,惊动了魔王波旬。
波旬得知悉达多太子修成了菩萨道,万分震怒,立刻派出魔兵魔将前去破坏太子的修持。
魔王先派遣了三个妖艳的魔女,企图用美色来诱惑太子。魔女使尽种种媚态,说尽了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继承王位,享受荣华富贵,不要在这里苦苦修行,但是太子始终不为魔女所动。
为了给骚扰他的三个魔女一点教训,悉达多运用神力将魔女变成了满脸皱纹、丑陋不堪的老太婆。三个魔女用尽了所有的魔力,仍然无法恢复原貌,于是跪在悉达多太子面前流泪忏悔,恳求太子慈悲救度,还她们美貌。
得知美人计失败之后,魔王怒火冲天,亲自率领众多魔兵魔将,前来找太子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