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万事由来
7177100000003

第3章 文化历史习俗(2)

卫青在漠北击败了单于,霍去病击败了匈奴左贤王,令匈奴的主力向西北远逃。经过了几次大战,匈奴力量迅速衰弱,没有能力再向东扩展了;从此,汉朝北方地区具有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

西汉时与匈奴和亲政策

王嫱,字昭君,她是汉元帝后宫之中最美的一个宫女,但是她从没有得到过汉元帝的一丝宠爱,所以心中充满了怨气。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充当汉家的女婿,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嫁到匈奴。辞行之时,元帝才见到了美丽绝伦、善于应付、举止文雅的昭君。元帝十分后悔,但是为了取信于匈奴,他只好让昭君出塞了。呼韩邪尊称昭君为“宁胡阏氏”。“昭君出塞”历代为人们所传颂。但是,汉和匈奴和亲的原因前后并不全然相同。

西汉的前期,汉弱匈奴则强,汉朝就用屈辱性的和亲来谋求边境的安宁。秦末汉初时,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东胡与月氏等族并且吞并了楼烦、白羊等国家,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公元前27年,匈奴围攻马邑(今天的山西朔县),接着便直指太原。汉高祖刘邦率领了32万大军去迎击,在乎城白登山(现今的山西大同东北)被冒顿的40万精兵围困了7天。刘邦利用了陈平的奇计,买通了冒顿的阏氏才得以脱围。在这以后,匈奴不断的骚扰汉朝的北边郡县。汉朝无力打击匈奴,刘邦只好采用了刘敬的和亲建议,以刘氏的宗族女作为公主,嫁给单于,每年要送大量丝绸与酒食给匈奴,和匈奴结为了兄弟,让匈奴不再掠夺边地。和亲之后,匈奴的掠夺便有所减少了,但是从未停止过。这种和亲一直到了汉武帝的初期。

经过了“文景之治”之后,汉朝的国力强盛了,汉武帝决定要打击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朝派兵30万在马邑伏击了匈奴,没能成功,匈奴断绝了和亲。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率领军队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匈奴损失惨重,人民也开始厌战,既害怕汉兵的袭击,又想得到汉朝的丝绸等财物,于是多次向汉朝说好话来求得和亲。汉朝要匈奴称臣并送太子作为人质才可同意和亲。双方都不肯让步,和亲没能成功。在公元前89年,匈奴单于借击败汉朝师将军李广利的时机,自称为“天之骄子”,并且要求娶汉女为妻子,还要求汉朝每年给大量的酒、粮食与丝绸,匈奴就保证不侵扰汉朝的边疆。汉朝拒绝了这种很不平等的和亲方式。

在汉宣帝的时候,匈奴五单于争位,接着分裂成了两部。公元前53年,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被北匈奴的郅支单于击败了,呼韩邪就归附了汉朝,称臣派质子人侍。汉朝帮他恢复了故地,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攻打且杀了郅支单于,使呼韩邪又重新统一了匈奴。为了感激汉朝,且长期的与汉朝保持友好,他就主动提出了和亲。汉朝已达到了让匈奴称臣派质子的这一目的,所以同意了和亲,这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佳话。从昭君出塞到西汉末期,北方的战争停息了,牛马遍野,双方的人民都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西汉和东汉的更替

西汉末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汉成帝时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依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以及铁官徒的暴动,西汉王朝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个时候,外戚王莽采取了各种手段,来打击异己,以此笼络民心,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汉平帝死了以后,孺子婴继位,王莽再次辅政,依次称为假皇帝以及摄皇帝。公元8年,王莽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

接着,西汉宗室旧臣发动了反对王莽的斗争,农民起义大规模地爆发。南阳大地主与西汉宗室刘秀在斗争时不断发展。公元23年,绿林军以少胜多,在昆阳打败了王莽的主力军队。

刘秀在昆阳大捷立下了头功势力逐渐强大。公元25年,刘秀自称皇帝,定都洛阳。从此,开始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第一个女皇的由来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然而中国第一个女皇要比她早得多。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驾崩,6岁的太子元诩即位,这就是肃宗孝明帝。

肃宗年幼,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由于政治腐败,生活腐化,朝廷内外对其极为不满。

公元528年,孝明帝年19岁。在对胡太后的行为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密诏原秀容部落酋长,后为车骑将军、六州讨虏大都督的尔朱荣,令其率大军到京城洛阳,逼迫胡太后归政。没想到机密泄露,胡太后先下手为强。她把孝明帝的潘嫔妃刚生下的女孩谎称为“太子”,大赦天下。不久,在尔朱荣兵发洛阳之前毒死孝明帝,改年号“武泰”,立假太子为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早于武则天156年。

局势稳定后,胡太后又对外宣称潘嫔妃所生为女孩,于是废旧立新,另立临洮王的世子、3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闻讯大怒,立即兵发洛阳,一举攻占后,把胡太后和幼帝元钊淹死在洛水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此后,尔朱荣又把持了北魏实权。

诸吕之乱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于长乐宫,同年,他的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时,只有17岁,加上生性仁弱,朝中大权全被操纵在太后吕雉手中。

吕后在政治上的发迹,可是说是开始于诛杀异姓王。史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氏力”。高祖出征异姓时,吕后居京师,开始参与朝政。她曾策划阻止刘邦废太子并左右讨伐英布的军事部署,而且干预刘邦身后将相人选的安排,慢慢培植亲信党羽,从而形成一股势力。

公元前188年,只有23岁的惠帝病死了。惠帝无子,于是吕后立少帝,并由吕后临朝称制。4年后,吕后又废少帝,开始立恒山王刘弘为帝。

吕后临朝,企图削除刘家势力,并植吕家势力,乃“杀高祖子赵幽王友,共王恢,及燕灵王建。于是立侄子吕台为吕王,台弟产为梁王,建城侯吕释之子禄为赵王,台子通为燕王”。(《汉书·外戚传》)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都封了王,吕家势力也大,刘邦“非刘不王”的限制被打破,这该算是刘家的大不幸。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重,临终前下命由吕禄掌握北军,吕产掌握南军。

吕后死后,诸吕欲诛功臣以绝后患。“先下手为强”,于是齐王刘襄首先发难。吕产派大将灌婴迎击,灌婴到荥阳以后,按兵不动,准备和刘襄及诸侯联合,共击诸吕。同时,在长安的陈平及周勃等也采取了行动,从而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可是吕氏集团依然控制南、北军,太尉周勃用计假借符节,进入北军,从而夺得统军大权。朱虚侯诛杀了南军首领吕产,并且遣人将诸吕不管男女老幼一并处死,从而把吕氏集团彻底消灭。

什么是“五胡十六国”

“胡”是指历史上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华”是指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居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往内地。最主要的五个民族为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少数民族在内地饱受了汉族贵族的迫害,还深受“八王之乱”所带来的痛苦,因此纷纷起义。

从公元304年起,他们依次建立起十几个政权,历史上称“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的斗争,不但令中原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一举消灭了西晋王朝。晋朝贵族以及大批人民逃到了江南。晋王朝的短暂统一不久被分裂所替代。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的说法,含有汉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事实上各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治局势

三国末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除了魏元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我国进入了短暂的统一时期。可是好景很短,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趁西晋内乱以后国力虚弱之机,消灭了西晋政权,使中国再次进入分裂的局面。

在西晋贵族逃到南方重新建立政权的时候,北方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展开了异常频繁的斗争,相继出现了二十多个政权。十六国时期各族贵族的封建割据,主要为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还有夏等国,另外冉魏、西燕与代国,在前秦时期,曾经有过比较短暂的统一。

不久,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并且统一了北方,开始了北朝时代。不久以后,北魏又分裂了,形成了东魏、北齐以及西魏、北周互相对峙的混乱局面。公元577年,北周消灭了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大隋朝,不久以后消灭了南朝的陈,统一中国。这一时期,北方各族政权频繁更替,从积极的方面上来看,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替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公元581年,杨坚夺得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在这以前,北方已被北周统一了,南朝处在陈朝政权控制的统一状态。所以,当隋朝建立时,隋朝所要进行的统一工作,事实上只不过是消灭南方的陈朝罢了。隋文帝杨坚先铲除朝廷里的异己势力,再在经济上积蓄力量,并且大造战舰,做好向江南进军的准备。那时候,南北各族人民因为多年的融合,民族矛盾已渐渐缓和;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不断频繁,令南北统一的要求愈来愈强烈了。

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公元588年,杨坚委派晋王杨广领兵50万1,协同水师,向陈朝发动了猛攻。公元589年,隋军渡过长江,攻下了建康,灭了陈朝。接着陆续摧毁了南方各地的反抗,实现了统一南北的大业。

隋文帝与隋炀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大将,杨坚的女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周静帝年幼即位,杨坚担任丞相,独揽大权,被封为隋王。

公元581年杨坚废了静帝,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杨坚率兵消灭陈朝,统一了中国。在位时期,颁布了均田令,减免人民的赋税,重新编排了户籍;改革了政府机构。隋文帝十分节俭,就连皇后都必须穿着粗布衣服。

在杨坚做皇帝时,隋朝的经济、政治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公元604年,杨坚被太子杨广杀害。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同时是隋朝的末代皇帝。

公元604年弑父登基。早年曾经替其父亲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杨广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广建宫殿与池苑,挖运河,修筑长城;横征暴敛,赋役频繁,结果社会重新陷人日益深重的危机之中。

从公元611年起,各地农民起义频繁,结果隋朝土崩瓦解了。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隋朝宣告灭亡。

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制度,大约最早源于战国。当时,赵武灵王自称“主父”,传位于王子何。

汉高祖刘邦尊呼其父为“太上皇”,是这一称呼的开始。之后,“太上皇”的称呼,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老皇帝主动传位其子,如宋高宗传位孝宗,孝宗传位光宗等。有的是儿子称帝,逼前皇帝老子引退,如唐肃宗称帝,迫唐玄宗退位。还有老子勉强让位给儿子,心中不愿意也不得不让出帝位,如唐高祖传位唐太宗。这些太上皇,因授受之际情况不同,各自境遇也下同。有的仍操持朝政,有的悠游度日,有的成为阶下之囚。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有尊位有权势的太上皇,要算清高宗(即乾隆)了。他自恃“天威远震,武功十全”,宣称只做60年皇帝(因其祖父康熙做了61年皇帝,不敢超越),自诩为“十全老人”,在晚年大兴土木,修建宁寿宫,又刻了“太上皇之宝”的玉玺。85岁时,他正式当上了太上皇,但大权紧握,丝毫不放,且到临终(89岁)。

唐朝最繁荣的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社会相当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从而达到了唐朝繁荣的高峰。社会生产经过由唐高祖、唐太宗到唐玄宗100年的恢复发展,最终达到了新的高峰,粮食布帛产量很多,是时“四方丰稔,百姓殷富”,国家仓储盈满,以至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诗人杜甫也在《忆昔》诗中描写开元时期繁盛情况就曾说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此诗尽管有些夸张,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开元年间物价十分低廉而且平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以后,一直到天宝末年,物价达到长期稳定,“两京斗米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物价低廉平衡对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唐朝户口也慢慢增长。在武德年问,全国共有户200万,贞观时已增至300万,唐高宗永微三年(652年)上升到380万户,武则天末年神龙元年(705年),全国共有户615万,有人口3714万。而且到了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增加速度更快,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增加到891万,人口达5291万,这就是唐朝人口统计的最高数字,因为有很多的逃户不在簿籍,因此政府统计的户口数比实际户口数要低一些。根据估计,天宝年问全国实际户数最少有1300万~1400万,如果按一户五口计算,唐朝全国大约有6000万~7000万人。垦田面积根据其估计大约有800万~850万顷左右,稍微多于西汉的最高垦田数字。开元年间,一大批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先后涌现出来了,著名的有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崔颢、王昌龄,书法家颜真卿,画家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史学家刘知几、吴兢,科学家一行,从而使开元年间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昌盛的景况。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朝从契丹手中收复了辽西二十一州,并且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拔也古、新罗、回纥等全部重新归顺唐朝。在西北,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且打败了吐蕃、小勃律,通往中亚的道路又重新被打开了,唐朝对西域的主权恢复了,唐朝的声威也远播西亚。日本以及朝鲜半岛与唐朝的联系频繁。

“开元盛世”,是唐朝百余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它的出现,和唐皇朝统治者压榨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伴随着唐玄宗后期统治逐渐趋向腐败,各种社会危机也开始进一步暴露出来了。

“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为篡夺帝位而发动的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声称迎战来犯的辽兵,当大军来到开封西北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的部下发动了兵变。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此后,赵匡胤废掉了后周皇帝,定都开封,国号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朝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为何大多失败

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太祖、太宗等几位皇帝全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权、军权、财权以及司法权等主要领域来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削弱大臣和巩固皇帝,形成了权力集中于中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确避免了地方的割据,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