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句典3
7131700000004

第4章 童联(1)

大名鼎鼎的莫宣卿

唐代的莫宣卿,是广东封川人。十七岁时就中了状元,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

莫宣卿七岁时,曾作过一首表示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风,岂同凡鸟群。

此诗流传开来,莫宣卿被称作神童。

有一位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很想见识一下这位神童,就去了莫家。到家门前时,有人通报:“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礼貌地出来迎接,还行了大礼。

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说:“是,大人。”知县一听,想,我说你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了过去,好大的口气。便出了个上联责问道:

廿日小孩岂称大?

“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为何奚落我呢?于是对下联道:

三两木头不成官。

礼尚往来,小莫宣卿把“梁”字也给拆了开来:“三”、“刅(办字不出头)”(商业上“两”字的俗写)和“木”。梁知县终于知道了莫家小孩的聪慧、机敏,逢人便说,莫宣卿够得上“大名鼎鼎”。

东坡幼年改对联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其少时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同龄伙伴无人能及。小苏轼有时不免沾沾自喜,竟在门前帖了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几天以后,一位老人专程前来,对东坡说:“老朽近得一书,多有不识,特来请教。”说着拿出书让东坡看,东坡接过一看,大惊失色,满纸文字能认得的竟然寥寥无几,他面红耳赤,当即向老者长揖,表示歉意。老人走后,他把那对联各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东坡专心苦读,终于成为了一代文豪,所作华章流传千古。

张适名句妙对学士

北宋时,有位才子名叫张适,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尤其喜欢诗文。六岁时就能作诗,也能和大人一起属对。

一天,张适正在洗澡,经过一番熏蒸、浸洗后,面貌一新:小脸蛋红扑扑的,如同出水芙蓉一般。这时,家里刚好来了一位学士,见到小张适的样子,十分喜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

书生沐浴,日新日新日日新。

上联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小孩洗过澡后,鲜艳可爱,焕然一新。

张适听了,立时想到了出处与意思,想了想后答道:

学者功夫,时习时习时时习。

下联出自《论语·学而》:“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论语》对《礼记》,以推陈出新对温故知新,工巧而敏捷。学士听了,惊异不已,感叹道:“这个小孩真是奇才!”

小丫环与马远斗对

马远位列“南宋四家”,成就斐然。然而他小的时候顽劣不堪,很讨厌读书。

一天,马远偷偷溜出学馆,跑到水塘边,攀柳折枝,逐鱼搅水。正玩得开心,邻家的一个丫环担着两只水桶走了过来。马远怪她搅了兴致,便想吓一吓她。等那丫环打满了水挑起要走时,一躲在树后的马远突然大叫一声,吓得那姑娘跌坐在地,水洒了一身。马远还不甘休,装腔作势地喊道:

挑水丫头谁家女?

没想到那丫环也会对诗,她低着头回敬了一句:

混账小子隔墙人。

马远想不到这丫环居然很有才气,又出一联吟道:

翠芦碧荷,且问你谁人栽就?

这时,丫环已经重新把水打满,挑起水桶,边走边说道:

绿蓼红蕖,原是它天然生成。

马远听了又是一惊,还想再开口,那丫环已头也不回地走了。

马远碰了钉子,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家里。正在郁闷时,窗外传来一阵笑声。他探头朝外一看,原来刚才那个挑水丫环,隔墙踏梯,正拽着他家墙边的桑枝摘桑葚呢。他正愁没机会报复那丫头,于是立即大咳一声,高声质问道:

南院北邻近居,偷摘人家桑椹子,该也不该?

丫环见是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对道:

东游西逛瞎混,不读古今圣贤书,羞也不羞。

一句话说到了马远的疮疤上,马远羞得哑口无言。

从此以后,马远一改常态,专心读起书来。后来,不但在诗文方面卓有成就,还画得一手好画,与名家刘松年、李唐、夏圭并驾齐驱,被尊为“南宋四家”。

哑巴开口是对联

宋朝时,福建浦城有位才子叫黄鉴,到七岁时还不会说话,人们都以为他是哑巴。为此,他的家人四处求医,但收效甚微。

他的祖父见他长得俊秀可爱,特别宠他,经常带他游山玩水,耐心同他说话,教他识文断字,也常常吟诗作对让他听。黄鉴总是很认真地听着,微笑地点头。很多人都说黄鉴的祖父跟一个哑巴费工夫,根本就是“对牛弹琴”,不会有作用。

一天,发生了件很奇怪的事。黄鉴的祖父领着他走到了一处池塘,祖父见池水清亮,景象优雅,心中顿生感慨,于是脱口吟出一个上联:

水马池中走

水马是一种四条腿的动物,常浮在水面上,游得飞快。祖父还在思索着下联,站在一旁的黄鉴竟然开口应对:

游鱼波上浮。

祖父欣喜若狂,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环顾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别人,这才相信真是黄鉴说的。他惊喜万分,领着孙儿飞一样地跑回家,把消息告诉了家人-黄鉴会说话了,而且第一句话竟是对联,这件奇闻立刻在远近传开了。

穷孩子巧对乡博士

汪应辰,南宋时人,祖籍江西玉山。五岁就能读书,但家贫无钱入学,只得去借书来读;晚上没有灯油,就以火焰照明,夜以继日,十分刻苦。

十岁时,汪应辰已能写诗。一天,他偷偷来到学堂边上观看。不料被一个自谓博学的乡博士看见了。他一直看不起家穷的汪应辰,常常取笑他。这时,立即逮住了小应辰,出了个上联让他应对:

韩愈十三能为文,今子奚若?

应辰不假思索,立即回敬道:

仲尼三十而论道,惟公其然!

汪应辰的机智、以牙还牙,让一班乡博士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汪应辰自此更加努力,十八岁时,即在京城夺魁,高中状元。后官至吏部尚书,人称“玉山先生”。

解缙智对曹尚书

解缙是明代翰林学士,自幼聪慧,七岁时即能诗善对,闻名远近。当时的一名曹姓尚书听说解缙后,就派人把他接到了府上,想考一考他。

解缙年纪不足十岁,其貌不扬,穿着童稚。曹尚书有意展示自己的博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小犬入门嫌路窄

解缙耳聪目明,知道老尚书在取笑自己,便针锋相对答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十分惊讶,又指着堂下石狮出对,说: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不假思索,旋即对出下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心下佩服不已,又指天空,出对说: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小解缙毫不畏惧,手指大地对答: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

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不分高下。老尚书居高临下,咄咄逼人,解缙则才思敏锐,不输名人大家。一段联林趣话,珠联璧合,无可挑剔。

张居正与爷爷属对

张居正幼时好学,遇到问题,总是一直追问不停。

有一次,张居正追问祖父一个问题,不停地问,一直把祖父问得哑口无言。祖父无奈道:“你这孩子,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你还要问砂锅能装几升米吧?”

小张居正用祖父曾说过的话,反驳道:“是呀!您老人家不是常对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吗?”

孙子这么一说,老人只好顺水推舟,说:“对!对!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不学不问,就无学问,你千万不可不懂装懂。”说完,哈哈大笑。

二人的说笑声很大,惊得窗外树上的蝉虫呼地一声飞跑了。祖父借题发挥,摸着孙子的头,告诫他说:“孩子,‘知了,知了’,做学问可不能一知就了啊!”

张居正点点头,又想了想,把爷爷的话语编成了一副对联,吟道:

学问学问,必须既学又问。

知了知了,不可一知就了。

祖父听了频频点头,乘兴接了一句:

莫做灯笼千只眼

张居正接口答道:

要当蜡烛一条心。

祖孙两人喜滋滋地乐开了花。

张居正管官

一天。张居正和几个伙伴一起玩游戏:用竹椅当轿子,张居正坐在上面,让几个孩子抬着他走。这时,荆州的府台经过这里,几个孩子吓得惊慌失措,张居正说:“不要怕,让我来对付他们。”

府台的仪仗队很快就到了近前,差役让他们到别处去玩。张居正站起来说:“他是官,我也是官,为什么一定要我让他?”府台在轿中听到这话,便走出轿来说:“你知道我是什么官?”张居正说:“谁不知道你是荆州的府台,可你知道我也是一个官,是管官的官。”府台见眼前这个小孩口气狂妄,便想给他个教训,于是说道:“我出一个对子,你若对得出,我就给你让路;对不出,你给我让路。你看如何?”张居正点头同意。府台便说出上联:

大老爷,八抬轿,顶天立地。

张居正立即对道:

小童生,一支笔,定国安邦。

府台一听,吃惊不已,认定这孩子必是奇才,遂令差役绕道而行。

真神童

李开先是明朝的文学家。一次,他的爷爷做寿,宴请了当地很多乡绅名流赴宴。李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此时的李开先只有七岁,跟随父亲李淳应酬来宾。在祝寿的客人中,有一个田进士,看到小开先眉清目秀,举止文雅,非常可爱。他早听说这孩子三岁学字,五岁背诗,七岁就能做文章,心中半信半疑。今日见了,很想当面考考他。

宴席结束后,趁众宾客还在,田进士就请李淳带儿子出来玩。小开先跟着父亲来到客厅。田进士请他对对。小开先说:“我字还不识几个,怎能对楹联,怕要叫前辈耻笑了。”

田进士笑着说:“无妨,无妨,试试看!”说着随手写出了上联:

墙边柳,枕边妻,无叶不青,无夜不亲。

小开先听了,一时哑然。这时,他看见房檐下挂着几只鸟笼,里边的百灵、画眉鸟跳上跳下,很是欢快。他心里一阵高兴,于是工工整整写出了下联:

笼中鸟,仓中谷,有架必跳,有价必粜。众宾客见了赞不绝口,田进士大笑着连声说:“神童,真乃神童!”

王汝玉七岁对其父

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的王汝玉博闻强记,自幼便有才名。

王汝玉七岁那年冬天,下了场雪,太阳出来后,房檐上的积雪被晒化了像雨水一样滴下来。他的父亲即景出上联道: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王汝玉对曰:

风吹尘起,地声不火之烟。

楼上之楼井中之井

王洪是闽中十才子之一。官至翰林院检修,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王洪小时聪明多才。一次,他家中在旧屋上建造新楼,有人见了即景吟联一副:

地楼上起楼,楼间无地。

联内连用三个“楼”字,首尾两字又相同。王洪听了觉得出对很好,他看了看天井的井,顺口对出下联:

天井中开井,井底有天。

旁人一听,齐声叫好。

唐伯虎幼时对来客

唐伯虎自幼机敏活泼,十分好学,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成诗属对的技巧在家乡吴县一带已经很有名气。

一次,唐家有客人来访。父亲拿出甜瓜和炒豆待客,唐伯虎在一边侍立。来客见他年幼乖巧,很是喜欢,又早有耳闻唐伯虎的聪慧,于是出联试他。结果,来客出一联,唐伯虎对答一联,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九言,唐伯虎都对答如流。客人能想到的对联已全部说出,却始终难不住唐伯虎。这时,唐父见朋友已面露窘色,立即解围道:“虎儿,让叔叔休息片刻再教你,快让叔叔吃个甜瓜润润嗓子!”来客接过甜瓜,凝视了一下,然后笑着说: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聪明的唐伯虎立刻想到这句即兴联按平仄划分是下联,那当然要有合适的上联才行。他烟波流转,看见了桌上的炒豆,高兴地对道:

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

何孟春手不释卷

何孟春,字子元。明代弘治年进士。师从著名诗人李东阳,在李东阳的指点下,学业一日千里。

何孟春从小就聪明伶俐,极爱读书,心无旁骛地随李东阳做学问。李东阳家中藏书极多,何孟春如鱼得水,日日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乐不思蜀。李东阳不仅教授他知识,还教给他很多做人的道理。一天,何孟春在李东阳的书房中查阅资料,李东阳出了一个上联要何孟春应对:

手头无钱不为贫

何孟春看了看满屋的藏书信口对道:

架上有书便是富。

李东阳听了笑着不住点头。过了几天,中秋节来临,师生二人在窗前赏月。但见星月皎洁,银河在天。李东阳感慨道:

窗上一轮明月,这般清趣少人知。

何孟春若有所思,徐徐应道:

案上几部诗书,那里精微皆自得。

李东阳听了非常欣喜。从此着意栽培何孟春,何果不负重望,于弘治丙辰科高中进士。

李东阳妙语成对

李东阳为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自幼非常聪慧,相传六岁时即被明英宗召见。在皇宫门前,由于门槛高,小东阳很难跨过,皇上笑道:“书生脚短。”小东阳立即对曰:“天子门高。”进宫后,皇上有意为难他,便指着桌上的一盘螃蟹出了一联:

螃蟹一身鱼鳞

东阳脱口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皇上颔首赞许。东阳高才崭露头角。

若干年后,李东阳成为天子门生,官居高位。一些新科进士到李府拜会,有位进士尊称东阳为“阁下李先生”,东阳心动,出了一联:

庭前花始放

上联并不难对,然而众进士都很拘谨,不敢轻易应对。东阳见状笑道:“刚刚不是已经有人对出了吗?”此言一出,众人一头雾水,原来东阳所指的就是进门之时一位进士所说的“阁下李先生”。“庭前花始放”与“阁下李先生”字字成对,而实质文义毫无关联,正是对联中的“无情对”。众人释然,无不为东阳才情折服。

曹宗七岁对渔民

明代孝宗年间,广东饶平出了一个神童叫曹宗。曹宗七岁就能对对联,曾经有人出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曹宗随口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思维之敏捷,令人赞叹。

一次,小曹宗到海边去玩。一个渔民认出了他,有意考考他。便说:“你若能应我的对,我送一条大鱼给你。”于是念道:

沙马钻沙洞,沙生沙马眼。

渔民的上对中,嵌入了鱼名“沙马”。这样下联也必须有动物名相对。曹宗想起了水牛在塘中洗澡,即对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见曹宗没有被难倒,渔民立即拣了一条重达十几斤的大马鲛鱼给他。他想着曹宗肯定拿不回去,没想到,曹宗不慌不忙地用绳子拴住鱼腮,放到水沟当中,拖了回去。

一天晚上,曹宗正在洗澡,这时一个更夫慌慌张张跑到曹家,听说曹宗在洗澡,就隔着窗户向曹宗喊话。原来,这个更夫打错了更,守城监史罚他对对联,如果对不上,必要打上几十大板。更夫没读过什么书,于是跑来找曹宗帮忙。

曹宗问更夫上联是什么,更夫说:“是‘东楼三,西楼四,更鼓朦胧,朦胧更鼓’。”曹宗没了声音,不一会儿,隔着窗户大声对道:“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更夫听了,立刻重复了几遍,确认记住了,千恩万谢而去。

在老虎头上捉虱

嘉靖年间,丞相方献夫位高权重,被时人称作方国老。

方国老辞官回归故里那年,为了彰显威风,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方大夫祠,并立大木牌,上写一条告示:“凡路经此处者,一律拘捕,罚做杂役一日。”方国老是朝廷一品大员,出此告示,让乡人敢怒不敢言,不少人被抓后只有干活。

消息传开后,附近的小孩子们都很不服气,但又不敢明说。惟有十一岁的莫奇胆识过人,决心在老虎头上捉虱子。

这天一大早,莫奇故意从修建方祠的工地经过,方国老的仆人冲过去就把他拉住了,告知要罚做苦工一天。莫奇问:“你们这样任意拉人、罚人,还有没有王法?”

“这就是王法!”仆人指着木牌说。

“这个玩艺儿谁都会做,要拿圣旨来才是王法。”

“你小子嫌命长了是不是?给我捆起来。”仆人不耐烦地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