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句典3
7131700000002

第2章 成语(1)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音乐。在各类乐器中,他最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他觉得这种乐器古朴典雅,吹奏起来娓娓动听。齐宣王喜欢讲究排场,听竽也不例外。他每次听吹竽,都要组成一支300人的大乐队。他给竽师的待遇很高,因此很多竽师都想到他那里吹竽。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对吹竽一窍不通。他听说有这样的事,觉得300人一起合奏有机可乘,决定碰碰运气,说不准能够讨点赏金,于是,他就来到皇宫加入到合奏的队伍当中。他本来不会吹竽,每当演奏的时候,他就混在吹竽的人群中凑数,装模作样,鼓起腮帮,嘴唇翕动,做出非常卖力的样子,其实根本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是,他也得到了齐宣王赏给的丰厚薪俸。就这样,南郭先生混了很多年,一点吹竽的技艺也没有掌握。后来,齐宣王驾薨,他的儿子齐潘王继承王位。齐潘王受父亲的影响,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的习惯和他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轮流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挟着铺盖连夜逃走了。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羊的读书人。乐羊读书没有恒心,也很不用心,他到很远的地方寻名师深造,没到一年便回来了。当时,他的妻子正在织布机上织布,以为他学成归来,十分高兴,问道:“你的学业已经完成了?”乐羊说:“还没有呢,只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家,而且又住不习惯,所以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听,立刻拿出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的布匹从中间剪断。乐羊见妻子如此,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妻子对他说:“蚕吐丝,丝织成线,寸缕累积,丝丝相连。我要不断地织,才可以织成一匹布。现在剪断了,不是前功尽弃,浪费了以前不少日子了吗?做学问也应日积月累,连续不断,才能成才。如果半途而废,与这些断了的丝线有什么区别呢?”

乐羊听了深感惭愧,觉得不应辜负妻子的心意,决心今后一定要坚持学习,不再间断。第二天一早就出门,继续拜师求学。这一别就是七年,终于学有所成。后来,魏文侯看中了乐羊的学识,封他为官。

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前秦占据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与统治中国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前秦皇帝符坚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想要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便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占了寿阳(今安徽寿县)。

晋朝得知前秦军队来犯,宰相谢安便派其弟谢石和侄子谢玄等带领八万兵马去迎敌。晋军和秦军兵力悬殊,晋朝的许多官员都十分害怕。谢玄同将领们商议:必须趁秦军大部队未到的时候,乘其不备攻击他们的前锋部队,挫伤他们的士气,才能彻底击败他们。于是,谢石派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先对洛涧的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这一仗,首先挫败了秦军锐气,晋军士气大振。

符坚带领八千秦军赶到寿阳,听说晋军消灭了他的洛涧守军,大吃一惊,也没有先前那么骄傲了。他登上寿阳城楼,看见晋军的队伍训练有素,十分严整,不由得胆怯了起来。当他把目光移到远处的八公山上时,突然发现山上埋伏了无数的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只是符坚见到晋军的威整,一时眼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晋兵了。随后,他对站在身旁的符融说:“晋军如此强大,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不久,晋军渡过淝水,大败秦军。符融阵亡,符坚也中箭受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后来,人们就用“草木皆兵”来形容人极度恐慌,稍有动静就疑虑重重。

朝三暮四

古时候,宋国有一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日子一长,他对猴子的性情就了如指掌,而猴子好像也懂得了主人的心意似的,经常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来逗老头开心。于是老头儿对猴子就愈发喜欢了,宁可让家里人饿着肚子,也要让那些贪心的猴子顿顿吃饱。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他想把猴子的饭量减少来节省粮食,但是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一晚上也没想出个好办法,害得老头整夜都没睡好觉。第二天一大早,老头就起了床,走到猴群面前,对它们说道:“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每天早上三升,晚上四升,你们看这样够不够?”猴子们一听,都乱蹦乱跳,呲牙咧嘴地表示不满。“好吧,好吧,”老头儿连忙又说,“增加一点,给你们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总该满意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摆尾地趴在地上,十分满意。

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孟尝君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孟尝君出使秦国时,被秦王扣留。秦国的大臣都劝秦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得到消息,立即暗地里托人去见秦王的宠妃燕姬,请燕姬劝说秦王放了自己。燕姬答应了请求,但要求孟尝君送他一件白狐皮袍子。

可白狐皮袍子只有一件,已献给秦王了,孟尝君正犯难时,他的一个门客说:“相国请放心,我这就去把秦王的那件白狐皮袍子弄来。”当夜,这个门客装成狗爬进秦昭王的宫殿里,顺利地偷到了那件白狐皮袍子。燕姬得到了心爱的白狐皮袍子,就在秦王面前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秦王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料定秦王会后悔,连夜带着门客直奔秦国边境的函谷关。可是,他们到关口正当半夜,而关门要等鸡叫了才开。这时,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个人“喔喔喔”地学了几声鸡叫,引得周围村子里的公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关人听见鸡叫,以为天亮了,便打开了关门。于是,孟尝君一行得以逃出秦国。等到秦王的追兵赶上时,孟尝君早已进入齐国境内了。

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个神箭手叫更羸(léi),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时,天空中飞过一只大雁。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只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魏王当然不信了。于是,更羸便举起弓,拉动弓弦,弓弦“嘣”的一声响后,那只大雁果然哀叫一声从空中跌落下来。

魏王大吃一惊说:“想不到你竟然有这么高的本领!”

更羸笑着说:“不是我的本领大,是因为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雁。它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疼痛;叫声悲惨。是因为它掉队了,失去了同伴。它惊魂未定,听到弓响,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就剧烈疼痛,所以就掉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用”惊弓之鸟“形容受到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惊慌、害怕。

独步天下

东汉初年,汝南慎阳人戴良才学超群,见解奇特,但秉性清高,讨厌做官,一直在江夏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有一次,他的同乡谢季问他:“您认为天下有谁能跟您相比呢?”戴良自信地回答道:“我好比那夏禹和孔子,独步天下,无人可比!”

东施效颦

春秋时,越国有一位绝代佳人名叫西施,她有心疼病,疼起来时她就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和西施同村有一位长相丑陋的女子名叫东施,她认为西施的样子很美,便也像西施那样按着胸口,皱起眉头。村里的富人见了都闭门不出;穷人见了也都领着老婆孩子躲得远远的。

痴人说梦

相传在唐高宗时,江淮一带来了一个和尚,行迹来历让人难以琢磨。有人问他:“汝何姓?”和尚回答:“我姓何。”人们又问:“你是何国人?”和尚便说:“我是何国人。”书法家李邕在为其撰写碑文时竟然把这当成了实话,他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慧洪在记述这段事情时评论说:“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得陇望蜀

三国时,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汉宁王”。

魏武王曹操知道后,非常气愤,于是率兵四十多万征讨。曹操手下谋士、名将不计其数,所以一路上过关斩将,非常顺利就打到汉中。

眼看着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中将士万众一心,攻打了很长时间,仍没有成效。

长史荀攸献计:“张鲁手下有一个贪官,名叫杨松,若给予一些金银,再让他为内应,肯定能够把城攻下。”

曹操便依计而行,结果真的把张鲁打败了。将士们都很高兴,主簿司马懿献计:“起奏王上,今汉中已平,然尚有刘备、诸葛亮虎居两川,倘领兵来犯,吾势危矣。今我军心正齐、锐气正胜,不若趁两川民心未稳,领我得胜之兵讨之,一举可定也。此计甚妙,唯大王察之。”

曹操说:“卿此言差矣,刘备雄才,诸葛亮之智,兼有两川之地,民心已服,羽翼已成矣,急切不可下。再者,西蜀之路崎岖不平,若胜则可,若败,吾军一无可逃矣!”顿了一下又说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画龙点睛

相传南朝梁代,梁武帝命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四条龙画得惟妙惟肖,不过都没有画上眼睛。有人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张僧繇解释说:“如果画了眼睛,龙就会飞走的。”人们认为他说的太离谱,非要让他画上眼睛不可。只见张僧繇拿起画笔在两条龙的眼睛上一点,霎那间,电闪雷鸣,壁上的两条龙腾空而去,而另外两条没有眼睛的龙依旧留在墙壁上。

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