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4
7129000000018

第18章 每天都有进步,才能迈向成功

【原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九月廿六日发家信第十三号,想已收到。十月初十日,接到家中闰月廿八所发信及九月初二、九月十四所发各件。十二夜又于陈伯符处接到父亲大人闰八月初七所发之信,系交罗罗山手转寄者。陈伯符者,贺耦庚先生之妻舅也,故罗山托其亲带来京。得此家书四件,一切皆详知矣。

纪泽聘贺家姻事,观闰八月父亲及澄弟信,已定于十月定盟;观九月十四澄弟一信,则又改于正月订盟。而此间却有一点挂碍,不得不详告家中者:京师女流之辈,凡儿女定亲,最讲究嫡出庶出之分,内人闻贺家姻事,即托打听是否庶出,余以其无从细询。亦遂置之。昨初十日接家中正月订盟之音,十一日内人即亲至徐家打听,知贺女实系庶出,内人即甚不愿。余比晓以大义,以为嫡出、庶出何必区别,且父亲大人业已喜而应允,岂可有他议?内人之意,以为为夫者先有嫌妻庶之意,则为妻者更有局蹐难安之情,日后曲折情事亦不可不早为虑及。求诸弟宛转禀明父母,尚须斟酌,暂缓订盟为要。陈伯符于十月十日到京,余因内人俗意甚坚,即于十二日夜请贺礼庚、陈伯符二人至寓中,告以实情,求伯符先以书告贺家,将女庚不必遽送,俟再商定。伯符已应允,明日即发书,十月底可到贺家。但兄前有书回家,言亲事求父亲大人作主。今父亲欢喜应允,而我乃以妇女俗见从而扰惑,甚为非礼。惟婚姻百年之事,必先求姑媳夫妇相安,故不能不以此层上渎。即罗山处,亦可将我此信抄送一阅,我初无别见也。

夏阶平之女,内人见其容貌端庄,女工极精,甚思对之。又同乡陈奉曾一女,相貌极为富厚福泽,内人亦思对之。若贺家果不成,则此二处必有一成,明春亦可订盟;余主意尤在夏家也。京城及省城订盟,男家必办金簪、金环、玉镯之类,至少亦须花五十金。若父亲大人决意欲与贺家成亲,则此数者亦不可少。家中现无钱可办,须我在京中明年交公车带回。七月间诸弟乡试晋省之便再行订盟,亦不为晚。望澄弟下次信详以告我。

牧云补禀,烦弟为我致意道喜。季弟往凹里教书,不带家眷最好,必须多有人在母亲前,乃为承欢之道。季洪十日一归省,亦尽孝之要也。而来书所云寡欲多男之理,亦未始不寓乎其中。甲五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夜讲一刻足矣)。季弟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兄国藩手草。

【译文】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九月二十六日发出第十三号家信,想必已经收到。十月初十,收到家中闰月二十八日所发信及九月初二、九月十四日所发各信。十二日晚又在陈伯符处收到父亲大人闰八月初七日所发的信。是交由罗罗山之手转交的。陈伯符是贺耦庚先生的妻舅,因此罗山托他亲自带到京师。得到这四封信,一切都已经知道了。

纪泽聘贺家的婚事,看闰八月父亲及澄弟的信,已定于十月订亲;看九月十四日澄弟的一封信,则又改在正月定亲。而这中间确实又有一些不得不详细告知家里有所挂碍的事:京城的那些妇女们,凡是儿女定亲,最讲究嫡出庶出的分别,内人听说了贺家的亲事,就托人打听贺家女儿是不是庶出,我由于这件事无从询问,也就放下了。昨初十日接到家中正月定亲的音讯,十一日内人就亲自到徐家打听,得贺家女儿的确是庶出,内人就十分不乐意。我从那时以来就以大义开导她,认为嫡出庶出何必区别。何况父亲大人也已高兴地应允了,难道还能再有别的异议?内人的想法,认为做丈夫的如果先有嫌妻子是庶出的意思,那么做妻子的更有局促难安的心情,日后也许有磕磕碰碰的事情,也不能不早些考虑到。请求诸弟委婉地禀明父母,此事还需考虑,暂缓定亲为要。陈伯符于十月十日到京,我因内人俗见很是固执。就在十二日夜请贺礼庚、陈伯符二人到寓所,把实情告诉他们,请求伯符先写信告诉贺家,不必立刻将女儿的庚帖送过来,以后再商量。伯符已经答应,明天就发信,十月底可到贺家。但是为兄之前有信寄回家中,说亲事求父亲大人做主。如今父亲大人高兴地答应了,而我竟由于妇女的俗见而迷惑,很不礼貌。只是婚姻是百年大事,必须先求得婆媳、夫妇相安无事,因此不能不将这层意思上禀。就是罗山那里,也可把我这封信抄送给他看一看,我起先并没有其他看法。

内人见夏阶平的女儿容貌端庄,女工精细,很想和夏家结亲。还有同乡陈奉曾有一女儿,相貌极为丰厚有福气,内人也想娶她。假如贺家婚事真的不成,那这两家必定有一个成功,明年也可定亲;我的注意力尤其在夏家。京城及省城订婚,男家必定要置办金簪、金环、玉镯之类,至少也需要花五十两银子。要是父亲大人决心要和贺家成亲,则这些银两数也不能少。家中如今无钱置办,需要我在京中明年交应度举人带回。七月间诸弟乡试时趁进省城之便再订婚,也不算晚。希望澄弟来信详细告诉我。

牧云补禀生,麻烦诸弟为我致意贺喜。季弟去凹里教书,不带家眷最好,必须多有些人在母亲跟前,才是承受欢颜的好办法。季洪十天回家省亲一次,也是尽孝的好办法。而来信听说的寡欲会多生男孩的道理,也未尝不包含在其中。甲五读书,一定要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最重要(每天夜里讲一刻钟足够了)。季弟看书不必求多,也不必求记住,只要每天坚持看书,自会有进步,千万不可喜新厌旧,这本书没读完,又忽而换了那本书。兄国藩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