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7124000000015

第15章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5)

经过筛选,取得报考资格的各国留学生足有30多人,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考试前几天,几位中国留学生使尽浑身解数,打探起教授的情况来。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得知,主持这次考试的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当过中国军队的俘虏!

中国留学生们这下全死心了,把时间花在不可能的事情上,再愚蠢不过了!他们纷纷宣告退出。吴鹰的一位好友也劝他说:“算了吧,把精力分出来多刷几个盘子,好歹还能挣点学费!”但是吴鹰并未有一丝动摇,还是如期参加了考试。在教授面前,他很能放得开,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助教的角色中。

“OK!就是你了!”当教授给了吴鹰一个肯定的答复后,又微笑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录取你吗?”吴鹰诚实地摇摇头。

“其实你在所有的应试者中并不是最好的,但你不像你的那些同胞,他们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挺愚蠢,更没有勇气。你们是为我工作,只要能给我当好助手就行了,还想几十年前的事干什么?我很欣赏你的勇气,这就是我录取你的原因。”

走出考场,吴鹰立刻被同胞们围了起来,听说他被录取了,那几位中途退出的留学生不由得顿足捶胸,多好的机会被错过了!后来吴鹰又听说,教授当年的确是做过中国军队的俘虏,但中国士兵对他很好,根本没有为难过他,他至今还念念不忘呢!

如今,吴鹰的公司股市值已达70多亿美元,他被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亚洲之星》评选为最有影响力的50位亚洲人之一。吴鹰承认,当初求职的经历对他以后事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生命感悟:一个人的天赋并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重要的是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记住,“不是你没有力量,而是没有去实现。”如若不信,就去试试吧!

契机

贝尔利用电声转换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样机,但贝尔和助手无论如何叫喊,电话机仍旧像聋哑人一样默不作声。

贝尔的电话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许多电学界的专家对他所做的工作嗤之以鼻。贝尔十分苦恼,他开始怀疑电声转换的原理。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邻居正在弹奏吉他,乐曲“叮叮咚咚”地传到了试验室。

贝尔突然对助手说:“我成功了。”助手莫名其妙,惊奇地看着他。

贝尔说:“吉他因为有共鸣,所以声音洪亮,电话的送话器发不出声音,就是因为共鸣不足的缘故,只要设计一个助音箱,问题不就解决了?”

贝尔把一张木床拆了,很快制作了一个助音箱。当他和助手再次对着电话听筒喊话,他们都听到了对方的声音。

吉他声在常人看来十分平常,但在发明家眼里却成了成功的契机,成败就在一念之间发生了质的变化。

生命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乐观的人总是像一位心灵猎人,能够捕捉到光明、希望和奇迹,悲观的人却恰恰相反。

天才的品格

著名科学家福尔顿,曾经由于某项研究过程的需要,被迫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以完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是测得的数字却比当时人们所想象的数字大500倍。

福尔顿将自己测得的结果与过去的理论相对比,觉得差得太远,因而没有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也就是说,他没有把这个新的“信息”或者“事实”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福尔顿之后,美国一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在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过程中也得到过这样的结果。和福尔顿不同的是,他立刻将这个事实发表,并由此推出一种新的热传导度测量法。而且,他的这一新发现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我们不难想象福尔顿的内心是何等的懊恼。他回忆这段经历时曾痛苦地说:“如果当时我脱下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着称为‘创造’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耀。”

福尔顿的遗憾,是他把自己新的发展,掩埋在陈腐的“习惯”和“传统”之中,从而遮蔽了成功的光芒。

这使我们想起了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阿列纽斯于1882年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爱德龙德的指导下进行了测定电解质电导率的研究工作。他把测定结果写成一篇博士论文寄给母校多普沙拉大学。由于该校学位评议委员的成员们还不理解论文的深刻意义,因而错误地评为四等。

“四等”就意味着参加博士考试的失败,但是,阿列纽斯在挫折面前没有退却,没有消沉,他将这篇落选的博士论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给德国加里工学院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奥斯特瓦尔德仔细地阅读了论文和来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连呼“真了不起”。1844年8月,他亲自去瑞典访问了阿列纽斯,对那篇落选的论文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代表加里工学院授予他博士学位。

更令人惊喜的是,阿列纽斯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并于1903年因这一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阿列纽斯不畏权威,坚持自我,勇于探索,最终问鼎辉煌。

生命感悟:摆脱习俗偏见,敢于我行我素。坚持真理,你便会出类拔萃,一览众山小,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成功始于一个意念

一位牧师为了让他吵闹不休的小儿子老老实实呆在客厅里以便腾出时间看点书,顺手从书柜里取出一本旧杂志,撕下了印有一幅世界地图的那一页,再把这贞撕成碎片,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奖给你5元钱。”

牧师原以为拼拢好一幅地图足足可以使儿子花费一个上午时间。但是,不到10分钟,小孩敲开了牧师的书房:“爸爸,地图拼好了。”面对着吃惊的父亲,小孩不无自豪地说:“这很简单,在那页杂志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地图也就会是正确的。”

牧师一震:这不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传道真谛吗?的确,我们所拥有的幸福、财富和快乐,我们所遭遇的贫穷、痛苦和不幸,并不是由于世界的不公和错乱,而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能否拥有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幸福、构思快乐和追求财富。

20世纪初的一天,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拜访了美国钢铁大王戴尔·卡内基。卡内基告诉希尔:他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而在他的哲学中。他一生的基本哲学就是:“人生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为它而劳动。”

卡内基就是凭此从一个贫穷的苏格兰移民的孩子变成了美国最富有的人。

生命感悟:“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

永远不要失去自信

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被称为石油巨子的保罗·盖蒂,就是凭着极强的自信,一次次把自己推到事业巅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保罗·盖蒂由于经营石油的成功,已经是一位世界名人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后不久,美国海军部长就极力邀请他主持斯巴达飞机公司和航空学校的业务,并对他说:“这将是你对海军和祖国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1942年4月,美国海军部要求斯巴达公司生产格鲁曼战斗机机翼。专家们预测,要达到投产,至少需要15个月准备时间。但保罗·盖蒂却指出专家们缺乏进取心和好胜心,提出要在6个月内完成准备工作。专家们大声抗议,甚至连急着要货的海军部也表示了怀疑。

然而保罗·盖蒂却对自己的计划充满自信。他挑选了50名同样充满自信的优秀工作人员,让他们接受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同时制造工具的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不久,50名培训人员回来了,10套工具也准备就绪。生产开始的时候,6个月的期限还未到昵。开工之后,盖蒂几乎每天都和工人生活在一起,在他的领导下,工人们的生产效率竟是其他同样机型飞机制造工厂的10倍……

当人们问及盖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主见,对自己的成功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而不要迷信权威。”接着他深有感触地谈了自己因缺乏自信而犯的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发生在盖蒂年轻的时候。他在俄克拉何马州买了一块认为相当不错的地皮,根据他的经验,下面会有相当丰富的石油。他请来一位地质学家,专家却在考察后在报告中肯定地说:“这块地皮根本就产不出一滴油,最好是将其卖掉。”盖蒂听信了专家的话,把它卖掉了。然而没过多久,那块地上竟打出了高产油井,事实证明那是个石油高产区。

第二个让盖蒂痛心的失误发生在1931年,那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还在继续,全国的经济不景气,股票的价格降到了极低的水平。盖蒂认为美国的经济基础是好的,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恢复,股票价格会大幅上升,于是他买下了墨西哥石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随后几天,股市出现了一些下跌,盖蒂自信下跌已经接近最低点。然而盖蒂的同事们已经被大萧条弄怕了,他们竭力劝说盖蒂将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大伙的一致意见使盖蒂动摇了,最终抛出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份。事实最终证明,盖蒂先前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以后的几年中,这家石油公司财源滚滚。事后盖蒂不无后悔地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失去了自信,你也就失去了一切。”

最倒霉的一次是在1932年。那时盖蒂意识到中东原油的巨大潜力,于是盖蒂派出谈判代表到巴格达,同伊拉克政府反复交涉后,他们打算买下一块很有前景的地皮开采特许权,价格只有几十万美元。就在此时,世界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忽然波动,于是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时候在中东进行投资是不明智的。盖蒂再一次被大家的意见所左右,推翻了自己原来的判断,命令在巴格达的手下人中止谈判。结果十多年以后,当盖蒂决定再次进军中东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为了得到那块地皮的开采特许权,他竞多付出了1000多万美元的代价。

缺乏自信而导致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在以后的岁月里盖蒂“一意孤行”,最终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商人。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信任自己的能力,深信所从事之事业必能成功。因此,他们在做事时就能付出全部精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