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7122700000024

第24章 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2)

孩子哭闹时,要让他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如让孩子说出他的不满,父母表示理解并给以安慰,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放松。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此时切勿强行制止。

给他表达愤怒的方式

孩子由于受生活经历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不知该如何表达和平衡自己的情绪,认识不到只有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才能适当地发泄自己的不满。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也要用正确的宣泄方式,如可通过唱歌、大声说话等将愤怒表达出来。

和他讲道理

要跟孩子讲一些他可以懂并能接受的道理,态度要温和,不能被孩子的坏情绪带动。继而做出过分的反应。如果遇到孩子敲自己头的情况,可以告诉他,敲痛头要上医院看病。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做的。

愉快的生活环境

轻松的环境对孩子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生活环境会感染孩子的情绪,轻松的气氛使他随时能够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在孩子心情好时尝试一些新的游戏活动。有时,孩子不喜欢某些游戏是因为不熟悉游戏规则或不擅长,父母的引导会改变孩子对这些游戏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尝试新游戏时,家长要尽可能陪在他身边,给他以鼓励。

让他多参加社交活动

经常带孩子参加儿童或成人的社交活动,并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礼节,如怎样结识新朋友,如何与小朋友在游戏中合作,如何解决游戏中的分歧,如何和大人打招呼等。

心平气和地安慰他

当发现孩子疲劳或易怒时,家长要温和地提醒他停止正在参与的活动:或者坐下来参与孩子的活动,以助他一臂之力。对年龄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抱抱他,对他说一些安慰的话,防止他心情沮丧或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把他暂时搁置一边

对待以发脾气作为手段要挟家长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不理他,离开他,允许他发泄,让他独自想想,因为这时的孩子是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待孩子情绪平静下来时,妈妈可以搂他在怀里,慢慢地问他:“刚才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发脾气能解决什么问题吗?能和妈妈说说你的道理吗?”一定要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家长要从小教会孩子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样,当孩子走入社会时,才不会被鲜花眩目,也不会被荆棘羁绊,成为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舵手。

学会等待——孩子的必修课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这个实验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未来成功的希望。这样看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范畴里,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体内产生需求,在外部的环境下发展成动机,在动机的催促下付诸行动实践,以满足需求。这是“原我”的外向发展动力。

而在现实生活中,“原我”必被社会规范所限制,继而形成“自我”,从而得到社会的公共认可,方可成为社会的一员。所以,“延迟满足”成为了人在发展中的一种行为锻炼。

人皆有欲,但往往在生活中未必能即时得到满足。古人常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须知道。社会是由无数人组成,每个人的欲望千差万别,若时时事事以我为先,不顾周遭环境和别人的感受而罔行,必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抵制,发展成冲突。周围环境压力过大,个人的意志一时难以得到满足。则不满和愤恨油然而生,这是人的痛苦的一大来源。

正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可一旦离开家庭走人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因此减少痛苦,追求幸福,则“延迟满足”将是孩子从小的必修课。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一些具备成年人样貌和经历的人,居然不会懂得“延迟满足”的道理和常识。他们一方面溺爱孩子和自己,另一方面又充满着幼稚的幻想,还不时运用各种手段满足自身无法遏止的欲望而伤害别人,实在让人感到民智未开,觉醒无期。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五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和超量满足。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的举动。许多家长总是处在给孩子“即时满足”的状态。在心理上认为孩子小,现在生活优越,孩子有需要一定要满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经常的即时满足,对孩子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即时满足”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孩子性格急躁

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予,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动作稍慢一点,孩子就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今后做事情容易有始无终。

孩子无法感受到幸福

孩子想要一块泡泡糖,妈妈马上给他买;孩子想吃肯德基,妈妈马上带他去;孩子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妈妈马上送给他。所有的东西,都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孩子才不会珍惜,也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孩子不知道爱惜所得到的东西

当孩子轻而易举地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往往不会珍惜。有些孩子的玩具箱里,放着几十件玩具,但对哪件玩具,都是玩几天就扔一边了,有时还拿玩具乱扔、乱摔,对玩具一点都不爱惜。假如这是一件等了几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按时去幼儿园才得到的礼物,他还会如此不爱惜吗?

从长远来看,在现实社会中,情感智力在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等待是情感智力较高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适时的学会等待,有时可以使人把握更好的时机。延迟满足可以从小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从小给孩子一点点挫折感,让他学会等待,从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懂得珍惜,长大后,这种品质也会在他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延迟满足一般都是指物质上的控制,但在情感上,父母要时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的爱是无所不在的。

☆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多抱抱、亲亲他,让宝宝感受到父母非常爱他。

☆父母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答应孩子第二天吃肯德基,结果又不去了,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守信用。“杀猪教子”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被称为“宗圣”的曾子,16岁受业于孔子,很注意个人品德修养,尤其对孩子教育,更是言行一致,不予欺骗。相传,曾子之妻要去赶集,儿子哭着也要去,妻子哄儿子说:“在家里呆着吧,我赶集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这话,立刻不再哭闹,便在家跟着曾子玩耍。时近中午,曾子见妻子赶集回来便放下手中的书,拿起一把杀猪刀,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起来,妻子见状。忙问:“你这是干啥?”曾子回答说:“你不是说赶集回来就杀猪给儿子吃嘛。”妻子阻止道:“不过哄哄孩子罢了,何必真杀呢?”曾子认真地说:“对孩子不可说谎,孩子是学习父母言行的,如今你欺骗孩子,是教孩子学骗人,这样怎能教育好孩子呢。”妻子无言以对,于是,曾子就找人帮忙把圈里的猪杀了,让儿子美餐了一顿。这则故事,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迟满足,父母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根本就不能满足。延迟满足与即时满足、适当不满足灵活应用。

☆说话的语气要坚决,让孩子感受到没有商量的余地。

☆初次使用延迟满足时,孩子会哭闹,父母要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并且让他明白哭闹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孩子做得好时,要给予表扬。比如亲一亲孩子,奖励孩子一块巧克力等等。“有求必应”其实是一剂‘爱心毒药”

一棵小树,历经风雨,枝繁叶茂,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但如果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每天浇水施肥,精心呵护,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决不会成为参天大树。人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对孩子除了给予必要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必须让她经风历雨,在大自然中吸取营养。

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已经成为现代孩子的通病。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麦当劳就非去不可,否则就哭闹不休,大发脾气。于是,父母便不惜血本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可是你知道吗?你对孩子的这份“爱心”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剂“毒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会盲目行动,根本不管是非对错。他们不懂谦让,没有耐心,干什么事情都要让家长帮忙。他们学习起来根本坐不住,容易沉迷于刺激性的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而且大都脾气暴躁,稍一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这样的孩子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当然就丧失奋斗的勇气。

人是否有耐性,是其人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耐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耐性和毅力是人们获得成功的法宝。培养孩子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技巧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技巧一:“等待”从一分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