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笺注
7108100000005

第5章 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此序共分五段——“见性成佛”以上,述佛祖传付至达磨,为第一段。“《法宝坛经》”以上,述二祖至六祖,以明《坛经》缘起,为第二段。“尽出《坛经》”以上,述大师之子孙皆从此经出,为第三段。“与诸佛等”以上,述此经之胜妙,为第四段。以后述流通此经之缘由,为第五段。)

古筠,德异生长之地名。德异为示阳高安卢氏。示阳,即江南瑞州之瑞阳。“瑞”与“示”,音相迩,故曰示阳。高安,其郡名也。瑞阳,明曰瑞州府,元曰瑞阳,唐曰筠州。从唐,故称古筠。今江西之高安县也。《释氏要览》上:“梵语比丘,秦言乞士。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故云比丘。”德异,别号绝牧叟。鼓山皖山凝禅师之法嗣,六祖二十一世孙,休休禅庵之开山。元朝人也。《增集续传灯录》四:“松江淀山蒙山德异禅师,示阳高安卢氏。参苏之承天孤蟾莹。”传详元贤《继灯录》三。

妙道[1]虚玄[2],不可思议[3]。忘言得旨[4],端[5]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6],拈华于灵山会上[7],似火与火[8],以心印心[9]。

[1]妙者,绝妙之言。故《宗镜录》九曰:“只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也。《庄子》:“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2]虚玄,寂静貌。

[3]理之深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法华玄义序》:“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4]《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潜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端,始也。

[6]多子塔,为辟支佛之古迹。而世尊尝于此处,顾视迦叶尊者,分半座使坐者。

[7]《宗门杂录》上:王荆公问蒋山佛惠泉禅师曰:“禅家所谓世尊拈华,出自何典?”泉曰:“《大藏经》所不载。”王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决经》三卷,因开之,经中所载甚详。云:‘梵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苑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吩咐摩诃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惠叹其博究。《法华科注》一曰:“耆阇崛山,此云灵鹫山。以山峰似鹫,故名其山。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灭后,罗汉、支佛常居。为圣所居,故呼为灵。”

[8]《会元》十:天台诏国师谒龙牙,问:“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曰:“如火与火。”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牙曰:“去,汝不会我语。”案:火与火,是火传火,灯灯不断之义也。

[9]《祖庭事苑》八:“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心法要》上:“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西传四七[1]至菩提达摩[2],东来此土[3]。直指人心[4],见性成佛[5]。

[1]四七,自迦叶至达磨二十八代也。达磨又为震旦之初祖。

[2]《稽古略》二:“达磨尊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既而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辞于至王。王为具大舟,实以珍宝。泛重溟,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当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

[3]按:自西印度来东震旦,故曰东来此土。

[4]《宗镜录》:“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5]《悟性论》:“佛者,觉也。人在觉,心得菩提,故名为佛也。”《顿悟入道要门》上:“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

有可大师者[1],首于言下悟入[2]。末上[3]三拜[4],得髓[5],受衣绍祖[6],开阐正宗[7]。

[1]《瑜伽论》:“推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稽古略》二:“慧可大师,洛京武牢姬氏子,初名神光,博涉诗书,尤精玄微。幼年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永穆寺。”

[2]二祖慧可问初祖达磨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见《五灯会元》一。案:此即于言下悟入也。又见末后“东土五祖”第二祖注中。

[3]末者,最后之一次。末上,犹云在最后也。《传灯录》十:僧问赵州从谂禅师云:“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案:世间流通本,“末上”多误作“未上”。今据《大藏经》中之《坛经》及《传灯录》更正之。

[4]《释氏要览》中:“今释氏以三拜者,表三业归敬也。”

[5]《指月录》四:初祖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6]《指月录》四:初祖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7]《法华经·提婆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正宗记序》:“正宗者,必以亲相师承为其效也。”《韵会》:“流派所出为宗。”

三传而至黄梅[4]。会中高僧七百[2],惟负舂居士[3]一偈[4],传衣为六代祖。

[1]三传者,自二祖以下三传也。《大明一统志》六十一:“黄州府黄梅山,在黄梅县西四十里。其山多梅,故名黄梅。指五祖忍大师也。”

[2]高僧者,德高之僧。对于出家者之尊称也。

[3]《事苑》四:“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官;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案:居士,后为在家崇信佛道者之通称。六祖慧能,本姓罗。后投五祖忍大师于黄梅,尝腰石舂米,故云“负舂居士”。

[4]见本经。

南遁十余年[1]。一旦以非风旛动之机[2],触开印宗正眼[3]。

[1]按:自龙朔元年传衣,至仪凤元年,实得十六年。本经所谓“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是也。

[2]《大明录》:“忘言独契者,谓之机。”事见本经。

[3]《传灯录》卷五: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吴郡人,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蕲春谒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法理,以能为传法师。正眼者,即正法眼藏。见上“灵山会上”注中。印宗事,见本经。

居士由是祝发登坛[1],应跋陀罗[2]悬记[3],开东山法门[4]。韦使君[5]命海禅者[6]录其语[7],目之曰《法宝坛经》。

[1]祝,断也。祝发,即断发也。《谷梁传·哀公十三年》曰:“吴夷狄之国,祝发文身。”登坛,登戒坛受具戒也。《法海序》曰:“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所登之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祝发登坛,事见本经。

[2]跋陀罗,梵语,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即求那跋陀罗三藏也。跋陀罗于齐之建元初至京师,译《百喻经》等。

[3]求那跋陀罗《三藏记》曰:“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语见《法海序》。悬记者,悬先记未来之人、未来之事之谶语也。

[4]开,开示也。《佛祖通载》十二:“忍(弘忍),姓周氏,黄梅人。与信(道信)并住东山寺,世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5]韦使君,即韶州韦刺史,名璩。

[6]海禅者,六祖法嗣韶州法海禅师也。案:《坛经》:“师至末后,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此言韦使君命法海禅师录出者,盖因师之遗嘱也。详见《正宗记》六。

[7]录,《韵会》曰:“总也,收拾也。”

大师始于五羊[1],终至曹溪[2],说法三十七年[3]。沾甘露味[4],入圣超凡者[5],莫记其数。悟佛心宗[6],行解相应[7],为大知识者[8],名载传灯[9]。

[1]五羊城,即广东省城。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之像,又作五谷囊。《广州记》:“其城旧日称羊城,亦称穗垣。”

[2]《一统志》七十九:“韶州府曹溪,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3]按:自仪凤元年,至先天二年,实得三十八年。曰三十七年者,或云除示寂之年计也。

[4]《白虎通》:“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甘露即实相法也。”

[5]《俱舍论》:“证理曰圣。”凡,谓凡夫,即平常之人也。《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6]佛心宗,即禅宗也,又简称心宗。《禅源诸诠》下:“所传心宗,实贯三尊。”

[7]行解者,游行于心识所对之境而解了之也。《俱舍光记》一之余:“言行解者,唯是心等作用差别。”作用名行解。相应者,契合之义。《净土论注》上:“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演密钞》七:“相应者,泛指契合义。”《传灯录》三:“达磨大师,传佛心宗,行解相应。”

[8]《大涅槃经》:“能教众生,远离烦恼,修行菩提,故名知识。”大知识,称赞之辞也。

[9]《传灯录》共三十卷,吴僧道原纂。其第五卷,传六祖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中十有九人录在传,余二十四人则有名无传。四十三人名具本经末页注中。

惟南岳、青原[1]执侍最久[2],尽得无巴鼻故[3]。出马祖[4]、石头[5],机智圆明,玄风大震[6]。乃有临济[7]、沩仰[8]、曹洞[9]、云门[10]、法眼[11]诸公,巍然而出[12],道德超群,门庭险峻[13]。

[1]南岳让禅师,青原思禅师。

[2]执侍,执器物而奉事也。

[3]巴者,把也。鼻,鼻准也。宗门方语,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拿撮也。案:无把鼻,言无鼻准之不可把持,即得无所得之意。

[4]道一禅师,南岳让禅师之法嗣,姓马氏,故人称为马祖。唐元和中谥“大寂”。《传灯录》六:“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案:所云马驹,即指马祖之预言。

[5]希迁禅师,居衡山之南寺。有石在寺之东,状如台,结庵于其上,时人号之为石头和尚。

[6]玄风,玄妙之风化也。《文选三十八·庾亮表文》:“弱冠濯缨,沐浴玄风。”

[7]镇州临济义玄禅师初参黄檗,三度被打。后参大愚,于言下大悟。成通八年四月十日示灭,谥“慧照”。其后宗之者称谓临济宗。

[8]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百丈之入室弟子也。敷扬宗教四十余年。大中七年正月示寂,谥“大圆禅师”。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师,即沩山之法嗣。后宗其师弟之学者谓之沩仰宗。

[9]第一祖洞山良价禅师,第二祖曹山本寂禅师,后谓之曹洞宗。不曰洞曹宗者,取便为言故也。

[10]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每顾见僧,即曰“鉴”;僧欲酬之,则曰“咦”。常以此“顾、鉴、咦”三字接学者。后谓之云门宗。

[11]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嗣罗汉琛。周显德五年谥“大法眼禅师大智藏大导师”。后称其宗为法眼宗。

[12]巍然,高大貌。

[13]《周礼》:“阍人掌扫门庭。”

启迪英灵[1]衲子[2],奋志冲关[3]。一门深入[4],五派同源[5]。历遍炉锤[6],规模广大[7]。原其五家纲要[8],尽出《坛经》。

[1]启,开也。迪,导也。《书经·太甲》上:“启迪后人。”英华灵秀之气所钟者曰英灵。《隋书·李德林传》:“陈使江总目送之,曰:此河朔之英灵也。”

[2]《智度论》:“比丘曰:佛当着何等衣?佛应着衲衣。”故宗门中呼佛子曰衲子。

[3]关,或云玄关。三处之玄关也,就法门而言。慈灵法师遵式居天竺日,有贵宦注《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焰谓之曰:“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取观音?”其人无措,师即举付火中。见《佛祖统纪》十《慈云传》。此即楞严三关也。黄龙常以三问拶人。曰:人个个有生缘,如何是汝之生缘?曰:我手何似佛手?曰:我脚何似驴脚?无人契其旨者,天下丛林目为三关。案:此奋志冲关之“关”,指禅关而言。虽非《楞严》之三关、黄龙之三关,而为关则一。故不云“冲三关”,而云“冲关”也。

[4]谓于禅之一门深入也。

[5]五派指上之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

[6]《庄子》:“皆在炉锤之间耳。”

[7]规,所以为圆之器。模,制器之型也。

[8]五家即前所云之五派。注见临济等五宗下。《尚书·序》:“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

夫《坛经》者,言简义丰[1],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一一妙义,发挥诸佛无量妙理。即弥勒楼阁中[2],即普贤毛孔中[3],善入者即同善财[4],于一念间圆满功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5]。

[1]丰,足也。

[2]弥勒为绍释迦佛位之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兜率天之内院。人寿四千岁时,弥勒来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从今经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灭劫。于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一切之人天。说详《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菩萨处胎经》。《华严经》七十七:“于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同七十九:“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

[3]《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详徐步。”

[4]此句承上“弥勒楼阁中”句。

[5]此句承上“普贤毛孔中”句。

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1]。德异幼尝见古本[2],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3]上人[4]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5]休休禅庵[6],与诸胜士[7]同一受用[8]。

[1]《庄子·田子方篇》:“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2]古本,古时所刻之书本。指《坛经》。

[3]未详。

[4]僧人之尊称。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5]以木板刻字谓之刊。吴中,江苏之吴县也。春秋时为吴国之都,故名。

[6]庵,与“菴”通。《续传灯》四《德异传》:“素轩蔡公,施莲湖桥庵,请居之,曰休休庵。”《释氏要览》上:“释名曰:草为圆屋曰庵。”禅庵,参禅道人所居之庵也。

[7]胜士,持戒者之尊称也。《月灯三昧经》:“能净持戒,名胜士。”

[8]受用,享受之意。《朱子语录》:“不会经历许多,事过便去,看易也,卒未得他受用。”

惟愿开卷举目[1],直入大圆觉海[2],续佛祖慧命无穷[3],斯余志愿满矣。至元[4]二十七年庚寅岁中春日[5]。

[1]谓开《坛经》而一阅。

[2]《圆觉经注》:“大者,大外有小可陈,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圆觉体无边际,绝诸分限,强名大也。圆者,满足周满外,更无一法。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念想。海者,譬喻也;譬大圆觉如海之无边际,故云“大圆觉海”。

[3]《古今集嗣法论》:“参禅学道,贵在乎续佛祖慧命,非荣身之事也。”智慧为法身之寿命,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故云“慧命”。

[4]元始祖年号,即民国前六百四十八年也。

[5]中春,二月也。《书·尧典》:“日中星乌,以应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