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的秘密
7103800000023

第23章 世界地图集(2)

君士坦丁之父是罗马帝国管理高卢和英国的君主,306年逝世后,其麾下将士即拥戴不足20岁的君士坦丁为皇帝。而戴欧克里兴和马克西米安都已于305年退位,当时不少人争夺内政和外务两方面的四个皇位。在这样的情势下时常会发生战争,其中一次战争便发生于马克西米安之子、野心勃勃的马克桑蒂亚斯与君士坦丁之间,二人于312年在密尔维安桥上大战。君士坦丁取得胜利后,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唯一皇帝,并且定都于罗马城。

君士坦丁逐渐以武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在324年终于宣布自己为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在330年,君士坦丁将国都从日益难以防守的罗马迁往东部的拜占庭,将其地易名君士坦丁堡,从那里发号施令治理整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在位晚年,罗马帝国内并无强大的政敌与他争霸,公元337年驾崩。

航海定位

欧洲人十六世纪初次探索太平洋时,有一项惊人的发现:至少在26000年前,某些石器时代的人类不借任何航海工具,登上了散布在这大片海域上的千百个大小岛屿。当地的传说中,有许多乘坐越洋独木舟航行千百公里抵达目的地的故事。也许因为当时的人有这种本领,太平洋上的三大群岛才变成有人居住的地方。考古学家早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黑人首先移居自新几内亚向东伸展至斐济的一个群岛(欧洲人称之为美拉尼西亚,出自希腊文“黑色群岛”一词),肤色浅褐的人在美拉尼西亚以北的麦克罗尼西亚(意思是“细小群岛”)殖民,肤色较淡、身材高大的人则移居于玻里尼西亚(意思“许多岛屿”),这大群岛屿靠东,呈三角形,包括夏威夷、新西兰(至公元1000年才有殖民)和复活节岛。

许多欧洲人都不相信,这些原始人并无测定位置和确定航线的仪器协助,能够找到这些遥远岛屿。1595年,葡萄牙航海家德季斯指出,具有航海经验的欧洲人,即使是短短几天看不见陆地,也“无法知道或确定本身的位置”。这种对史前人类航海技能的怀疑态度,持续到我们这一个时代,直到1960年后,在新西兰出生的游艇驾驶员路易斯亲身探测,才证明数百年来欧洲人想法错误。路易斯发现今日岛民乘坐传统的双体独木舟或其他载具,依然可以不借现代仪器而远航捕鱼,或往来岛屿间做买卖。

由于西方工具与技术逐渐取代了土著的经验知识,古老的航海技术在迅速消失,路易斯决定竭尽所能,对当地土人的航海经验和知识做全面了解,免其被人遗忘。他得到坎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项研究奖金资助,于1968至1969年花了9个月时间,在西太平洋一带穿梭往来,有时乘坐由当地航海者驾驶的远洋独木舟,有时则乘坐长12米而没有罗盘或其他仪器装备的双桅帆。路易斯有两个精于航海、但不识字的旅伴:一是来自圣克路斯群岛的老人特瓦克,另一是来自加林群岛的麦克尼西亚青年希波尔。路易斯到处与岛民详谈,包括一度将航海技能视作祖传秘密的东加群岛一个部落的族人。

路易斯后来出版的《我们是航海者》一书,不但叙述历时9个月旅行研究的心得,还清楚指出岛上居民所用导航方法与石器时代祖先所用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例如,他们利用星星做为前往地平线外远方小岛的夜间航标,只需朝一个已经知道的地方上空的一颗星驶去便行。当然,每一颗用做指引的星,只有位于较近地平线的天空时方可用做航标:如果向东航行时,那是刚升起的;如果向西航行时,则是将要下沉的。不过,岛上居民还跟随一条“天星导轨”。一颗星升得太高或已降至地平线下时,他们会用另一颗在同一位置升起或下沉的星做指引。有一次晚间航行时,路易斯和旅伴先后借九颗星导航,沿一条航线驶到110公里外的目的地,准确无误。

有些岛民还懂得利用一种星座“罗盘”,以32颗星在地平线上不同地点升沉的位置,作为天然指标,指引他们前往数十个不同目的地,实际上绝无错失。路易斯发现岛民称一些岛屿为“伊塔克’(指标)岛,因为这些岛屿居于特殊位置,如果航向正确,可看到这些岛屿从某一颗星下面,变做位于另一颗下面。因此,从甲岛前往乙岛,可以选定1号星下面的丙岛做为指标岛。继续前航时,丙岛的位置会逐渐移到2号星下面,即移到星座的下一点,余可类推。与路易斯同行的当地人经多年反复实习,才能熟记前往每个岛屿的各种天文指标。他们利用陆地上的传统训练方法,例如用石头摆出星星一样的位置,成为善于解释夜间天象、具惊人才能的航海者。举个例说,年轻的希波尔只要望望云层间隙中几颗闪烁的星,就能准确指出一艘船的位置。

日间,这些航海者显然可以利用太阳的位置指示方向,但是并非完全依赖星星和太阳,因为他们对风力、波浪、海流和其他自然现象的变化,亦有透彻的认识。有一次在暴风雨中,老人特瓦克夜间航行了64公里,从两个相距不足一公里的岛屿间安全驶过。即使船又被风吹离航线,又没有星星、太阳或熟悉的风向、水流等特征帮助,特瓦克和希波尔这样的人,亦有朝正确方向航行的应变技术。例如,他们可观察因陆地地形或海水深度不同、而颜色各异的云层,从而能驶往十多公里外一个不入视野范围的海岛。同样,岛民还可根据另外一些线索,例如鸟类飞行、树枝漂流或从陆地弹回的海浪(这种海浪有时候在距离陆地80公里处亦会使一艘小船倾侧)而定航向。也许最令人感到兴趣的指标是至今仍未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这种在玻里尼西亚各地称为“海光”的自然现象,是一种深水磷光,亦即在海面下一、二公尺处闪烁的光带。这些光带可与远达160多公里外的陆地连成一线。石器时代的航海者一定曾经利用这些光带,而移居太平洋上各岛屿,正如不久前路易斯的旅伴借此到处航行一样。

因此石器时代航海者移居太平洋岛屿,极可能是立下决心,百发百中的行动。

冰河期动物绝种之谜

1925年一个春天的下午,有个名叫麦琼金的牧童骑着马,缓缓地沿着新墨西哥州福尔索姆镇附近一道干涸溪谷的边缘来回察看,正在找寻一头迷失的母牛。

麦琼金向着溪谷上下扫视时,忽然看见干涸溪床上,有一些在阳光下闪亮耀眼的东西,连忙下马走去察看,原来是一小堆晒得白晃晃、像牛骨的东西,可是他拿起几件仔细观看时,觉得这些骨头太大,不可能是普通牛骨,而且骨头下埋了一件似乎是精心刻成的燧石利器,跟他见过的任何现代印第安人箭头完全不同。

麦琼金发现的这些有趣但看来并不重要的东西,结果证明是在北美洲出土、最重要和最早的史前时期遗物。那件燧石利器和一批骨骼样本,随即引起新墨西哥州博物馆长费金斯的注意,最后经他鉴定,那些原是约1万年前已绝种的一种美洲野牛骨骼(为表示尊敬费金斯,动物学家把这种动物称为费金斯古代野牛)。更重要的是,费金斯相信麦琼金在那些骨头下面找到的古怪骨头,是史前时期一种燧石投掷物的尖端。后来他更日渐深信,至少在12000至10000万年前,一个猎取巨兽的部落社会可能存在于北美洲,这一项假说从前并没有任何证据予以支持。

但这仍然只是一个假说,而且这些兽骨在福尔索姆镇出土后很长一段时间,考古学家对这个假说的可靠性仍有怀疑。第一,北美洲从未发现过史前时期猎捕巨兽的人的遗骨。第二,那件投掷物的石制尖端可能是一件稀有、但属较近代人类制造的武器,只是不知为何被水冲到那批史前骨骼堆中而已。直至1967年,费金斯和他的同事,在福尔索姆考古场地经过多年发掘,才发现了他们认为确实的证据。这一次,他们从泥土中发掘到另一具费金斯古代野牛骨骼,其两根肋骨间嵌有一枚石制矛头。毫无疑问,这头巨兽遭一件人类制造的武器所杀,而且是蓄意猎杀的。

1967年以来考古学家进行的探索工作,在显示这些旧石器时代美洲人(现在通称古印第安人)是技巧熟练、方法周全的猎人。在冰期快要结束时,北美洲北部虽然仍被冰原覆盖,但在现今为干旱沙漠地区的遥远南方,当时有肥沃的草原,可供种类繁多的动物饱食,而且那些动物比他们的现代同类体型要大得多。在麦琼金发现骨骼的那个新墨西哥州干涸溪谷附近,当年一定有个水体,四面生长繁茂而长的青草,更可以确信有些美洲野牛走到那里喝水,即被灵巧的古印第安人用精心制成的矛头(现在根据发现地点而称为福尔索姆尖状器),以快速有效的方法猎杀。

考古学家近年还发现,史前时期猎捕巨兽的人不但在福尔索姆留下生活的痕迹,在美国西南部其他地方亦留下遗迹。有一个地方还有令人极感兴趣的发现,那是柯罗拉多州基特喀生镇附近一个溪谷,根据骨骼堆积的状况显示那里曾经屠宰了大量美洲野牛。从种种迹象看来,当时古代印第安人一定用某种方法迫使一群约200头的美洲野牛四散逃窜,其中过半数在惊惶中跳进溪谷,一些被后面的野牛踏死,另一些被站在溪谷边上的猎人射杀。在那些美洲野牛骨骼中,还发现许多用做利器的尖状器。

那大批骨骼中有16具是小牛骨骼,其中有些出生仅数日,考古学家由此推断,这些野牛遭人类围捕,惊惶逃窜的时候,是5月6月之交的某一天,而当日的猎人一定大有所获。他们不但得到足供好几个星期的粮食,而且获得制造衣服用的兽皮和制工具用的兽骨兽角。

从所有迹象看来,这些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显然在屠宰猎物和加以充分利用方面,以及在安排和进行狩猎的程序上,都精通诀窍。比如先将一头野牛剥皮,再分割为几个主要部分。他们分批工作,同时分割几头美洲野牛,割出每一部分的肉后,骨头便分类堆积起来。因此,在柯罗拉多州的溪谷中,许多头骨堆积在一起。当时那些猎人显然是一边干分割工作,一边吃野牛身上某部分的肉。例如,在屠宰场中发现到处散布牛舌骨头。在柯罗拉多州这个考古场地被杀的野牛,约有四分之三似乎经过分割。这一次屠宰,据估计可以为整个印第安人部落供应约25690公斤肉食,2450公斤脂肪和1800公斤内脏。大约100个人只需半天工夫,便可把这些野牛宰割完毕。一部分牛肉可能立刻吃掉,一部分则晒干留待日后食用。

当然,关于古代印第安人生活方式的说法,大部分属于揣测。考古学家认为他们是四处流浪的游牧民族,因此从来没有机会积聚物质财富(他们常常遗下尚未宰割的猎物以及矛头之类的工具,即可说明这点)。然而,我们除了确知他们是非常能干的巨兽猎捕者,对其他一切仍然一无所知。虽然他们留下了许多生活的遗迹:利器、猎获的巨兽骨骼,以及用于烤肉的火炉,可是至少在目前,他们本身仍然是一个谜。

冰期快要结束时(公元前约8000年),长毛象、美洲野牛、巨树獭、貘和大平原上的其他巨大动物,是史前时期北美洲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到公元前5000千年,这些巨兽大部分已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些动物绝种是自然力量所致,还是由于人为过错,抑或是这两种因素结合而促成的?

有些科学家认为某次极猛烈的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可能毁灭了几种动物,也有几种则可能患了某种疾病而致死亡。此外,由于冰期结束导致土地变得干旱、气候和森林结构剧变,可能也造成或加速某几种不能适应的动物绝种。不过,导致这些动物悲惨灭绝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古代印第安人。身型巨大而笨重的动物,恐怕没有足以抵御狡猾猎人的本领。例如,行动迟缓的黄色巨树獭虽然爪子锐利,但它是食素动物,早期的猎人如果想捕捉它十分容易。对猎人来说,捕杀到一头巨树獭便等于获得680公斤肉食。

除此之外,我们又知道石器时代的猎人还利用火围捕猎物,因此,有时候野火可能一发不可收拾,烧死数以千计的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