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数理化之谜
7103500000037

第37章 飞机的秘密

1.飞机拉烟

在飞行表演中,那一架架战鹰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遨翔,或俯冲直奔地面,或仰头直插云霄,机尾拉出的“烟”在空中形成长长的白色“绸缎”,悬挂在湛蓝色的天空,将天空打扮得异常漂亮。此时人们便会惊呼:看,飞机“拉烟”了!

那是飞机的尾迹,它是飞机在飞行时排出的废气形成的。飞机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水汽和热量,水汽主要是碳氢化合物。飞机燃烧1千克汽油,大约可产生123升的水汽和4310万焦耳的热量。这样的废气与周围空气混合,使航线上的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温度也随之升高。水汽增多有利于凝结。当温度降低时,废气产生凝结现象,就形成了飞机的“拉烟”现象。

飞机尾迹产生是有条件的:一是温度,二是高度。一般说来飞行区域大气温度在-40~-50℃,飞行高度在1万~1.3万米时容易产生“拉烟”现象。

飞机尾迹在几十千米以外都能看见,所以在空战中很容易暴露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求飞行员在战斗中取其利避其害,去赢得战斗的胜利。下面讲一个这样的战例:

1958年10月10日,我航空兵在空中与敌机交战。当时我航空兵先派1架战机在尾迹层飞行,飞机“拉烟”立刻在战区上空出现了。而我主力机群这时则在云上飞行,隐蔽待敌。这时4架敌机见我方只有1架战机,认为有利可图,便准备向我尾迹层中的那架战机发起攻击。正当敌机接近我机时,隐蔽在云上飞行的我方大批战机突然发起攻击,一举击落敌机3架,剩下1架敌机仓皇逃跑。这个战例就是我航空兵利用尾迹做“诱饵”而取胜的有名的“3∶0战斗”。

2.飞机隐身术

在谈飞机的隐身术之前,先要谈谈雷达。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搜索目标和测量其位置的设备。雷达的构造虽然复杂,但它的基本原理是好懂的,打个比方就明白了:你站在山谷里,对着高山大喊一声,过一会儿你就会听到回声。如果你把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计算出来,你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播的速度,算出高山离你有多远。

雷达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发出的不是声波,而是无线电波。雷达发出的电波,在前进过程中如果碰到什么物体,就会发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但并不是具体的图像,而是一些亮斑。物体的性质、大小、、形状不同,亮斑的大小、形状和明暗程度也不同。

雷达发明出来以后,很快就被运用到军事上,成了“防空部队的眼睛”。过去,敌人的飞机来袭击,总是不能及早发现,等发现了,敌机已经靠得很近,往往来不及反击。有了雷达之后,敌机还在几百千米之外,就能被雷达发现,不等它到达袭击目际,就可以向它开火。

俗话说:“有矛就有盾”。在雷达出现不久,许多反雷达的手段也出现了,其中之一就是“隐形技术”,这种技术能给雷达制造假像,使雷达“看不见”飞机。雷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隐形技术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雷达技术不断发展,隐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研究“隐形技术”投资最多、最花力气的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为了从空中获取其他国家的军事情报,便秘密研制出一种叫“黑鸟”的高空侦察机,这种飞机不容易被对方的雷达发现,被看作是早期的隐形飞机。1975年,美国又制订了神秘的“蓝色计划”,发展隐形系列飞行器,包括隐形战斗机、隐形轰炸机、隐形导弹等等。80年代初期,美国又研制出新型的“偷袭”号隐形轰炸机。有一次,在离警戒雷达40千米的地方飞行30多分钟,雷达系统居然没有发现,隐形效果很好。隐形飞机用了什么隐身术让雷达变成“睁睛瞎”的呢!

办法有四种:

第一种:在飞机的机身上涂上一层能够吸收电波的“油漆”。雷达发出的电波被这种“油漆”“吃掉”了,没有回波,雷达自然就变成了“瞎子”啦。

第二种:在飞机上采用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内部结构松散,受雷达波辐射后产生振动,把雷达波转换成热能而散发掉。

第三种:飞机机身尽量采用圆滑、曲线形的表面形状,让发射来的雷达波不易发生反射,缩小被雷达发现的截面积。

第四种:尽量减少飞机本身发出的电子辐射和热辐射,让对方的监测雷达和红外探测器捕捉不到电波和红外线。

在隐形技术发展的同时,反隐形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把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波段从过去的厘米波扩展到米波段或毫米波段,扩大雷达探测隐形目标的能力;(2)建立双基地雷达系统,把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基地分开,并且把距离拉得远一点,使无线电波发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这就相应地增大了隐形飞行器被雷达发现的截面积;(3)把探测系统装在人造卫星或飞机上,让它居高临下进行探测。一般的隐形飞行器重点隐蔽其飞行正面的截面积,不注意隐蔽上部,居高临下探测它们,就容易发现它们。

3.空中瞄准射击

步兵用步枪射击固定目标,枪上的准星、标尺上的缺口和目标必须在一直线上,才可能打中。对速度较小的侧行目标,瞄准往往是根据经验,适当提前一段距离,这种瞄准射击,尽管目标状态不同,但瞄准时视线和枪的指向是一致的。

然而,空中射击的情况要比地面复杂。不仅目标在高速运动,而且射手本身也在以很高的速度运动,如果采用和地面相同的方法进行空中瞄准射击,准确性就很差了。

那么,空战时飞行员是怎样瞄准射击的呢?

大多数战斗机,如歼击机、强击机、截击机等,是利用映在飞行员座舱前面反光玻璃上的一个光环来“套”敌机的。光环,实际上就是一个带有中心光点的光圈。这个光圈大小可以变化,环心和光圈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光环“套”敌机,就是利用光环来套住敌机出现在反光玻璃上的影像。当光环恰好包住敌机影像时,就算瞄准了,只要在火炮有效射程内,按下射击电钮,炮弹准能向敌机要害部位飞去。

这个小小的光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通呢?

别看这光环小,它却反映了空中射击时的规律:空中射击,如果直接对着敌机开炮,炮弹准要“开小差”,不会打中敌机。空中射击时,必须有个提前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炮弹在空中飞行时受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修正,才能打得准。这些需要修正的量,可以用一个适当的角度(这个角度称为“踪合修正角”)来表示,这个角度的大小,随着敌机的大小、速度、距离、高度和我机使用的武器种类而变化着,它是由瞄准控制系统(有的称“火力控制系统”)自动构成的。这个角度自动构成后,通过专门的光学系统变成一个光环,显示在飞行员座舱前面的反光玻璃上。光环直径的大小,是由敌机两翼尖之间的长度和敌我两机的距离(又叫“射击距离”)这两个量决定的。在确定了敌机的两翼尖的长度后,光环越大,表示射击距离越近。空战时,光环处在可以向任意方向移动的状态下。飞机作直线飞行,光环处在反光玻璃的正中间;飞机转弯的瞬间,光环具有不动的“特征”,接着随飞机一起运动。当发现敌机后,飞行员就根据光环和敌机的反光玻璃上影象的位置关系,操纵飞机改变飞行状态,使光环逐渐向敌机影象逼近,直到光环完全套住敌机。这时光环通常不在反光玻璃的中央,而是偏离了一段距离;这就是说光环环心线已偏离炮管轴线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就是适合当时射击条件的综合修正角。因此在火炮有效射程内,飞行员看到光环紧紧套上敌机时,立即按下开炮电钮,炮弹就会像长了眼睛似的,向敌机射去。打得敌机空中开花,叫它有来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