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20位魅力女主播的人生智慧
7101400000003

第3章 人生选择智慧之一:德不孤,必有邻(2)

柴静在录节目的时候,提问的时间都特别长。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兼主持人,她喜欢追寻被迷雾掩盖下的真相,寻找线索背后的故事,把事实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解除他们的疑惑。她总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去探究每一个谜团。

2003年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难以忘记的一年,在这一年最大的新闻就是“非典”。

当人们谈到非典无不色变时,柴静却执著地想去前线做采访,为了能够去采访,柴静对制片人摆出一副“我就要去做这个采访,我已经在这了,你看着办吧”的态度。制片人觉得柴静挺诚恳的,说那你就去吧,柴静当时极力要做这件事情,其实就只有一个想法:自己总应该为人们做些什么。

她以战士的姿态冲向抗击非典的战场,连续六次深入高危险的非典隔离区,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地交流,在一个个危险的现场报道,承受了比一般新闻工作者更多的危险和压力,她本人也因此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非典的发生和蔓延让她非常震撼,“它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一种灾难?是我们的无知和轻慢造成的,我们要保持思想肌肉的活力,不管你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新闻记者。我特别珍惜这种思考的价值。在生命和死亡的关口走过后,你会觉得生命都是上天赐予的。‘非典’已经过去了,很多人不再提它了,但它给人们的东西在人们心里消失的话,我觉得是最不幸的,我很珍惜。”

“非典”之后,柴静离开演播室,从主持人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她坚信:“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事实真相。”“做新闻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她说要对评论有警惕,要对真相有洁癖。”

正是这种执著追寻真相、独立思考的精神使柴静对新闻调查有着独特的见解:真正的调查报道就是探寻未知的过程,是不断遇到障碍、克服障碍的过程。没有未知就没有调查。调查是以已知为起点的,不需要还原已知,而是探寻未知是什么。最精彩的地方往往就在你没有设计到的细节中。

对柴静来说做记者不仅是她的职业身份,也是自己生存的一种方式,因为调查真相就成为她的天职。柴静着迷于这个真实的世界,愿意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领略那些撼动人心的地方,去体会黑暗深处的光明。

2008年,柴静做征地那期节目,“农民的地卖给开发商就够了,为什么要过一道政府的手?我开始想《土地管理法》有没有问题”,“是从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来的,那宪法有没有问题?”为了解开心中的这个疑问,柴静当时采访了所有左、中、右三派的专家,读了大量资料,才了解到原来当年要让更多人进入城市,要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所以规定“城市建设用地收归国有”,这一句话就给了政府征农民土地的权力。 通过这件事,柴静学习到,面对今天中国发生的事情,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而不是快刀斩乱麻地去解决。

做一线的采访记者,是一种难得的历练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需的学习和训练。柴静非常重视这种学习能力,把每次采访过程当做是一种训练,打开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去捕捉信息,然后再思考、分析,最后把事实真相展现出来。

在采访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搜集更多的信息,相应的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柴静之前,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出镜记者都没这么辛苦,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柴静不再是一个只拿着话筒的人,她不但参与到前后期的编辑中,还可以在节目中让摄像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她主导着节目的方向。于是,从柴静开始确定起了“记者中心制”,这种方法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地位。

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开往双城镇的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这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当时,是一个编导助理让柴静看上海《新民周刊》而看到的《小学生集体自杀之谜》这么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直接把谜底指向了邪教。但柴静发现,在所有已有的采访中都没有得到那些服毒孩子的答案,孩子们对家人、政府、记者保持集体的沉默。于是,柴静决定去深入地调查。

用了几天的时间,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这些沉默的少年终于开口说了话,因为他们信任这个曾经到最危险的“非典”一线采访的女记者,他们相信唯有柴静才能帮助他们说出事实的真相。最终迷雾散去,真相水落石出。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来对待这些敏感的孩子们,这就是《双城创伤》。从这里观众看出了新闻下的柔情,被这个柔弱的智慧女子所感动。这就是柴静,她永远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

2007年,“华南虎”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柴静就围绕事件的代表双方访谈展开:地方政府、虎照拍摄者等事件直接当事人;对照片质疑和评价的权威学者;《新闻调查》中看不到记者和主持人评价的结论性观点,但是在所有画面事实证据展示之后,任何一位有判断力的电视观众都可以轻易得出结论:虎照是有问题的,起码缺乏科学的求证程序和过程,根本无法证明其真实。柴静的调查提问,能在最细微的地方抓住问题的要害,许多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忽略的细节她抓住了,没有追问到底的问题她追问到底了,比如周正龙说发现老虎“吃了个野猪”却没有把吃剩下的野猪的残骸拍下来,比如他说闪光灯一闪老虎一叫,吓坏了他,躲到了石头后面,一出来老虎就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柴静的主持风格日渐成熟,她不再是那个在最初会炫技的主持人——“你看,我的问题多漂亮,我把对方问倒了,我赢了。”柴静深知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现在的她经过不断的思考,明白了自己节目的重心。不轻易做出褒贬,要做的是细节的探究和幕后真相的挖掘,能让对方自由地表达,帮助公众得到尽可能多的真相。

真正了解到世界复杂性的柴静没有轻易责难和赞美的习惯,更多的是学会了宽容和体谅。今天的柴静是做新闻的楷模,这个昔日的文艺女青年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新闻斗士,永远独立地思考,永远与真相站在一起。

智慧之三:关怀社会,关怀他人才有大幸福

柴静,人们称呼她“新闻女侠”。以她为组长的“小虎队”报道组,拍摄的节目 74%的选题是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曝光社会问题。节目里的柴静 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 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述。关怀他人,关心社会成了她的责任。她说:“如果你仅仅为追求个人幸福而活着,你将永远得不到幸福。”这是柴静的幸福观。

她的一个代表性节目是《柴静观察》,“理解的观察是沉静之中做调查,要有自己独立的分析。”这是她对于观察的理解。在采访中,她始终坚持的是观察真实的问题,提问的也是探究真相的问题。她坦言这些经历让她变得更沉着。

柴静清楚明确地知道作为一个记者,目的就是认识社会。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柴静没有受到道德感的压力,她关注的是被采访者身上更为人性的力量。柴静采访过一个失去手臂的农村人,他靠乞讨生活。当他同意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出的条件是必须要穿上一件衬衫,柴静看着他花了10分钟,满身是汗地穿上衬衣时,柴静被震动了,心中对他不是同情而是尊敬。他对柴静说,“我不要施舍,请你帮助我有尊严地活下去。”柴静分明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有傲骨的人,还有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采访中柴静经常碰到恐吓、窃听。在采访深圳外贸诈骗时,事主找到黑社会恐吓他们,驱赶他们,但这些对于柴静来说,反而是一个机会,让他们在镜头前表演,观察他们。把他们送上电梯时,柴静跟他们说:有空来坐。他们哄堂大笑,柴静知道摄像机在拍,他们的丑态一览无余。

有一次采访一个老人家的时候,倒把柴静给吓坏了。他在讲述过程中突然情绪激动,向后倒了下去,眼光已经散了,柴静意识到他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于是在他的包里摸,摸到药给他灌下去,老人最终没事了,但对于柴静来说,这是采访中最意外的遭遇。以后再采访时,她都要了解受访者的身体状态。柴静觉得采访的核心出发点都是人,她跟他们一样置身在这个世界里。柴静认为在关心他们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关心她自己。

柴静的采访38%的时间是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述。坐在农村的草垛上,和农民聊天,她在一边静静地倾听,农民手里拿根木棍一边说,一边随便在地上画着,柴静喜欢这样的采访状态。

做电视新闻,无疑是辛苦的,甚至有人说做电视人是在透支生命,但柴静觉得已经很幸福了。每次出差她都觉得像出走,充满未知,每次采访都是她的一个挑战,在其中穷尽自己的智力,跨越自己的极限。

对人的深度关切以及出众表达,让柴静也为人们所记住。

言论

做新闻的态度

之前我工作中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是做电视,一下就蒙了。你不要指望谁会教你。如果不能生存下来,那你就熄灭吧。回头想想做新闻要没有这个劲也不行,这是必经的。

热爱旅行

在内心不断行走的人,很难看到光亮,所以还是要朝向坚实的大地。少年时,我喜欢独自爬山,现在我热爱旅行,消解对生命的疑虑。地域变动,总会减低内心在封闭时承受的震荡。不久前我去西藏,那里的美令我震撼。真的,当步伐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开阔,就不会只关注那个内心的自我,所有的悲欢离合也变得云淡风轻。

评点

除了旅行,她还喜欢摄影、阅读和写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认为自己不太会讲话,也不擅长身体语言,感受又丰富,只有文字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做采访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摄影师、四处旅行者或者干脆就做水手,当然,闲暇时可以写些文字。

——《柴静、许知远、韩寒:为何我的幸福如此简单?》

这就是柴静,她的心很热,像火一样蓬勃燃烧;她的眼很冷,像水流一样深邃宁静。她语言犀利,执著于真相的探问;她情怀柔软,悲悯而且充满诚意。

——摘自《柴静:从文艺青年到新闻斗士》

启示:读好书永远也不嫌多

柴静是个爱读书的人,书籍给了她深邃的思想和一颗宽容的心。她曾说人一生当中总会碰到一本特别用力去读的书,它会帮你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最后突破困惑。她读顾准、胡适的书,读到半夜,激动得不能入睡,就发短信给朋友。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的成熟睿智,一直喜爱读书,她的文字里也多了几分平实,简单质朴的语言却包含深层次的情与理。读她写的《陈虻不死》,寥寥几千字,却让人感动。书籍赋予了她独特的气质,也让她的文字有着引人注目的灵性。

读书能够增长女性知识,使女性更有内涵与修养。现代的人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我们实在不应该把读书这个好习惯丢掉。一个人若想改变命运,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即使再忙,也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有选择地读一些好书。

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不与社会脱节。

女性朋友不妨试试以下几种读书的方法,增加自己的知识与修养。

1.慎选书籍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好的书籍。书籍是用来帮助学习的,所以所选的书一定要“专业对口”。在进行选择时,如果自己拿不准,最好选名家的书籍,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一下,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浏览进行比较,提取精粹。

2.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精读则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明了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读书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如果仅仅广博而不精深,就必然流于肤浅。没有广博的基础而一味地追求精深,也是不可取的。

3.速读

速读,就是快速地浏览阅读。练习速读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术,练习得越多,越熟练,最后会变成一种习惯,而成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一旦习惯一种速度后,你的眼睛也会渐渐习惯新的速度。但是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速读,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兼顾速读。

4.通读与跳读结合

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目的在于读懂、了解整篇文章的全貌,力求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对于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暂时忽略,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暂时放下问题,继续往下读,或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