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传递
● 奥运会开幕前的仪式:奥林匹克 圣火点燃的火炬,从一个城市传递到另一个城市,直至到达主办城市的奥林匹克体育场。
● 关联词:圣火采集 火炬接力 祥云火炬 奥运火炬手
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从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一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将圣火从一个城市传递到另一个城市,直至到达主办城市的奥林匹克体育场。火炬接力传递以一种神圣而充满活力的方式展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火炬是一支有着朵朵云彩图案的火炬,表示“吉祥如意”的祥云火炬把奥运的精神、北京的情意传遍了五洲四海,让圣火点燃了全世界人民的激情。3月24日,奥运圣火采集成功,火炬踏上“梦想”之旅,传递拉开帷幕,女运动员罗雪娟成为火炬传递的中国第一人,8月8日,全球传递在北京结束。北京奥运的祥云火炬在全球传递共130天、行程13.7万公里、经由一百三十多个城市之后画上圆满的句号,并创造了多项“传递之最”:
距离最长: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距离为13.7万公里,堪称历届之最。此前火炬传递距离最长的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7.8万公里。
时间最久: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时间达到130天。此前的纪录由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传递时间为127天。
范围最广:北京奥运会圣火是历史上第一次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之前有六届奥运会的火炬在雅典点燃后便开始在举办国国内传递。
火炬手最多: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火炬手多达两万多人,此前,火炬手最多的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一万三千三百多人。
传得最高:北京奥运会圣火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这是奥运圣火首次登顶地球之巅。
观众最多:由于圣火传递里程大幅增加,沿途更多的人亲眼目睹奥运火炬的传递过程。据估算,约有近十亿人在现场观看了火炬传递。
当火炬回到祖国各地传递时,不管火炬在哪里出现,不管火炬经过什么地方,总会获得英雄般的礼遇。人群中“中国加油”的呼喊声回荡在城市上空,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世纪呐喊。8月8日上午12点22分,北京奥运会圣火被收回到火种灯中,等待着最后时刻在“鸟巢”熊熊燃起。
3·14 拉萨事件
● 3月14日发生在拉萨的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打砸抢烧事件。
● 关联词:达赖集团 “藏独” 分裂势力
自1959年叛逃国外后,达赖发表声明,称“西藏实际上曾经一向是独立的”。从此以后,图谋“西藏独立”成为达赖集团公开鼓吹和不断煽动的“梦想”。他们从事了大量活动,组织武装力量袭扰边境,派遣“藏独”骨干分子潜入我国境内进行破坏,不断煽动策划境内外的分裂活动。1960年代初期,达赖集团在印度达兰萨拉召开“西藏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所谓“西藏流亡政府”,在尼泊尔木斯塘重新组建了“四水六岗卫教军”,在中国边境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事袭扰活动。叛逃后的近五十年里,他们不顾事实,编造如政府反对宗教自由,迫害宗教人士;藏族传统文化艺术遭到灭绝危险;西藏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等谎言,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煽动西藏群众反对中央政府。
1987年9月,达赖公然宣称“西藏不是中国一部分,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随后,拉萨多次发生严重骚乱事件,骚乱分子冲击政府机关,砸毁汽车,抢劫财物,焚烧商店和公共建筑,并打伤值勤公安干警,严重干扰和破坏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以后达赖向外界宣称,西藏“是当今世界上被占领的一个最大的国家”。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事后查明,这一天,不法分子纵火三百余处,拉萨908户商铺、七所学校、120间民房、五座医院受损,砸毁金融网点十个,至少20处建筑物被烧成废墟,84辆汽车被毁。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8万元。
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的讲话中指出,有足够的事实证明,发生在拉萨的打砸抢烧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起来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猖狂进行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法制,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5·12 汶川大地震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 关联词:都江堰 映秀 北川 青川 绵竹 汉旺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生命高于一切 全国哀悼日 堰塞湖 失事直升机
历史的创痛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降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顷刻间,美丽的城镇、宁静的乡村化作一片片废墟……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震级达到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到11度,截至9月4日,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27784次,其中六级以上余震8次,五级以上余震39次,带来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大量次生灾害。
——人员伤亡惨重。据民政部报告,截至9月4日,已确认遇难69226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
——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系统大面积瘫痪。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大量文化自然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大面积损毁,主要产业和众多企业遭受重创。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大片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与破碎,生态功能退化。初步统计,地震造成地质灾害多达1.2万余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震中区域平移了238厘米,沉降70厘米,隆起30厘米。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9月4日授权发布消息称,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中国在悲痛中挺起了坚强的脊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灾难发生后仅仅四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坐的专机就已经抵达四川成都。这场新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害,也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次大考验。
胡总书记、温总理和各位中央领导亲赴灾区现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医护工作者奋不顾身地战斗在第一线,从媒体记者到全国各地志愿者,从名人到普通老百姓,全中国人民立刻行动起来,海内外华人华侨、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积极组织救援力量,献血、捐钱、捐物,超过600亿元的国内外捐款,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更有着说不完的感人故事。截至9月4日,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98.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3.8亿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地震后喷薄而出,血浓于水的情意,在大灾面前体现得更加充分。
面对灾难,中国政府递交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我们的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调动了大量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赶到灾区,以举国之力抗震救灾,并把5月19日~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很多,比如,对党和国家无比坚定的信心,比如,对伟大祖国新的希望!
限塑令
● 民间对国家“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的称谓
● 关联词:超薄塑料购物袋 白色污染 环保 生态 节能 减排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严格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即民众所说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是使用塑料购物袋最集中的场所,而且很长时间以来都免费提供。“限塑令”颁布以后,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
这就是“限塑令”在涉及民众生活方面的主要内容。一只塑料购物袋,好像事情不大,但牵涉面太广,多年以来,它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每个人都习惯于使用它。也正是如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限塑令”的颁布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一致赞同,说明环境保护已深入人心。虽然限制区区一个塑料购物袋只是环保内容中的一个环节,但以中国每日购物人数来看,“限塑令”若能认真执行,对人们制造的白色污染仍将起到巨大的抑制效果。
2008年上半年,许多城市的环保局和各大超市都积极举办了“人人参与,拒绝白色污染”的宣传活动,有的还发起了万人签名活动,并向签名者免费发放环保购物袋。从6月1日起,全国各个大型购物商场准时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袋,并出售环保时尚的购物袋。国务院发布的“限塑令”中规定,违反“限塑令”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相应给予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所以,限塑令建立在全民认同的环保观念上,又实行在有法可依的法治环境中。虽然在这一年,还有很多人会因为“限塑令”而感到诸多不便,但这种不便感会在自备袋子逐渐成为习惯的过程中消退。2008年作为转折点,使全民认同自身的环保责任和义务,最终形成一种群体新秩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不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