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709800000025

第25章 排泄这件事 (2)

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大多数家长是持躲避、敷衍的态度,并且感到尴尬、难于启齿,或是连哄带骗。这样暧昧的态度会让孩子更好奇,并且觉得“性”是羞耻的。我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小孩子是树上结的”,暧昧的表情和话语让我从小就觉得“性”是一件“丑恶、肮脏”的事情,这种心理阴影直到我婚后很久才消除。

对待孩子提出的和“性”有关的问题,如果家长的态度从容大方,不扭扭捏捏,实话实说,不夸张、不欺骗、不隐瞒、不说教,孩子也会像认知花草树木一样来认知人体和性。

目前的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性犯罪,其实都与不当的性教育有关,孩子就是这种心理:越是藏藏掖掖就越是好奇,越是好奇就越是要弄个明白。如果家长和学校没有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孩子就会从“黄色”录像、视频中获取性知识,那才是真正毒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家长的态度落落大方,坦然面对孩子的疑问,对孩子的“性”问题如实相告,孩子就会正确地认识“性”,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及婚恋观,为今后的美满人生奠定基础。

重点提示:

对孩子来说,异性赤裸的身体如同一棵树、一朵花,他们不会用任何色情的眼光来看待。对待“性”,大人躲躲闪闪的暧昧态度会让孩子更好奇,并且觉得“性”是羞耻的。

和亲戚一起出去玩,我们都带着孩子,他的三岁多了,比周周大一点点。路上,这孩子看见街边店里的玩具汽车,要求爸爸给他买。亲戚说这样类似的车子家里有很多,每次都只玩一会儿就扔到一边,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买了。他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孩子当街大哭起来,赖在地上不走。我过去和他解释了不买的原因,但他执意要买,躺倒在地上撒泼打滚。看这阵势,估计无论说什么,这孩子暂时是听不进去了。

亲戚说,儿子最喜欢使这一招了,尤其在他妈妈面前,妈妈每次都心软依了他,儿子每次都得逞。我说:“你既然决定不买了,那就要坚持到底,随他撒泼也好、赖地也好、哭也好,由他去吧。只要你不妥协,他觉得这一招无效,下次就不会使了。”亲戚听了我的,没管孩子,任他当街撒泼。我们一行人在旁边继续说我们的话题。过了一会儿,孩子见哭闹撒泼没用,渐渐偃旗息鼓,哭声愈来愈小,自己从地上爬了起来。当然,玩具车最终没有买。

这一幕大家应该不陌生,一些孩子不懂节制,在吃和玩方面最为显著:无节制地吃,无节制地玩。譬如看见新玩具就闹着要买,而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玩具;零食要买好多好多,吃到不想吃为止;到游乐场玩玩具,玩了一遍又一遍,玩到不想玩为止;把饭桌上好吃的菜都夹到自己碗里,最后却剩着……我一位邻居说她家9岁的小侄子和8岁的小侄女曾经一次喝光了整整一箱旺仔牛奶!

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孩子不能对喜欢的事物保持适度,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物质要求都会拼命满足。

一位朋友的儿子,9岁了,只要看到同学有了新的装备,哪怕他家里已有,仍然吵着要买。朋友说儿子根本不懂得节制,更不懂得珍惜。我问朋友:“是不是你们对他有求必应,比如要什么就买什么?”朋友非常吃惊,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任何孩子的问题都来自于成人的教育态度。孩子不懂得节制、不懂得珍惜,一定是因为家长满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家长有求必应,当然会让孩子毫无节制;任何事物得来太易,孩子自然就不懂珍惜了。”

适度是一种美德,在周周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她做任何事都要保持适度。我们到公园游乐场玩,每次玩之前我都会和周周约定,每种游乐设施都可以玩,但每种都只能玩一次。记得第一次到游乐场玩那种豪华转马,周周非常兴奋,玩了一次后还想玩。我对她说:“我们说好了只玩一次的,周周要说话算数。”周周想玩的心情太强烈了,哼哼唧唧的眼泪就下来了。我看她这可怜的小模样,差点要心软。不过转念一想,约定好了就要做到,如果现在满足她一时的欢愉,“适度”的美德就养成不了。我温和地拒绝了她再玩一次的要求,并且提醒她前面还有别的好玩的项目。周周见我非常坚决,便不再坚持,转而玩别的项目了。再大一点的时候,去游乐场玩,我们每次都约定玩几项游乐玩具,这个数目由周周自己定,有时是3次,有时是5次,玩满约定的次数就不玩了。就算是面对再诱人的游乐玩具,周周也能遵守约定,适可而止。

吃零食也是如此,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暴饮暴食,应该适度。大部分零食属于垃圾食品范畴,对于身体有害无益,我们并不严厉禁止,但是要求周周少吃。周周面对美食诱惑也能做到适度,她最喜欢吃肯德基,但每次她只要求买一个鸡腿。有一次带周周逛街,逛累了,我们到街边小吃店休息,顺便吃点东西。我们每人点了一杯冰饮料加一根油炸火腿肠,还有一些别的小点心。火腿肠的味道不错,吃完一根后我还想再吃一根,就跟服务员说了。这时周周大喊起来:“妈妈你不记得了,火腿肠是垃圾食品,不能多吃的!”我有些尴尬,但又感到很欣慰。可不是吗,我怎么就不记得了呢,口口声声跟周周说垃圾食品要少吃,到了自己头上却禁不起美味的诱惑!我忙和服务员讲不要了,并对周周说:“妈妈忘记了,幸亏有周周提醒。”和我们一起的朋友故意逗周周,“要不,你再来一根?”周周说:“我不要,妈妈说过,垃圾食品不能多吃,不然会生病的。”朋友惊叹不已,她说从来没有看见一个孩子能抵挡美食的诱惑!

一位家长看了我的博客后,质疑我为什么规定周周坐玩具马只能坐一次,不是说要给孩子自由吗,为什么不让孩子坐个够?为什么在孩子想去小伙伴家的时候我又会欣然应允,这岂不是有些前后不一致吗?我说,这两件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培养孩子适度的美德,让孩子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而去小伙伴家里玩,这是孩子正常的交往行为,不管发生在何时,只要没有影响自己和他人的休息,我们都应该支持孩子去小伙伴家玩,这是给孩子自由。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让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在自由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保持适度就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自律即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律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

一个自律能力差的人难以有所作为。我认识的一个人,自律能力非常差。有一次刚发了工资,他去玩老虎机,一个月的工资全部输光,最后家里没钱过年。老婆得知后跟他大吵一场,差点离婚。他信誓旦旦地跟老婆保证,以后不赌了。可没过多久,他旧病复发,和人打麻将,又是一个晚上,输了一千多块,要知道这钱是他们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事后,他对我说,他知道打牌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个人天资聪颖,能力不错,坏就坏在没有自律能力,好赌贪杯,一直穷困潦倒,家庭也摇摇欲坠。

我非常重视培养周周的自律能力。从周周一岁多开始,我就刻意培养她自律,比如喝水,水还有些烫,我让她耐心等待水慢慢变凉;玩玩具时要排队,耐心等别人先玩。刚开始时她哭闹,我告诉她,我们要学会等待。一次在超市买了酸奶和蛋糕,周周想吃,我想试试周周能不能延迟满足,于是对她说:“如果你现在吃,就只能吃蛋糕;如果你愿意等到回家再吃,便可以吃蛋糕外加酸奶。由你自己决定。”周周想了想,选择了回家后再吃。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物质需求都能满足。如果全盘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会变得贪心和无法自控,所以我特别注意在生活细节方面培养周周适度和自律的美德。比如穿衣服,春、秋、冬每一个季节的外出服最多只有三套,夏天由于易汗湿,换得勤,多一套。衣服从来不买最贵的,只买舒适、漂亮、符合安全标准的。再如玩具,到目前为止,周周的玩具花费不超过800元;吃的零食我们几乎不买回家存放,只是出门时买一些,但也是少量的。由于从小培养周周的自律能力,周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律能力。有好几次由于她咳嗽,不能吃橘子,当大人们在吃橘子的时候,她虽然很想吃,但还是忍住了,主动提出来不吃橘子。一次,我带周周去买油画棒,买完出来她说要吃火腿肠,我说:“你今天感冒了,不能吃油腻的东西,我们吃玉米好吗?”周周欣然应允。回到楼下,周周看见小超市门口的摇摇车了,说:“妈妈,我要坐摇摇车。”我说:“我们今天花了很多钱了,买油画棒5元、故事书5元、笔3元、玉米2元,我们是不是要节省一点呀?下次再坐好不好?”她又愉快地答应了,当时周周只有两岁多!

周周3岁4个月的时候,我们到商场给周周买衣服,周周试了好几件衣服,其中有两件她特别喜欢。我问她要哪一件,周周想了一下还没回答,旁边的营业员阿姨说:“要不两件都买了?”周周抬起头问营业员:“阿姨,哪一件贵一些呀?”营业员说:“米奇的这件贵一些。”周周指着另一件说:“那我要这一件。”营业员惊讶地说:“这孩子居然一点都不贪心,还知道选择便宜一点的那件!”我知道周周很喜欢穿新衣服,但是她控制了自己的欲望。我的心里充满感动,抱起周周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蛋,心里漾起幸福的涟漪。

周周2岁8个月的时候生病了,发烧、咳嗽。我带她到医院,医生让我们去做一个血化验。我们来到验血窗口,前面是一个阿姨在抽血,针扎在指尖上,护士在把血挤出来抽到试管里。周周看见了这个过程,脸上满是紧张的表情。我说:“抽血就是这样的,只有一点点痛,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妈妈觉得你也像这位阿姨一样坚强,可以忍住痛的是不是?不过忍不住也没有关系,想哭就哭啊。”周周点点头。轮到周周了,她的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睛瞪着护士阿姨的针,护士迅速地扎下去,周周抽动了一下,并没有哭!扎完,阿姨递给她一根棉棒,让她紧握着止血。我很佩服这小家伙,由衷地赞叹了一句:“周周真的很坚强啊,扎针都没哭呢。”抱着周周往回走的时候,我发现她被扎的手紧紧握成拳,我费了很大劲才掰开!其实她心里是多么紧张啊!

每个孩子都有惊人的自制力,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做到适度和自律。

重点提示:

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不懂得节制,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这种现象跟家长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家长有求必应的态度,会让孩子毫无节制,觉得任何事物唾手可得。事物得来太易,孩子就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