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709800000002

第2章 走进孩子的心灵 (2)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是不是可以什么都不管呢?不是的。如果什么都不管,就如同农民对地里生长的秧苗遭遇了大量的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一样,那是种不出好庄稼的。

首先,我们需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自由、宽松、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根据孩子那个阶段的兴趣创设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这个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举例来说就是,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就给孩子提供专业的笔、颜料和纸,不能因为孩子小、怕浪费就买一些便宜的纸,或者以为省钱买一些小张的纸,这样会局限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绘画的感觉;孩子喜欢音乐,就给孩子听各种经典的音乐,各种乐器演奏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再如,某个阶段孩子主动做加法,就要给孩子提供可以摆弄的实物如小棒、石子、小篮子等,让孩子自己摆弄;或者,如果孩子要求独立自理,就要把家里的器具按照孩子的尺寸、高度来设计,比如洗脸台的高度、坐便器或蹲便器的尺寸,书架和桌椅等家具的高度是否便于孩子使用和取放。

我记得周周3岁半的时候,突然迷上了舞蹈,一听音乐就有反应。周周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我时常播放一些不同乐器如钢琴、笛子、琵琶、巴乌演奏的乐曲,周周根据乐曲的高低起伏、节奏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她对音乐的理解。让我惊讶的是,她能准确地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比如平静、悠扬、欢快、激昂。她用不同的动作表达不同的情绪,舒缓的音乐用缓缓地走、柔软地舒展手臂来表达,激昂的音乐用奔跑、快速转圈来表达,欢快的音乐用扭屁股和蹦跳来表达。跳舞的时候,她的神情随着音乐时而抒情,时而喜悦,时而激昂。虽然周周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她对音乐的感受,但是她用肢体动作把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时,有朋友看了周周即兴自编自演的舞蹈之后,连连惊叹周周的艺术天赋,建议我送她到专业老师那里去学习舞蹈。

我谢绝了,因为在6岁以前的阶段,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兴趣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她的动作笨拙,没有专业学习过的孩子跳得那么到位,但她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感受和创造,这就足够了。我不想为了让孩子学一些舞蹈动作和技能而失去最宝贵的创造力,所有的技能在6岁以后,孩子更能轻而易举地学会,但是创造力是学不来的。我们幼儿园的很多孩子上了舞蹈培训班之后,是学了不少专业动作,但是他们的表演机械、表情呆板,脸上的微笑都是硬生生挤出来的,沦为了跳舞的机器!所以,我不会让周周在6岁以前学习舞蹈以及任何一门技能性的“特长”的。我要做的就是,在她对音乐、舞蹈感兴趣的时候,给她听好的音乐、给她看优美的舞蹈、给她提供各种颜色的纱和布料(让她装扮自己,当做舞蹈服装),以及当她最忠实的观众。

其次,在孩子对某一个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应该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比如,当孩子痴痴地看着灯泡的时候,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灯”。这样孩子就把“灯”这个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对上了。再如,大冬天的时候,寒风刺骨,孩子感觉到冷。这时可以导入“冷”的概念,孩子就可以把“冷”的概念和“冷”的感觉配上对。

这里要强调一点,你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是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如果你对你的答案不确定,那么你一定要查证后再给孩子。我看见过不少家长用蹩脚的普通话教孩子念唐诗,孩子也学会了这种蹩脚的普通话,到孩子上小学了还改不了。有些自己都说不好英语的家长(包括某些老师),教孩子说英语,孩子说一口咱中国人听不懂、人家外国人也听不懂的“英语”。有的家长被孩子的某些问题问住了或者不便于回答,就随口敷衍孩子,很多孩子都问过“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以“从树上掉下来的”“路上捡的”“垃圾桶里捡的”等答案来敷衍孩子,造成对孩子的误导。

周周也很好问,看到各种植物,她问“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会告诉她植物的名称和习性,很多答不上来的,我们就带周周到橘子洲头去找答案,那里有很多种树和花,每一株上面都挂了牌子,上面有植物的名称、年龄、习性的介绍。我们到博物馆参观,周周对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器、陶瓷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便给她念一念文物旁边的说明文字,并听一听讲解员的解说。周周回来后,翻阅我们拍的文物照片,都能说出那些文物的用途。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好问,有的孩子甚至把家长问得无言以对,不知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这正是好的教育机会!聪明的家长知道把握教育机会,耐心而详细地一一解答孩子的问题,不知道答案的会和孩子一起去书上或网络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答案。千万不能因孩子问得太多嫌烦,或是随便敷衍孩子,那样孩子会失去好问勤思的可贵品质。家长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最后,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比如周周看到水里的观赏鲤鱼,好奇地问小鱼喜欢吃什么呀?于是我们带上面包、花生、米饭、菜叶等,和周周一起喂鱼,在喂食过程中,周周观察到了小鱼喜欢吃什么。我们饲养过小鱼、乌龟、鸭子等小动物,栽种过大蒜、生姜、红薯、土豆等蔬菜,做过水变成冰、冰化成水、沉浮、什么东西会降解等实验。孩子在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中,认知在发展,知识在累积。这比成人教的记忆得更深刻,也更有兴趣。

我们幼儿园经常有少数家长找我提意见,说孩子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反问他们:“你们陪孩子一起做过小实验吗?陪孩子一起玩过吗?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他们大多摇摇头。我说:“你们不和孩子一起探索,又怎能了解孩子学到了或者没学到什么呢?看得见的东西譬如唱几首歌、背几首唐诗、说两句英语,孩子是很容易学到的,但是看不见的东西譬如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等必须要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探索,并且细心观察孩子才能了解到啊。”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让成人去书写;还有人把孩子当一个容器,试图去把这个容器灌满。持这种观点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成人是主导,孩子是成人教出来的。其实,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导,每个孩子天生是大师,成人要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不要随意去教他们,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我们能做的是适时而适度的引导。

重点提示:

不少成人容易犯“好为人师”的毛病,特别是对着小孩,不管做什么,成人总会觉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成人的“教”只会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牢牢束缚住孩子的思维,钳住孩子想象的翅膀。殊不知,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管”,成人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和“学”的过程。成人要为孩子“学”准备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是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

孩子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成人要准确地把这个事物所对应的概念告诉孩子,让“概念”和“事物”配对。在6岁以前的阶段,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发问的时候,就表示孩子在思考,这正是好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