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7096100000026

第26章 用创新思维做事(1)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易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变化无处无时不在,认识、把握、顺应变化。我们的民族充满革命革新精神。

一、处处都要鼎新革故

身处激烈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每个人都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重担,就像流行的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新"已经统治了整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其中,身不由己,注定要卷入一场深层次的变革,那么,是聪明地学会创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创新,世界的变化,何去何从,孰优孰劣,难道不是明白的事实吗?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一切都是可以被创造、改进、发展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你我他,不正是继承着前人的创新、接受着他人的创新、进行着自己的创新吗?创新能力已成为个人立世之本,求存之道,更是众多组织与个体成功经验的必备条目。人人都欣赏并渴望创新,那么,未必了解如何创新。自古有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创新高手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成功创新又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什么是创新能力要素?什么是创新能力的表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而成就大小、水平高低,全在于个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活动总会有一定的基础,即所谓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创新能力的基石,若缺乏它们,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保证个人拥有高超的创新能力。概括而言,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各项:知识基础、个性风格和正确思维。

(一)知识基础

创新虽然是以新颖独特、创造性行为为主,但一定的知识基础却是创新的根本,否则,创新只能是闭门造车或缘木求鱼,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冥思苦想而一无所得。

关于知识,在人类行进历程中有不同的理解。工业社会以前,知识的含义是指人们知道是什么、知道现存的东西、寻求智慧,人们认为的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这也是传统社会里老人受到尊敬的一个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得他们知道更多的东西,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人类自身以及精神层面了解得多的智者。到工业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从上世纪以来,知识以所谓的应用知识为主流,即致力于实用,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工匠们、技术人员等,得到了世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懂得怎样操作机器,怎样生产产品,如何创造物质财富。自信息社会以至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探讨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能力,即我们现在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关于得到知识以及为我所用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知识基础是其重要因素,但与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已不完全一样,这里的知识基础至少应包含以下各项:

学习能力,即关于知识的知识。一个人若想力图创新,必须及时更新旧知识,汲取新知识,而如何去做则是个人能力高低的结果。以知识为基础的现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善于学习的人,欣赏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唯有懂得学习的人,才是知识真正的主人,方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印证孟子的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现在许多知名企业在选择新进人员时,不像纯技术时代那样看重专业,而是用能力测试来选择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人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学习,又何愁他学不会相关的专业知识呢?所以,在这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学习能力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理论基础。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它涉及世界及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知识的指导。比如,人的世界观、认识论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尽管在生活中并不能直接应用,但它们指挥着人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宝库"。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创新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无法飞跃,不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仅仅局限于"一孔之见"。直接导致亚洲金融风暴的索罗斯曾经试图投在著名哲学家波普的门下,并且在进行金融实践这么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认为当时的哲学理论学习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某家著名证券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业绩非常突出,人们都认为他一定是科班出身、专业精深,谁知他竟然是哲学系毕业的学生,是到公司之后才开始学习专业的。正如远古的那位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面对嘲笑理论无用的俗人,凭借自己的理论知识预测来年的天气和收成,预先做好准备,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从而向人们证明:理论是无价的,关键看你怎么用。

应用知识。它指的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或者是从生活和工作中获取的经验性知识。这类知识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属于技术性知识,很多时候可以称之为一种技能。它是创新的灵魂,否则,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可能实现或者运用。有的创新显然需要经过正规教育的专业知识,比如,计算机行业、医师、机械,但是,也有的创新仅仅用生活中的简单常识就足够了。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温度计的发明者,他不过是知道温度计可以测温度、育婴者难以测试食品的温度以及简单的物理知识,就做出了令他暴富的创新。所以,应用知识不是局限在学校里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机会,只要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聪明的头脑。那么,世界将是你的。

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知识是死的,创新是活生生的过程,因而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可用的东西是人们在创新中必备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它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运用知识,就其本身来说不是专门积累知识或者汲取知识,而是关于怎样把知识转化为效果、效益,使知识发挥作用的过程和能力。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的奉行的准则,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对于如何运用知识提高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因为,没有这种能力或者转化过程,我们的知识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二)个性风格

大凡富有创新力的人,总会体现出一定的特殊个性或风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特性是创新力的基石之一。简单地说,它们主要指的是:

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认真地思考,难道创新的点子、思想会凭空而降?思考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我们许多人都有创新的良好基础,但是并没有成为此中高手,能否进行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其实,懒惰不仅仅指身体,而且也指精神。想想看,有多少人曾经烦恼过打电话的时候一不留神就超出了许多时间,可是没有一个人像那位发明新式沙漏的日本商人一样,认真思考是否有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有人想过,但是没能深入下去,或者没能将它推广,丧失了大好的机会。心理学家把精神上的懒惰视为人类很大的疾病,曾有一本非常流行的畅销通俗心理学书《你的误区》专门讨论了精神懒惰对人进步与发展的阻碍力。的确,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总是说,一切照旧吧,虽然不是很好,但凑合着也能过,于是,许多原本可以做出创新的时机白白溜过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加可怕,因为,它使人类限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的激情与时机。

敏于观察、勇于实践。创新总是起源于一定的机缘,或许来自于生活的细枝末节,或许来自于某个点子的启示,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怎能抓住这些产生灵感的时机,迸发火花的瞬间呢?敏锐的观察力是与思想上的勤奋以及良好的思考习惯密切相连的。就像中国有名的"谭木匠"梳子一样,如果创始人没有意识到追求健康时代的到来,同时没有注意黄杨木梳的优点,又怎么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如此骄人的成绩呢?当然,除此之外,实践力的强弱与创新的关系同样密切。一个整日空想的人,所做出的创新往往经不起生活的风吹雨打,而在实践中败北。所有的成功创新者都不是空想家,不管当时他们的想法有多离奇或者古怪,他们总不会呆在实验室或者屋子里发愣,而是会进行实践。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一些实用性的发明创造。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人们都以为他们发了疯,他们勇敢地进行实践,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成功了。不仅重大的创新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小小的创新也往往需要无数次实验。就拿谭木匠来说吧,前几次的实践都是失败的,1000把梳子卖了一周,只有一位老人可怜他们,花了两元钱买了一把,最后,30万元的梳子由于样式问题而付之一炬。但是,他没有害怕,继续进行他的创新,后来才找对了路。所以,观察力和实践力就是创新这辆自行车的两轮,缺一不可。

积极进取、标新立异。保守固执不是创新人才的特征,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只有积极进取勇于求新的人,才敢于放弃许多现存的美好东西,从而寻求更新、更独特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他们从不为旧思想缚住手脚、遮掩住视野。谁都知道,创新就如同从荆棘中踩出一条小道来一样,不仅有痛苦困难,而且有非常高的风险。所以,敢于创新者首先是一个勇士。他们要能够承担人们的误解和嘲笑,要面对资金不足等无数的困难,要勇于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所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社会创伤。其次,敢于创新者一定是一个对世界和生活满怀热情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世界充满悲观主义看法,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会充满激情地去进行创造。因为,创新意味着一种对事物的关怀,意味着对世界的好奇,意味着对人的能力的相信。最后,敢于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乐观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相信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将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建设得更美丽,相信创新比守旧好。因此,敢于创新者是人类中的强者。

(三)正确有效的思维

一个人认识世界乃至于改造世界。总是需要先进行思考,而有的人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人却一无所得或者常常失败,这多半就是思考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了。简单地说,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少要包含以下内容:

正确的世界观。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宇宙、人生,往往跟他的思维结果密切相关。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奉者,他不会怀疑神的存在,在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也许会认为这是神的意志,应该忍受。又假如一个人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那么,他在面临问题时,常常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而不是积极改造世界。所以,通常说来,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应该是自立自信、勇于探索、冷静思考,相信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改造世界而不是纯粹顺从的态度。正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推销员与不穿鞋的岛国的故事一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却因为当事人的不同世界观而有了迥然各异的区别。

系统论的思考方法。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身处于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中,系统论的中心就是让人全面、完整、多角度地看待世界,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最近非常流行的一本书《第五项修炼》中,著者其实就是秉持的这一观点。当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当注意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应付困境,一个难题的解决多半不是单向的、单维度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一项创新很少是单纯的一、两个方面成功就可能达到目的的,就算仅仅是一个广告创意,也需要了解市场趋向、文化背景、社会心态、产品特性,不系统地思考问题,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如同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的创意一样,以为推出新产品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没想到适得其反。

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是一件艰苦的劳动,如果想获得问题的解答,势必得付出相应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必需的。它包括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抓住矛盾、思考对策等有序的步骤。具有高强思维能力的人。一般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程序化的思考往往更有效率并且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确及有效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方式有许多种,包括联想、想象、灵感和直觉等等。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它们往往有不同的作用。在解决一个问题当中,多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使用也是很常见的。当我们判断一种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时,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言,就是看处理这个问题,这种方式是不是非常有效,而不是说思维方式本身有什么对错之分。在成年人当中,因为长期理性化的生活和固定模式的思考,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即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是遵循固定的思考途径、固定的思考程序、固定的思维方向,比较僵化。这一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失去了思考的灵性或者说是魅力。所以,创新需要的思维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经常是从与众不同的地方出发,处理问题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同样的一幅画

有个青年画家苦于自己的画技,一直在努力提高,想画出大家都喜欢的画。为此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他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的复制品拿到街上,旁边放了一枝笔,请路人对不足之地加以指点。

街上人很多,画家的态度很恳切,许多人都毫不掩饰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晚上回到家,画家发现,几乎没有一处没有记号的。换句话说,这幅画简直毫无可取之处。

这个结果对画家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一蹶不振,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画家。他的老师见他不久前还信心十足,怎么现在却一落千丈,不知原委,待问清原因后不禁哈哈大笑,叫他不必就此下定论,换一个角度再试试看。

第二天,画家把同一幅画的又一个复制品拿到街上,旁边放上了一枝笔。所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大家把觉得精彩的地方给指出来。晚上回来,画面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记号。

青年画家于是大彻大悟,后在画坛上也是小有成就。

众口难调,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胃口,再高明的厨师也只能引导大家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是让自己跟着别人走。

冠军的智慧

在一次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虚张声势。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比赛,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怎么能是用智慧取胜呢?太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