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富人来,穷人具有哪些先天不足
穷人的“穷”字,本义“极也”,也就是到头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缺乏钱财”这层意思,古代叫“贫”。现在往往“贫”和“穷”通用,穷就是贫,贫就是穷,无钱万事休,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的特点。大多数穷人不仅是志短,而且还智短。缺少长远的眼光,缺少有效的方法,缺少做大事业的素质。所以尽管他们也有梦想,也在奋力拼搏,但只能在自己所处的这个层面上忙碌,辛苦一辈子,并没有改变穷人的命运。
那么,你想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如果想,作为穷人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比起富人来,他们又会具有哪些先天不足呢?如果想重新审视自己,那就先看看这一篇的内容吧!
在20世纪90年代,穷人系列图书的作者古古和太太鲁稚就开始思考穷人这个话题,那时还没有人提出“穷人”这个概念。在2002年之前,媒体上的表述还只能零星地看到“弱势群体”这样含蓄的字眼,而“穷人”这个阶层往往还被作为先进阶级供奉着,即使他们实际上已经面临着非常大的困境,也不便于公开探讨,而要揭示他们自身的弱点,指出其一些固有的毛病,就更是忌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经济的繁荣又促使拜金主义泛滥,追逐财富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出版业投民众之所好,出版大量关注富豪、权贵的书籍,而对穷人却缺少应有的关怀。
当时古古就是顶着这种巨大压力,于2002年出版了《你为什么是穷人》一书。该书主要是分析穷人之所以穷的原因,以及穷人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和方法等。可以说是观点很尖锐,通常一针见血,所以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叫好,有人叫骂。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穷人总是多于富人,可以说穷人的状况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调。在追逐财富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境况下,穷人的一些问题、毛病、观念上的不足等都暴露了出来。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这样文化、那样文化的,那为什么不去深入研究一下“穷人”文化呢?
在研究的过程中,古古认为:贫穷与富有的观念需要时时更新。在他眼里,“穷人”的概念十分独特,他说,“在现代社会里,金钱不是第一位的——谁还在为金钱操心,谁就是‘精神上的贫穷者’,即使是非常富有的人。”他还说:“缺钱只是一种表象,一种结果。因为没有钱,就缺乏了生活的目标,没有了志向还会导致缺智,不去想办法、开动脑筋,随波逐流地混日子,这样的生活最后还是缺钱。所以说穷人的命运很多时候令人悲哀,因为穷,所以穷,大多数穷人都跳不出这个怪圈。”
对于穷人的说法,地产大亨任志强曾经说过:“首先我要纠正你的误解。什么是富人?什么是穷人?这个界限要分清。统计部门有一个数据就很清楚,基本就是7∶3的比率。这个比率是什么,就是30%的、靠政府救济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而剩下的70%的人应该全都是富人。换句话说,能够买得起商品房的人都是有钱人,靠政府救济的人是买不起房子的。”
而学者程相武,在回答《当代经理人》的采访“你认为穷人和富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时,他说:“我经历了由穷人到富人,由富人变成穷人,然后又从穷人变成富人的复杂经过,所以我觉得我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了。很多人认为穷人和富人的最大区别是钱。钱确实是穷人与富人区别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底气’。我现在依旧是一个没钱人,负债累累,但是我做事却很有底气,所以我可以算富人。”
有人写了一本电子书,定价600元。在那本书里,阐述了一个观点,说凡是去免费下载的,往往都是穷人,因为穷人总喜欢占便宜,永远没有付出的概念,所以很难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而越是富有的人,越喜欢去付费做一些事,因为他们考虑的是人脉,是零距离接触,是决心。
针对上面这段话,有人对“穷人”做了如下定义:他们永远认为自己很穷,永远不愿意对有价值的东西做出任何有偿的付出,只希望能免费得到他们,但是免费得到他们的,他们永远不会去好好珍惜,因为他认为反正是免费得来的,丢了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绝对不会下定决心去执行,这样他仍然赚不到钱。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永远属于“穷人”。
而与之相对的“富人”,是这样定义的:他们未必一定很有钱,但是他们愿意对有价值的东西做出有偿的投资,即使他们知道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免费得到,他们也愿意花钱去买,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花了钱去买,他就一定会珍惜那个东西,并促使自己下定决心有力地去执行,这样会让他赚到更多的钱。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永远属于“富人”。
……
“穷人”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人们说的“穷人”就是没钱的人。那么缺钱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穷”呢?每个时期的标准不一样,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同样数量的财产,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大一笔财富,但对另一个来说,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没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又都有自己的判断,会“觉得”谁是穷人,谁是富人。这个“觉得”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其实穷人,并不单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存难保的人,也不是收入很低、素质不高、无药可救的懒人。
穷人富人面面观
“穷人”已经是一个外延模糊的词,便宜的汽车可以叫“穷人的车”,经济配置的电脑可以叫“穷人的电脑”,球队联赛弱队打赢了强队叫“穷人的胜利”,街上流行昂贵首饰和简单T恤的搭配,也叫“穷人的时尚”。总之,钱不多就是穷人,钱多也可以叫穷人,只要你不自认为是富人。
在物质普遍比较丰富的今天,穷人和富人的概念已经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区别了。很多时候,你根本不能从外表上判断出谁是穷人谁是富人,比尔·盖茨常常穿便装,城市里的打工仔倒是天天西装革履。
穷人和富人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并非生活在温饱线下的人才叫穷人。
穷和富是相对的,一个月退休金只有700元的妇女,还要养活一个70岁的老母,她日子过得很快活,她认为自己就是富人。在冬天洒满阳光的广场上,她舒展地晒着太阳。她告诉别人,她的日子过得很惬意,舒服得就像一个富人。亲朋好友关心地问她怎样生活?吃、住、穿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她说,每个星期她都去教堂,她是唱诗班的,唱起歌来就像口吐莲花散发着清香,她喜欢那里的教友,教友们有着超越利害的真挚的友情。说到吃,她说吃得很好,有时是土豆炒白菜,有时是豆腐丝拌芹菜,有时是海带丝拌黄瓜,偶尔也来点荤菜……每天吃的都不重样,调配着吃,从不下馆子,自己做又好吃又干净又省钱。自己把自己侍候好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一个月薪6000元的白领,却经常感到经济窘迫,买房买车要贷款,等到付清房款的时候,屋子早已住旧了,日子也过旧了,人也老了,自己的大半生都被房子捆住了;白领要买的房子品质很高:阳光要毫无阻挡地穿透宽大的落地玻璃窗,流泻进400平方米的复式住宅中,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坪,最好还有碧波荡漾的大海……车,决不能开低价车,那是穷人的车,一上路就挨富人的挤对,奔驰趾高气扬,宝马更是嚣张,低价车就像个黄花鱼,溜边儿走,就是警察一见低价车也是死不待见,车的品牌是身价的标志。与其开低价车,不如空手自走或骑自行车,还闹一个环保主义者。
收入越高的人越觉得自己穷,这并不是荒诞,收入高往往支出也高,反倒入不敷出了;收入高的人常常自视也高,总觉得身价还没抬够,还可以更高,当然他要叫穷。央视曾经做过调查,多数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而部分月薪超过3000元甚至5000元的人却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小康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小康只是生活的基本层次,权威机构定义小康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还有一个就是食物消费支出低于家庭收入的50%。
看来穷人富人有一个最简单的参照物,谁还在为食物操心,谁就是穷人。生活对富人来说才是生活,对穷人来说只是生存。
对于那些特别贫困的人来说,探讨“你为什么是穷人”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因为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他们对穷富的认识都是从有限的生活经验中得来,是根据对生活必需品的拥有量来判断的。而城市中的穷人,或者富裕地区的穷人,困扰他们的不是一日三餐,而是发展问题。
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曾经叙述,“富人”一词不单指那些高收入和拥有高资产的个人、家庭和群体,也用来定义那些拥有稳定的文化资本的人。如具有很高专业技能或是拥有稳定的社会资本(即在社会主流群体中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的人。同样,“穷人”也不单指那些低收入和仅有低资产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而是指那些没有基本权利,甚至连潜在基本权利诸如公民权都没有的人。
“百万富翁的教父”、“金钱教练”和“富爸爸”系列畅销书作者罗伯特·清崎认为,拥有真正资产的人才算富人。这些真正资产包括: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共同基金;股票;产生收入的房地产;票据(拮据);债券;专利权,如音乐、手稿或专利等;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而且他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
但是,无论如何,富人并不光荣,穷人并不可耻。
现代人不完全以物质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而且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并非富人就是快乐的,穷人就很痛苦,人生的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
多穷才是穷人?多富才是富人?有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探讨穷富问题,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分析,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你为什么是穷人呢?或者,为什么感觉自己是个穷人?谁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是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