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日看尽长安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7058100000021

第21章 刘采春:从歌舞场走向不归路(2)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刘采春的传闻有很多,有的说,刘采春后来被元稹收为妾,因不满元稹的风流放纵跳河而死;也有的说,刘采春是被元稹强迫奸污了,含辱悬梁自尽的;但也有很多人说,刘采春是被丈夫周季崇逼死的。林林种种,说法颇多。总之,刘采春就像是在人间蒸发了一样,后期的状况不得而知。但这显然是一桩三角恋,究竟是谁逼死了刘采春?在性开放的唐朝,刘采春有必要自杀吗?一代名伎究竟为何而死?

只有走进刘采春的内心世界,以女性的眼光来解读刘采春,才能体验到在情感旋涡中挣扎的刘采春的真实情感。正史并非无懈可击,野史也并非漏洞百出,情感世界还需用爱来解读。

情到深处吟出来的诗句也有新意,“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从这首诗,我们确能看出元稹对刘采春的一往情深,更多的是看到刘采春的个人魅力,她媚而不俗,歌声甜润婉转,一曲《望夫歌》都能把人肠唱断!

当年,刘采春读了这首诗后,当即指着墙上吴道子的一幅画《农家新婚合欢图》,对元大才子说:“缔得三生石上缘,双双并立翠溪前。谈情月下无穷夜,合坠花间不计年。束发樵郎松作笠,垂发村女葛披肩。”好一个刘采春,将农家新婚举案齐眉的心态,爱的宣言,描绘得淋漓尽致!

女人有了外遇,做丈夫的都会吃醋,周季崇当然心急如焚。在这种状况下,刘采春是怎么选择的,她究竟是怎么死的?

遗憾的是并无史料可考,历代文史学家也没还给刘采春一个公道,似乎刘采春的人生到此戛然而止。因此有了很多传言,对刘采春的结局众说纷纭。刘采春不满元稹的风流放纵,这个原因属实。但就据此断定刘采春跳河而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刘采春是何许人,元稹是何许人,历史怎么会没有记载?说元稹奸污刘采春就更不可能了,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他们二人情真意切,相互赠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刘采春是真的爱上了元稹。

刘采春离开元稹身边是肯定的,但是她也没回到周季崇身边。刘采春没有被他杀的可能,因为元稹寻欢作乐安得自在,不可能有杀她的念头,就算刘采春碍事,说一声“再见”就解决问题了。周季崇也不可能杀刘采春,喜欢都来不及呢。在这种状况下,刘采春的决定真是出乎意料,她也许选择了隐居。自己主动消失了,外界不得其踪迹,对她去向的各种猜测也层出不穷。可刘采春懒得去搭理这些传言了,她看得淡了,也爱得累了,再也爱不起来了。至于刘采春的结局究竟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她的刚烈坚贞注定了转身离开。或许,是为了所爱的人更加幸福吧!

刘采春后来不知所终,这着实令人遗憾。她作为“唐代才女半烟花”

中的一员,实是当时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可以想见,她的歌曲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感动、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尤其是伤心的女人。

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总有人为之动容。

至此,唐朝又一位才女名伶为爱情走上了不归路,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美丽而伤感的女子背影!

◆元稹和他的那些女人们

元稹一生,风流多情。他先是在蒲州的普救寺,与崔莺莺一见钟情,红娘推波助澜私定终身。数月后,元稹赴京赶考,就改娶高官之女韦丛,崔莺莺随后只得另嫁他人。元稹娶了韦丛为妻以后,有七年恩爱之情,这段圆满的姻缘,应该让元稹幸福快乐了一阵子,可是,韦丛去世后不久,《离思》、《遣悲怀》墨迹未干,元稹就又娶了河东才女裴柔之,其后又与名妓薛涛、刘采春私交甚笃。如此一来,似乎元稹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大打了折扣。这样一分析,“半缘修道半缘君”的诗言志也成了他背弃爱情誓言的莫大讽刺。有专家指出,元稹“不但见女色即动心,且甚至听女色而怀鬼胎”。陈寅恪对元稹的道德评价相当苛刻,“微之所以弃双文(即崔莺莺)而娶成之(韦丛),及乐天(白居易)、公垂(李绅)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综其一生形迹,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唐·白居易》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让元稹把歌伎商玲珑携往越州。元曲著名曲目《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也是来自元稹自己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但“始乱之,终弃之”,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元稹是文学大家,中唐时期有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便是元诗中一句千古绝唱。元稹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传奇《莺莺传》,一个“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念,派生出绵绵不绝的《西厢记》、《红娘》等诸多传世剧目。元稹文学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元稹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字微之,是河南洛阳人。

他一生坎坷,八岁丧父,十五岁以明两经擢第。二十一岁初仕河中府,二十五岁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任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五十三岁。疑是服食丹药中毒身亡,还有人说他死于心脏病或脑病突发,民间更有传说他死于雷击。人们对元稹的心结,全在于他为人诟病的感情生活。那么,唐朝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元稹,到底和他的女人们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崔莺莺:被始乱终弃《西厢记》故事是以元稹所作《会真记》传奇为母本。《会真记》传奇乃元稹初恋故事的自供状,张生即元稹本人的论断,前人多有考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虽然早早就诗名在外,但他最出名的事迹,还是提供了崔莺莺这一家喻户晓人物的原型。元稹在《会真记》传奇中对自己“始乱终弃”多方予以掩饰。元代王实甫就是以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西厢记》,结尾来了一个大团圆,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元稹在长安想起崔莺莺时,想的是:自己不在,崔莺莺很可能被别人占有了;像崔莺莺这样的天生尤物,早晚累及别人,我元某人不足以娶这样的女子,所以忍痛割爱。

二、韦丛:短命富家女元稹到长安之后,应试落榜,却得到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赏识,没几天就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夏卿不仅是地位显赫的三品大员,韦姓更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权贵显要遍于朝廷。元稹做了阔人家的女婿,利用裙带关系以求飞黄腾达。

韦丛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韦丛嫁给元稹,命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贫困之外,还连生了五个孩子,却个个夭折,连续的打击使得韦丛二十七岁便撒手人寰了。元稹作了一首首纪念妻子的诗。最著名的《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

《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能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你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元稹虽是这样说的,但代替韦丛的女人来得竟然是那样的快。